選單

重承諾,輕生死:春秋戰國俠文化興起,文人為何對遊俠褒貶不一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伴隨著上個世紀金庸小說的盛行,俠客這個名詞在人們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金庸小說中塑造出來的大俠喬峰、郭靖,真正做到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重承諾,輕生死:春秋戰國俠文化興起,文人為何對遊俠褒貶不一

江湖豪俠喬峰義薄雲天,死守襄陽的郭大俠戰死沙場,在他們幾十年江湖生涯中,所作所為永遠對得起一聲“大俠”!

多年以後的今天,提起俠士,我們總能想到金庸武俠小說裡那些瀟灑不羈的風流人物,他們淡泊功名利祿,行俠仗義,廣交朋友,書裡的俠士勾起讀者對自由灑脫人生的嚮往。

但文學創作畢竟與歷史不同,在中國歷史上,俠士文化對古代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自春秋戰國時代起,俠士文化出現並開始盛行,最為典型的是從墨家遊俠開始。

重承諾,輕生死:春秋戰國俠文化興起,文人為何對遊俠褒貶不一

俠文化的起源:春秋戰國

公元前 770年,周朝的首都從鎬京東遷至雒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東遷以後的周王朝被稱為東周,至公元前221年,東周被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時間被稱為春秋時期,此時周室的統治權威受到衝擊。

墨家遊俠縱橫天下,作為百家爭鳴中較為顯赫的幾大流派之一,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農兵雜,墨家崇尚兼愛非攻,並不主張用暴力的方式統一天下,因此和各諸侯國理念不合。

為了貫徹墨家主張的正義,老墨子培養了一支除暴安良的隊伍,名為“墨家遊俠”,對社會上的不公正以及暴君權臣進行討伐,因此開啟了遊俠的先河。

重承諾,輕生死:春秋戰國俠文化興起,文人為何對遊俠褒貶不一

由於各國征戰不斷,公元前476年後至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的這段時間稱為戰國時期,這一時期,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以後國力日增。

到了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已經成為了當時的第一大諸侯國,為秦朝日後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俠以武犯禁

重承諾,輕生死:春秋戰國俠文化興起,文人為何對遊俠褒貶不一

老墨子去世之後,墨家也由一個統一的江湖流派分化為南北兩宗,繼而逐漸沒落。

墨家沒落之後,遊俠文化被江湖人物傳承了下來,重承諾,輕性命的遊俠風格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波動。

俠士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成為了一種新的現象,對於這些看重承諾,輕視生死的俠士,雖然許多文人對此貶褒不一,但俠文化的興起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標誌之一,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重承諾,輕生死:春秋戰國俠文化興起,文人為何對遊俠褒貶不一

司馬遷的《史記》中,專門為遊俠刺客開了一個專門的章節“刺客列傳”,由此可見,太史公對於傳統的戰國時期的遊俠文化還是比較推崇的,在他的描述中,遊俠大多數有著崇高的理想和俠客義氣。

在歷史的分類中,遊俠並不是統一的一個型別,俠士也有遊俠、官俠和儒俠之分。

遊俠也叫任俠,是最早出現的俠士,也是世人認知中最為普遍的俠客,金庸武俠小說中所描寫的喬峰、郭靖,乃至東邪西毒南帝北丐,都是平民俠客的一種。

此類俠客大多數任性使氣,出身底層對於老百姓的生活有著深刻的認識,因此對於統治階級具有很大的恨意。

重承諾,輕生死:春秋戰國俠文化興起,文人為何對遊俠褒貶不一

這類人最受人喜愛,同時也最容易成為違法亂紀的物件,他們有著自己的一套是非觀念,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憑一己之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益於社會風氣的糾正。

至於官俠,只不過就是有編制和沒編制的區別罷了,對於遊俠中願意和官府合作的,朝廷會將這一部分人收為己用。

大多數情況下,在世人的狹隘認知中,俠客一定是武功高強,在李白的《俠客行》中寫道:“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俠客出手往往一擊致命,往往並不為自己的利益,願意為他人作出犧牲。

重承諾,輕生死:春秋戰國俠文化興起,文人為何對遊俠褒貶不一

戰國時期最為出名的遊俠就是荊軻。

荊軻刺秦王

荊軻是戰國末期衛國人,荊軻為人年輕時候喜歡讀書擊劍,還喜歡和一幫屠豬賣酒的人混在一起,養成了自己豪爽仗義的性格。

嚴格意義上來說,荊軻不能算是遊俠文化的傳承者,只能算是像現在社會上為了義氣一腔熱血的大哥一樣。

重承諾,輕生死:春秋戰國俠文化興起,文人為何對遊俠褒貶不一

年輕的遊歷中,荊軻練就了一身武藝,但據後來的表現來看,荊軻的武藝應該是不高,畢竟刺殺嬴政的手法比較潮。

但是一傳十十傳百,荊軻整日浪蕩遊街的名號就傳了出去,得到了田光等人的賞識,繼而被推薦給了太子燕丹。

太子燕丹在趙國做人質時候曾經和嬴政有年少私交,但並不具備一個雄主的氣質,初次見到荊軻就被荊軻大大咧咧豪爽的性格折服了。

秦軍滅趙之後,太子燕丹對自己國家渺茫的前程充滿了擔心和憂慮,苦苦思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在哪裡,經歷了幾日幾夜的思考,燕丹得出了一個結論。

重承諾,輕生死:春秋戰國俠文化興起,文人為何對遊俠褒貶不一

天下動亂的根本是秦王嬴政,只要殺了他天下就能太平。

這個結論真的和荊軻的手法一樣,充滿了幼稚和可笑。

接下來荊軻的做法就充滿了迷惑,害死來投奔燕國的老將樊於期,加上督亢之地的地圖,算是向秦國拿下了一個投名狀。

公元前227年,荊軻做出了唯一一件有著遊俠豪邁風格的事情,《史記》記載:“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易水河畔:“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在一片悲歌中告別燕丹,獨自踏上了刺殺秦王的道路。

重承諾,輕生死:春秋戰國俠文化興起,文人為何對遊俠褒貶不一

荊軻那麼潮的手法,自然是不可能成功的,最後為了掩蓋自己的失敗,臨終留下了一句:“我剛開始並不想刺殺你而是想活捉你”,隨即被一擁而上的衛士剁成碎片。

荊軻的去世也標誌著戰國遊俠文化的結束,為什麼呢?因為燕丹的這一手操作,直接整死了燕國,公元前226年,秦始皇攻佔燕國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攻破齊國,統一六國,一統華夏,戰國時代正式宣告結束。

戰國時代不復存在,戰國遊俠自然也不復存在。

重承諾,輕生死:春秋戰國俠文化興起,文人為何對遊俠褒貶不一

豫讓俠義獻身

豫讓也是有名的俠士,曾經給晉國的範氏和中行氏做過家臣,但一直得不到重用。

春秋戰國時期的公子大臣都喜歡豢養門客家丁,一來增加自身的豪俠氣質,二來是為自己培養心腹之人,在緊要關頭髮揮重要的作用。

信陵君竊符救趙、毛遂自薦、雞鳴狗盜等等故事都是在君子任俠的條件下完成的。

晉國家臣眾多,內亂難平,韓趙魏三家合力攻殺智氏,瓜分了晉國的土地,形成了戰國七雄的中堅力量韓趙魏三國。

趙氏和智氏仇恨最深,大仇得報之後,趙襄子將智伯的頭蓋骨做成了酒杯,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重承諾,輕生死:春秋戰國俠文化興起,文人為何對遊俠褒貶不一

豫讓作為智伯的家臣,一腔孤勇就要為智伯報仇,第一次暗自遷入趙襄子家的茅廁伺機行刺,不想被發現,趙襄子得知後深感豫讓的忠義之心,沒有痛下殺手就放他離開了。

原本以為此事已經過去,可沒想到豫讓不惜全身塗漆使面板潰爛,吞炭改變聲音,在趙襄子出宮時躲在橋邊的草叢裡伺機而動,但還是被趙襄子識破。

趙襄子不明白豫讓為什麼偏偏對智伯這麼衷心,豫讓直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智伯拿他當國士對待,曾經有知遇之恩,他自然會為智伯盡心竭力做事。

重承諾,輕生死:春秋戰國俠文化興起,文人為何對遊俠褒貶不一

知道事情已經做不成了,豫讓也不奢望趙襄子放過自己,只希望趙襄子能脫下一件衣服讓他象徵性刺殺,以全了自己的俠義之心。

趙襄子答應了他的請求,讓人把自己的衣服拿給豫讓,豫讓拿出寶劍刺向衣服,後拔劍自刎。

如此的俠義精神,就和荊軻完全不同。

真正的俠士多有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胸懷,同時也可以看出,政治人物招攬俠士為自己所用是當時的一種常見手段,當時的俠士與政客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重承諾,輕生死:春秋戰國俠文化興起,文人為何對遊俠褒貶不一

文人的不同態度

當俠士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對社會產生了一定影響的時候,文人們對此卻是貶褒不一,有人讚揚這種行為,有人對此並不看好。

儒家對於俠士文化更多的是一種認同,孔孟都主張義重於利,這與當時重情重義的俠文化有異曲同工之處。

墨家主張非攻兼愛,對於俠義精神更是積極宣揚,身體力行,可以說當時社會俠文化的形成與諸子百家有著密切的關聯。

然而,有支援就會有反對,古代中國傳統的讀書人並不完全都能支援俠士文化,許多讀書人也會認為俠士有時不利於社會的穩定。

重承諾,輕生死:春秋戰國俠文化興起,文人為何對遊俠褒貶不一

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俠士,他們的狹義精神更多的出於自身的得失,效忠的物件是個人而不是國家,這種只忠於個人的俠義精神不利於國家的政治統治,因此,也有許多人並不看好。

總而言之,中國的俠士文化自春秋戰國時代起歷經幾千年,與中國社會緊密結合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俠士文化的豐富內涵也值得我們不斷探索,無論文人對俠士文化是貶低還是推崇,中國的俠士文化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對於中國歷史的走向也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