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心理學:那些不愛發朋友圈的人,更值得深交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的一言一行都會或多或少地反應出自己心裡的一些想法,從心理學方面來看,透過觀察人的行為和言論也可以看透一個人的內心。

如果想了解人的內心想法可以透過觀察人的言行舉止就可以得到一些資訊,透過評估後根據底層邏輯得出對人性的認知。簡單地說,我們可以透過一個人發朋友圈的頻率,就可以對其進行一個初步的評估。

首先可以分為兩種人,一種是會發朋友圈的人,另一種是不發朋友圈的人。有許多人會認為不發朋友圈的人讓人難以捉摸不好接近,往往會對這些人逐漸遠離。

有人會對不發朋友圈的還有一些偏見,甚至會認為不發朋友圈的人難以相處。其實不然,不發朋友圈的人反而更值得人們深交。

心理學:那些不愛發朋友圈的人,更值得深交

人們看到自己微信裡裡經常有許多每天活躍在朋友圈的人,每天早晚都要釋出早安和晚安,有時候發發自己的心靈雞湯,有時候分享自己的生活。

這樣的人一般被人認為是積極向上的,對生活充滿著激情和熱愛的。不過人們也是從朋友圈的動態來感覺到的。

雖然有許多生活積極的人在朋友圈積極的分享生活點點滴滴,看似熱鬧的背後,不乏有一些利用朋友圈的動態給人們展現積極的人格的一部分人。

許多人會透過朋友圈營造自己想展示給人們的樣子,將這些假象作為對外的形象。

自己接觸不多的人只能透過朋友圈進行初步的瞭解,所以有些人會透過朋友圈包裝自己,就像自拍帶了美顏一樣,展示心目中自己最好的狀態。

心理學:那些不愛發朋友圈的人,更值得深交

也有許多有心之人會利用朋友圈進行釣魚,只需要每天發發朋友圈動態,就能夠釣到“大魚”。

就像瑞士心理學家榮格(Jung)提到的人類會給自己設定人格面具,而朋友圈就成為許多人營造自己人格面具的地方,在這個虛擬的空間可以將自己裝飾成自己想要變成的樣子,而且成本很低,不費什麼功夫就可以達到目的。

為什麼不發朋友圈的人反而更值得人們深交呢,首先我們與頻繁發朋友圈的人群進行比較,朋友圈已經成為許多人設定人格面具的工具,朋友圈也變得不夠純粹

。而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他們不會去刻意立人設,認識他只能從平時的交往中獲取觀感。

如果要說對於這些不發朋友圈的人有什麼感覺,大多數只是高冷,淡淡的疏離感。

心理學:那些不愛發朋友圈的人,更值得深交

雖然這種人設並不受到大多數人的喜歡,但是相比於那天每天活躍在朋友圈的人印象會好一點。但是這樣看來。不發朋友圈的人其實並不在意別人對自己是否喜歡。

這也是本人想告訴大家的答案,也是他們為什麼值得深交的原因。

為什麼發朋友圈曬自己的事情,分享出來有什麼作用呢?僅靠點贊和評論獲取所謂的滿足感嗎?

不管人們分享朋友圈的心態如何,但是朋友圈動態被人們紛紛點贊評論的感覺確實比沒有互動的心情要好,這也是心理學中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裡提到的被尊重的需求。

這也是人類複雜情感中的一部分體現,人們都喜歡獲得認同感。但是如果過度的追求認同感則會被認為自我認可偏低,這些人容易被外界的評價所影響。

心理學:那些不愛發朋友圈的人,更值得深交

不愛發朋友圈的人,反而心態要好,對自己有足夠清晰的認識,他們不用透過別人的點贊和評論獲取認同感。

因為他們本身有足夠高的自我價值感,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這樣的人群往往更加獨立和自主,有更高的自我認知。

不愛發朋友圈的人往往心思比較沉穩冷靜,他們在考慮事情的時候頭腦更加清醒。在為人處世上有自己的見解,不會輕易隨波逐流。

在現代社會人人都要偽裝設定面具的時候,這類人反而更加的真實不虛偽,不會刻意地迎合別人,永遠保持著自己的內心觀點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這種人實在非常難得,他們清澈透底,純粹而不世故,就像一壺茶,品到後面才回味醇香。

那些在朋友圈活躍的人們,拼命刷存在感,或者懷著某種目的營造一些假象。

心理學:那些不愛發朋友圈的人,更值得深交

有時候看到這些人,會認為他們過於吵鬧,根本看不清他們本來的面貌,就像他們自己也看不清自己和這個世界。

不發朋友圈的人,不會因為一些小事就矯情,在生活中更加冷靜和理智。他們有著對自己和社會的清晰認知,不僅在生活中保持清醒,對自我也足夠的清醒和理智。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