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山東的強盜被稱為“響馬”或是因為馬鈴鐺或是因為馬政

張養浩曾作《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足以見得歷朝歷代的中國飽受戰爭和自然災害之苦,在古代,不論國家是否興盛繁榮,真正受益的都是很小一部分人,對於底層百姓而言,他們一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即便是處於海晏河清的盛世,百姓的日子也未必就好在哪裡去更不用提遇到戰亂和災荒了,一旦到了這樣的時候,很多走投無路的百姓就會扔掉手裡的鋤頭和扁擔,改而為了有口飯吃進山聚眾為盜。

自先秦時期到民國時期,強盜從來都是不缺的,只不過繁榮盛世就少點,戰亂年代和災荒之年就多點。也因此,強盜的話題從來不斷,山東的響馬就是其中之一。

山東響馬的名聲很響,類似於《隋唐演義》的影視劇和演義小說中都提到過響馬。《古今小說》說:“明日是濟寧府界上,過了府去,便是太行山樑山泊,一路荒野,都是響馬出入之所。”李漁《奈何天·籌餉》也提到:“只因西北路上,響馬最多,這銀子不比別樣東西,時時要防強盜。”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山東一帶的強盜就被叫做響馬呢,且名聲很響呢?要知道山東是孔孟之鄉,也不是馬政所屬的養馬之地,按理和響馬扯不上關係,其實不然。

一說自東漢以後,山東的土匪在馬脖子上掛滿鈴鐺,馬跑起來,鈴鐺很響,故稱土匪為響馬;還有種說法認為他們在行動前習慣先放響箭示警,常騎馬來去,故稱響馬。

另一說則是關於馬政的。就明朝時期來說,皇帝們認為騎兵數量的多寡決定了國家兵力的強盛,於是將養馬作為義務發起官馬民養的活動。但是養馬、種馬、監馬層層漏洞,百姓不論是在哪一個環節都有所虧損,達不到標準的馬匹養馬者需要繳納鉅額的罰款,民間怨聲載道的同時,有很多人乾脆拒不交馬也拒絕繳納罰款。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裡說:“江南之患糧為最,河北之患馬為最。”

山東的強盜被稱為“響馬”或是因為馬鈴鐺或是因為馬政

響馬

有壓迫的同時也有人發起反抗,馬政導致百姓無法正常生活,一批人精通養馬之道和騎射之術,帶著自家馬匹躲入山東一帶,成為百姓口中的響馬。他們靠著打家劫舍賺取銀兩維持生計。

類似的事情在全國各地都有發生,但是山東響馬最為出名。首先是得益於山東對響馬而言存在地理優勢,山東省內多丘陵連綿不斷,且山丘地勢不高,而魯西地區又以平原居多。這樣的地形很利於響馬隱藏、躲避和逃走。

遇到抓捕的軍官能夠利用低矮的丘陵四處躲避,丘陵雖然起伏但是地勢不高不陡,起碼能夠迅速逃跑,雖然人數不多但是能夠快速化整為零削減對方的數量優勢。

山東響馬群隊成規模,之所以聚集出這麼大的隊伍也是因為當地的氣候和農業影響。當時的山東屬於傳統農業區,當地經常遭遇洪水和旱災等自然災害,一旦遇到這樣的災害,溫飽就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而且山東地區人口也相對密集,所以很多縣市都是受災受難的主要物件,導致當地百姓無法正常生活。

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人就會選擇成為響馬的一員。關於山東的響馬多的記載,史籍中比比皆是,比如《清實錄山東史料選》中就有記載:“其餘如沂州屬之幅匪、武定屬之梟匪及土匪、騎馬賊,隨地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