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宋江死後,法術高深的公孫勝,為何不去報仇?兩個讓人深思的原因

水滸中的公孫勝,是位很複雜的人物。概括說來,有一明一暗的兩大特徵。

其一:法術高深。這是公開的特徵,只被公孫勝降服的,就有樊瑞、高廉、喬道清等。

其二:公孫勝總在“入世和避世”間搖擺不定。比如,主動投奔晁蓋,劫持生辰綱。這意味著他主動入世了。當宋江上山後,卻又離開梁山,一去不復返,這又是避世。

宋江死後,法術高深的公孫勝,為何不去報仇?兩個讓人深思的原因

可當宋江派李逵和戴宗請他回來時,公孫勝先是避而不見,但當被李逵逼出來後,又把一切責任,都推到師父羅真人身上,為何公孫勝不直接態度堅決地表示:不玩了呢?

只能一個理由,他怕宋江揭了他老底:他參與劫持過生辰綱。所以,公孫勝就這麼矛盾異常的,夾在“入世和避世”之間。

理解了這點,也就理解了為何公孫勝再次入世後,表現的那麼“專業”。即不在跟晁蓋主動接近,也不刻意避諱宋江,梁山上啥事都不管,就一門心思的“正法”。

宋江死後,法術高深的公孫勝,為何不去報仇?兩個讓人深思的原因

就這樣,樊瑞、高廉等會法術的人都被公孫勝制服,一路跟隨著梁山,到剿滅方臘前,這才“奉師父之命”,對梁山兄弟們,揮一揮手,不留一片雲彩,彷彿真就避世而去了。

但公孫勝真能避得開嗎?樊瑞、朱武等就辭官去找他去了。這其實就意味著公孫勝避不開。自然宋江被高俅等毒死的訊息,公孫勝也必會事後知道。

水滸傳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又名《忠義水滸傳》,描寫了北宋末年奸臣當道,各階層人士被逼上梁山起義的故事,塑造了一大批經典人物形象,如林沖、魯智深、李逵、武松、宋江等,是中國英雄傳奇小說的經典之作。

施耐庵世界名著

那麼公孫勝、樊瑞和朱武,為何不替宋江來報仇?須知報仇這事,對公孫勝加樊瑞,這倆會法術的人來言,手到擒來般簡單。就更不要提,還有神機軍師朱武出謀劃策了。想來,原因有兩個,堪稱一個比一個讓人深思。

宋江死後,法術高深的公孫勝,為何不去報仇?兩個讓人深思的原因

一、宋江失道

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宋江之所以能在水滸中,尤其前期,那麼一呼百應,並擊敗了柴進、晁蓋等江湖老大,成為水滸中的第一大佬,就是因宋江一直佔據著“道義”的高地。

比如,冒著風險救晁蓋等人,在逃亡中感化武松,上了梁山後,無論哪個江湖人士有困難,只要求助宋江了,他必會下山去解救。這一系列的行動,使得宋江最終勝出。

宋江死後,法術高深的公孫勝,為何不去報仇?兩個讓人深思的原因

但可惜,當宋江丟擲“招安”後,就失去了道義支援。因為梁山上,存在著一大批不同意招安的好漢。結果正是宋江招安導致了,水滸108將的死傷慘重。故而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公孫勝想救,樊瑞和朱武,也不會同意。

因為這兩人被宋江打壓得非常狠不算,且還明顯都是反對招安的人。不然,為何功成身退,辭官來找公孫勝?故而宋江失道,是第一個原因。

由此也給我們,尤其是那些立有大志的人士,提了個醒:道義雖看似虛無,可若一旦拋棄,無不身敗名裂。因為道義,就代表著人心所向。

宋江死後,法術高深的公孫勝,為何不去報仇?兩個讓人深思的原因

二、公孫勝求道

開篇筆者就談了公孫勝的一大特徵是,在“入世和避世”間搖擺不定。這其實完全可視為,是公孫勝的求道所致。

宋江死後,法術高深的公孫勝,為何不去報仇?兩個讓人深思的原因

顯然,公孫勝最初是認可晁蓋的。但晁蓋卻讓他失望了,不然無法解釋為何宋江上山後,在丟擲 “九天玄女”和“天書”這兩個“道家概念”後,公孫勝就決然而去了。若晁蓋可以輔助,以公孫勝主動投奔來分析,他必會輔助晁蓋的。

故而,公孫勝是不認可宋江的,這也就說明了,公孫勝不認可宋江推行的招安。不但他不認可,連羅真人都不認可,不然為何要求公孫勝,在剿滅方臘之前離開呢?換個角度就是:公孫勝其實更認可方臘,這種推翻大宋的模式。

宋江死後,法術高深的公孫勝,為何不去報仇?兩個讓人深思的原因

所以公孫勝的求道之路,便在這搖擺不定中暴露出來了。雖跟宋江“道不同”,但由於參與了劫持生辰綱,已無法擺脫“梁山好漢”的標籤。就只能跟宋江“暫且相謀”。

所以宋江之死,意味著公孫勝求道之路的終結。對他來言,世上以無道可求。所以只能徹底避世修為,是不會去給宋江報仇的。

從公孫勝的這糾結中,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倘若把求道,視為人生奮鬥的話,顯然“合夥人”就成了關鍵了,對此需要慎之又慎,以免重蹈公孫勝這般,難以脫身的痛苦和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