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東京奧運會 4×100 米比賽為什麼不把蘇炳添安排在第四棒?

。article-content 。quotation{position:relative;margin-bottom:30px}

。quotation 。icon{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width:28px;height:24px}

。quotation 。quotation-right{background-position:0 0 ;position:absolute;bottom:0;right:0;background-image: url(//n。sinaimg。cn/kandian/quota-icons-r。png);

background-image: -webkit-image-set(url(//n。sinaimg。cn/kandian/quota-icons-r。png) 1x,url(//n。sinaimg。cn/kandian/quota-icons-r-2x。png) 2x);}

。quotation 。quotation-left{background-position:0 0;position:absolute;top:0;left:0;background-image: url(//n。sinaimg。cn/kandian/quota-icons-l。png);

background-image: -webkit-image-set(url(//n。sinaimg。cn/kandian/quota-icons-l。png) 1x,url(//n。sinaimg。cn/kandian/quota-icons-l-2x。png) 2x);}

。quotation p{padding-left:38px;font-size:16px;color:#4D4F53;letter-spacing:1px;line-height:28px;}

蘇炳添負責的第三棒,細節技術最為繁瑣,要求很高;自從2010年開始,蘇炳添在國家大賽中一直都是第三棒,這也是他最為熟悉、最適合他的棒次。唯一例外是2019年多哈世錦賽的變陣,但此後蘇炳添又回到了第三棒;

每支接力隊最終都會根據運動員技術能力+接棒習慣安排選手,其實完全不存在「誰快誰跑第幾棒」、「第四棒要求最快」這種排序選項……

我們螢幕前看到的個體速度差異,在4x100裡未必那麼重要。這是一個講究默契配合+技術的團隊專案。配合和技術這兩點才是決定最終成績的關鍵。

4x100接力的四棒職責:

第一棒:

起跑+彎道

,然後作為

傳棒

選手(incoming runner),在交接棒區(exchange zone)給到第二棒;

第二棒:作為接棒選手(outgoing runner),從標記點(go mark)

啟動

,在啟動區(accel zone)加速預備交棒,交接棒區內完成

接棒

,然後作為

傳棒

選手給到第三棒;

第三棒:重複第二棒,只不過是在彎道。

啟動

+

接棒

+

彎道

+傳

第四棒:從啟動區預備,然後

啟動

、交接棒區

接棒

,衝刺完成比賽。

東京奧運會 4×100 米比賽為什麼不把蘇炳添安排在第四棒?

四棒選手除了“中途跑”之外,幾個細分任務:

第一棒:起跑+彎道+傳棒

第二棒:提前啟動+接棒+傳棒

第三棒:

提前啟動+接棒+彎道+傳棒

第四棒:提前啟動+接棒

——這樣一看,是不是就能看出4x100米幾位選手需要的技術特點?第三棒(也就是蘇炳添近幾年在中國接力隊的角色)對選手的要求是極高的。

上面的這些細分技術,起跑、彎道、交棒/接棒、提前啟動,並沒有一個嚴格的排名、說哪個就更為重要

——4X100最終的勝出者,從來不是跑的最快的四個人,而是配合最默契的團隊。

這個團隊專案對失誤是零容忍,稍微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直接喪失競爭力。像掉棒這種嚴重失誤,放國際/洲際大賽上,再配個巔峰博爾特都不可能追回來。

東京奧運會 4×100 米比賽為什麼不把蘇炳添安排在第四棒?

作為團隊專案,個體都是要服務團隊、被放到最合適的位置上。

過去十幾年,蘇炳添對中國短跑接力隊而言,就是最合適的第三棒人選:

2010年廣州亞運會,陸斌、梁嘉鴻、蘇炳添、勞義;

2012年倫敦奧運會,郭凡、梁嘉鴻、蘇炳添、張培萌;

2013年莫斯科世錦賽,郭凡,張培萌,蘇炳添,梁嘉鴻;

2014年仁川亞運會,陳時偉、謝震業、蘇炳添,張培萌;

2015年北京世錦賽,莫有雪、謝震業、蘇炳添,張培萌;

2016年裡約奧運會,湯星強、謝震業、蘇炳添、張培萌;

2017年鑽石聯賽摩納哥站,吳智強、謝震業、蘇炳添、張培萌;

2017年倫敦世錦賽,吳智強、謝震業、蘇炳添、張培萌;

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徐海洋、糜弘、蘇炳添、許周政;

2019年多哈世錦賽,蘇炳添、許周政、吳智強、謝震業;

2021年東京奧運會,湯星強、謝震業、蘇炳添、吳智強。

可以看到,

超過十年的時間裡,除了2019年多哈的那次變陣外,

蘇炳添一直是第三棒的不二選擇

多哈那次變陣最終的結果其實不錯,預賽37秒79(小組第三)、重新整理全國紀錄,決賽因為謝震業受傷臨時換了別舸上去替最後一棒(38秒07決賽第六)。

不過多哈之後,蘇炳添又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第三棒。

除了蘇炳添外,謝震業也是一樣。作為接力隊鐵打主力,他都是固定第二棒(也就是多哈那次變陣跑了最後一棒)。而更早之前的張培萌,在蘇和謝起來後,基本五年時間裡都是最後一棒。

——

對於中國接力隊而言,「謝二蘇三」就是接力隊最熟悉、最擅長、最終能為成績提供最大幫助的棒次。

東京奧運會 4×100 米比賽為什麼不把蘇炳添安排在第四棒?

「謝二蘇三」,中國速度的結合體

另一方面,

中國短跑雖然較此前有很大進步,真正洲際級別的選手數量依然很有限

——這點看美國和牙買加等隊的名單,可以看到他們歷屆大賽的變動就要劇烈得多,基本是看狀態和選手意願組建隊伍。

這與中國接力隊區別很大。而中國接力隊近十年來具備和他們抗衡的能力,靠的也完全是配合的默契度外加細節動作的打磨。

——某種程度上,這比謝和蘇等主力自身的能力提升甚至更為關鍵。

2012年開始中國確定了以蘇炳添和張培萌為班底的接力隊,但相比美國等短跑強國人才濟濟,中國接力隊一度只有正選4人+替補1人——這種情況下也談不上什麼選擇。說白了沒有人才儲備,只能靠現有這幾個人拼默契拼狀態。

直到幾年後,接力隊集訓隊員才慢慢擴充到8人左右。

在一些亞洲範圍的非大型賽事上,中國短跑接力隊也才有了派二隊(且奪冠)的可能,比如2017年的亞錦賽;而後重要比賽,能儘可能順利拿下預賽拼進決賽,給主力爭取修整時間——一些大賽的半決賽和決賽在同一天,美國牙買加可以派兩套完全不同的陣容出戰,這種選手儲備是很令人羨慕的。

東京奧運會4x100中國接力隊的表現是很出色的。我們之前回答裡也提到了更多年輕的名字:

00後”的陳冠鋒(10秒06)、何宇鴻(10秒18)、黃永煉(10秒31)、嚴海濱(10秒22)

,以及禤達軍、王智弘、陳程、李文傑……外加還在當打之年的謝震業、梁勁生、吳智強、許周政、湯星強……

——如果這幫小將的成長速度超乎預期,能更快的頂上來,2022年有很重要的本土亞運會(杭州)和世錦賽(美國尤金),中國接力隊再次發生變陣也說不定。

有的選才能變、有的選是大喜事。

東京奧運會 4×100 米比賽為什麼不把蘇炳添安排在第四棒?

東京奧運會 4×100 米比賽為什麼不把蘇炳添安排在第四棒?

蘇神年紀在這了,明年亞運會和世錦賽應該都還會跑,三年後的巴黎奧運會肯定已經退了。但即便蘇神和年輕人們還有2-3年的接力配合,他也幾乎不會去跑第四棒。

——

東京奧運會前中國嘗試過新老交替的新接力隊組合,蘇炳添第一棒,謝震業第四棒,18歲的嚴海濱第二棒,湯星強第三棒。

盲猜如果年輕人成長順利,興許在蘇神退役前,可以看到他在第三棒、第一棒間的調整。

至於第四棒的可能性,幾乎無限趨近於0了。

東京奧運會 4×100 米比賽為什麼不把蘇炳添安排在第四棒?

順帶回顧下超神的9秒83

總結:

第三棒在4x100接力中需要很高的技術要求,蘇炳添可以圓滿完成這個棒次的需要;

4x100米接力是團隊專案,一定是個體服務於團隊。這個專案的最終勝出者,從來不是跑的最快的四個人,而是配合最默契的團隊。反過來講,即便蘇神在其它棒次能跑的更“快”,對接力隊而言卻未必;

過去超過十年時間(除了變陣的多哈世錦賽),蘇炳添都在第三棒。「謝二蘇三」的安排都是整支隊伍熟悉度、默契度和配合度的最高狀態;

年輕選手成長順利的話,蘇炳添可能會嘗試第一棒的角色。東京奧運會前國家接力隊就曾試過這個,生涯的末尾,蘇神依然可能會帶年輕人,接過第一棒的任務。

東京奧運會 4×100 米比賽為什麼不把蘇炳添安排在第四棒?

另外,

很多人提到短跑,言必稱牙買加美國,相反迄今我們最重要的對手,還是日本、英國,包括後面可能要加上黑馬義大利。用博爾特們來論證,他們才是個案特例啊……沒多少可以參考學習的地方。

(主觀點說)如果作為校園接力/業餘田徑比賽,在安排棒次的時候不妨考慮一下,

將百米成績最好的安排在第三/二棒次,最慢的放最後一棒。

這也是很多田徑學術派的選擇。

PS:

今年還有全運會,感興趣也可以看看全運會時候,國家隊還有地方隊那些小將們會如何安排棒次(分組很……一言難盡)。

2017年上屆全運會,吳智強、謝震業、蘇炳添和張培萌屬於京浙鄂粵隊,38秒16奪

冠, 莫有

雪、張瑞軒、陸嘉騰、許周政是滬粵隊,38秒80亞軍。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