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國首批三代機悄然退役:為什麼比殲-7、殲-8等二代機更早?

引言

自打1992年中國開始引進蘇-27,這款在國際上享譽盛名、和F-15幾乎平分秋色的優秀戰鬥機便成了中國空軍的一大主力。自1999年瀋陽飛機制造廠開始從進口蘇-27機體散件自行組裝以來,殲-11系列也作為中國蘇-27的延續而面世。誰能忘得了屢次東南沿海危機時中國空軍憑藉蘇-27而產生的如虹士氣?

中國首批三代機悄然退役:為什麼比殲-7、殲-8等二代機更早?

一位戰功卓著的戰將

說起引進的蘇-27戰機,當時蘇-27SK、蘇-27UBK一共引進了76架,包括36架蘇-27SK、40架蘇-27UBK。很快,至少3個基地獲得了蘇-27SK/UBK,中國空軍也算第一次擁有了實打實的超視距空戰能力:N001‘’倒卡‘’雷達和R-27/R-37/R-77等空空導彈的搭檔雖然算不上有多強,但總比當時的殲-8現代化改進版本+總數只有20餘發的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實用。中國的多數飛行員在此時獲得了三代機的實操經驗,這也給日後接裝三代機打下了相對堅實的基礎。當時中國空軍大半種子飛行員都或多或少接觸過蘇-27的飛行。畢竟當時這款戰機在國際上效能也是非常優秀的,可以力壓西方同類型的先進戰機。

中國首批三代機悄然退役:為什麼比殲-7、殲-8等二代機更早?

中國空軍蘇-27SK戰機

這批在當時先進的三代機讓中國空軍迎來了急速現代化。超視距空戰等體系的建成、光電綜合探測系統、主動/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電子戰吊艙等裝置的研製同樣是得益於蘇-27的配套引進專案。而迅速換裝蘇-27同款AL-31F發動機的殲-10戰機,同樣得益於此,才得以在21世紀初成功進入現役——否則,使用渦噴-15的殲-10恐怕遲遲未能成功,結局甚至有可能是抱憾下馬。

中國首批三代機悄然退役:為什麼比殲-7、殲-8等二代機更早?

蘇-27UBK戰機

中國引進、自行生產的蘇霍伊系列戰鬥機甚至超過了原產國俄羅斯。光是引進的就有76架蘇-27SK/UBK、大約100架蘇-30MKK/MK2還有24架蘇-35;自行組裝的也有95架殲-11A、至少200架以上的殲-11B/BS和殲11BH/BHS,還有數量未明的殲-16和殲-15,總數可能直逼700架。

中國首批三代機悄然退役:為什麼比殲-7、殲-8等二代機更早?

基於沈飛廠組裝的95架殲-11A和俄方提供的技術援助、生產許可,殲-11B工程也開始上馬。第一個腳印我們踏得很深:殲-11B當即使用機載多普勒雷達換下了原裝的N001‘’倒卡‘’,採用了大面積的複合材料、更新了機體設計,也緩解了蘇-27此前存在的‘’軟骨病‘’。雖然改動幅度不算很大,但已經是中國在蘇-27的仿製工程裡的一大里程碑。沒有殲-11A,也就不會有殲-11B。沒有殲-11B,哪來後面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殲-11D?

一位啟蒙老師

中國首批三代機悄然退役:為什麼比殲-7、殲-8等二代機更早?

原裝進口的蘇-27戰機

蘇-27戰機的引進對於中國空軍來說,無異於一位領進‘’三代機俱樂部‘’的啟蒙老師,更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國空軍最為倚重的主力。它的地位甚至不亞於現階段的殲-20。然而,這位啟蒙老師也到了該退休的時候。儘管殲-7、殲-8這樣的二代半戰鬥機仍沒有完全離開作戰序列, 殲偵-8D/F甚至還大有服役至2025年的氣勢——原裝進口的蘇-27,也確實到了該告別的時候。為什麼?明明殲-7、殲-8都賴著不走!

中國首批三代機悄然退役:為什麼比殲-7、殲-8等二代機更早?

第一,這批蘇-27在上文講到被全中國空軍一大半種子飛行員接觸過。無論是接觸過蘇-27的老兵還是軍事專家,無一不認為在東南沿海地區部署的蘇-27經歷了近20年的高強度使用。原裝的蘇-27宣稱只有2000小時的壽命,也就是說每年只能平攤100小時的飛行時間;這20年裡,恐怕它們的飛行時間早就打破了4000小時!

中國首批三代機悄然退役:為什麼比殲-7、殲-8等二代機更早?

當然,就像引進的所有俄系裝備一樣,中國空軍的地勤人員們對它們的維護是無微不至的。但無論是怎樣的維護,機體的老化是無法避免的;在前段時間,軍事專家杜文龍也曾發文宣告這批原裝進口的蘇-27將退出一線作戰單位,向二線單位轉移;機況實在是差的,極有可能直接退役封存處理。這批蘇-27,已經到了強弩之末。至於殲-8,其偵察改進版仍然堪大用:高空高速的特性讓它仍然有使用價值。

中國首批三代機悄然退役:為什麼比殲-7、殲-8等二代機更早?

第二,我們根本不乏比蘇-27更強大的戰鬥機。在殲-11A之後,進行了一次大改、換用了國產發動機的殲-11B、殲-11BS橫空出世,殲-11B至今仍然在生產。加上殲-10C、殲-16甚至是殲-20等先進戰鬥機同樣在產、先進航空發動機的捷報頻傳,脈動生產線的產能並沒有受到太大的硬體因素限制,明擺著只要把錢投進去就能源源不斷地推出先進產品,而且殲-11B還大量裝備了海航部隊,作為一款空優的重型戰鬥機,海航的殲-11BH/殲-11BSH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中國首批三代機悄然退役:為什麼比殲-7、殲-8等二代機更早?

殲-16也是目前挑大樑的戰機之一

而中國的三代機總量早已經超過了1000架,這還不算殲-8D/F後期這一批擁有超視距空戰能力的傢伙。單是蘇霍伊系列,就有500多架;殲-10家族也不少,各型殲-10加起來也差不多500架。換言之,我們現在根本不缺三代機。但因為蘇-27在三代機之列就不讓它早於現有殲-7E、殲-8D/F退役,只能說是對飛行員的不負責任。說難聽點,蘇-27服役至今,早已算是老舊,甚至是超期服役。沒有人說得上它會存在什麼樣的安全隱患,畢竟機體和機載裝置已經很老了。

中國首批三代機悄然退役:為什麼比殲-7、殲-8等二代機更早?

曾經中國空軍的藍鯊部隊

第三,當時這批蘇-27SK存在的‘’軟骨病‘’或多或少都會影響著飛行。作為一款純空優戰鬥機,當時的蘇-27只能攜帶大約4噸的彈藥飛行。這一資料也許夠用,但並不適合深度的改進。所以無論是蘇-27SM3還是蘇-35,無一例外以強化了蘇-27的機體結構為賣點。事實上也是到了蘇-35這一代,蘇霍伊家族的‘’軟骨病‘’才算根治——代價是蘇-35經歷了近10年的改進設計。

中國首批三代機悄然退役:為什麼比殲-7、殲-8等二代機更早?

發射火箭彈的殲-11

而從另一方面看,早期的蘇-27SK只不過是一款純空優戰鬥機,在連F-15都不得已撿起對地制導炸彈、極度強調‘’多用途‘’的現代空戰裡,單一用途的戰鬥機反而顯得格格不入。在中國航空工業具備對其改進硬體設施、裝置的時候,已經是2010年以後了。此時的它們已經沒有了改裝的必要。據悉,原裝進口的蘇-27系列只能使用俄式機載彈藥,這一特性在前不久才疑似被‘’打破‘’。在此之前,R-27、R-73和R-77這類早已經被超越的庫存老彈,仍然會出現在蘇-27家族上,這些空對空導彈多少落後了點。但是現在的殲-11B、殲-15和殲-16都使用國產武器,就拿空空導彈來說,我們已經列裝了霹靂-8、霹靂-10近距空空格鬥導彈,霹靂-12、霹靂-15中距空空導彈,還有大批精確制導彈藥。早期的蘇-27不相容國產新彈,自然也是沒有深度改進的一大因素:坊間傳聞是俄方沒有提供開放相容架構的指令,這導致破解原程式語言困難重重。

小結

中國首批三代機悄然退役:為什麼比殲-7、殲-8等二代機更早?

還記得當年蘇-27剛引進的時候,組織了一批老將軍前往機場參觀。一位將軍指著蘇-27說:‘’這飛機真大,能裝一個班吧?‘’時過境遷,中國早已經能自產三代機,三代半戰鬥機乃至四代機都已經挑起了大梁,而且效能十分先進,國產化裝備成為主力。當然,引進蘇-27戰機的意義也是非常重大的,蘇-27是功臣,也是將中國空軍領進門的老師,它們經歷過中國空軍的低迷,也正在經歷著中國空軍的騰飛。從1992年至今已有28年,即將‘’奔三‘’的他們也大都到了該退役的時候,正是這些“功臣”和“老師”,見證著中國空軍的歷史性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