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野釣時,決定漂相的除了進窩魚的密度,還有這三個因素

野釣時,決定漂相的除了進窩魚的密度,還有這三個因素

浮漂是釣魚人眼,浮漂在水中的一起一伏、一跌一宕,都代表著水下的種種魚情,所以漂相也被釣友們稱為魚語,看懂漂相了,也就搞明白魚情是什麼狀況了。

決定漂相的因素有很多,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水體內魚的密度情況,魚的密度大,誘魚效果自然理想,漂相自然比較多,漂訊的幅度、清晰度也毋庸多提。

但是,除了魚的密度之外,還有三個因素,都影響著漂相的幅度、頻率,分別是浮漂的浮力、魚餌的狀態、釣點的深淺。

野釣時,決定漂相的除了進窩魚的密度,還有這三個因素

一、浮漂的浮力

浮漂為什麼會出現漂相呢?簡單地說,就是浮漂的浮力和鉛墜、鉤餌的重量,在水中達成了靜態平衡。

當進窩魚打破了這種靜態平衡之後,哪個方向的力更大,浮漂就會向哪個方向移動,如魚吞食鉤餌,帶動魚鉤向下,必然會拉扯浮漂向下。如果魚吞食鉤餌,帶動釣組朝上,必然會拉扯浮漂上頂。

咋一看,這沒什麼好說道的,原理非常之簡單,事實上也是如此,但是之所以將浮漂的浮力列為影響浮漂的第一因素,是有原因的。

野釣時,決定漂相的除了進窩魚的密度,還有這三個因素

浮漂的吃鉛越大,也就是浮漂的浮力越大,進窩魚想要打破這種平衡,需要的力就越大,圍繞著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玩出不少花樣。

當浮漂吃鉛比較大的時候,魚情不好、魚口比較遲,即便是流水水域作釣,我們也可以用釣雙鉛的方法,將釣組調得比較靈,因為進窩魚只需要很少的氣力,就可以打破浮漂的靜態平衡,從而產生漂相。

如果魚口好、快、猛,還伴隨著小魚鬧窩,我們調釣偏鈍甚至是極鈍,不僅魚口訊號真實可靠,小雜魚的鬧窩訊號,基本上都能被過濾。

如果使用吃鉛較少的浮漂時,上述的玩法就比較單一了,所以野釣多推薦用大吃鉛浮漂,就是這個道理了。

野釣時,決定漂相的除了進窩魚的密度,還有這三個因素

二、釣餌的狀態

釣餌的狀態包含兩個層面,一是釣餌的霧化速度,二是釣餌的香型,我們先說味型。如果釣餌的味型濃郁,被進窩魚搶食的機率就會大幅增加。

比如掛一條蚯蚓和掛一粒麥子,肯定是掛蚯蚓魚口會更好。因為,我們想要快速看到漂相,就不要捨不得用香郁的釣餌。

其次就是釣餌的溶散、霧化速度,如果釣餌的香型濃郁,進窩魚搶食鉤餌的機率增加,那麼餌料霧化得越好,吞鉤的機率反而越低,因為魚鉤很快就沒有餌料,空鉤是無法吸引進窩魚的。

另一個層面,餌料溶散好、霧化好,更容易招惹小魚,漂相勢必比較雜亂,凡是反過來,餌料味型清淡,溶散比較慢,誘魚效果也比較糟糕,漂相出現的頻率自然比較小了。

所以,釣餌的味型、狀態,必須把握一個合適的度,既能保障誘魚效果,還不能霧化、溶散太快,在較長的時間內,魚鉤上都要有餌料殘留,這就很是考究釣魚人的基本功了。

野釣時,決定漂相的除了進窩魚的密度,還有這三個因素

三、釣點的水深

理論上來說,水深每超過50~100釐米,釣組在水下發生動作,傳導到浮漂時,都會有一定損耗,當然,在3。5米以內的水深,這種變化其實很難分辨出來。

但是,一旦超過3。5米以上,鉤餌、鉛墜、魚線在水中的部分比較多,魚口訊號很容易被損耗掉。

所以,水越深,浮漂的漂訊越少,如果3。5米以上水深,浮漂訊號還是很頻繁、很密集,那如果不連桿、不爆護,肯定沒天理了。

野釣時,決定漂相的除了進窩魚的密度,還有這三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