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管清友:中小企業生存狀況對網際網路行業發展更重要

中新經緯12月30日電 題:中小企業生存狀況對網際網路行業發展更重要

作者 管清友 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

民眾對網際網路行業從全力支援,到口碑兩極分化,現在則呈現普遍質疑與批評。如果分析討論只停留內容導向不正確或者是資本無序擴張分析,都會過於片面與膚淺,也無法深刻理解大力發展數字經濟與平臺治理之間的邏輯關係,更難以看清網際網路出路在何方。因此,我們需要從更廣闊的角度去理解網際網路經濟背後的邏輯。

回顧歷史,2008年是網際網路行業分水嶺,從單一線上模式、依賴廣告業務和遊戲業務,到線上線下結合。這個階段網際網路迎來高速發展,使用者數量與交易金額進入爆發式增長。以淘寶天貓、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平臺崛起,而線下賣場逐步沒落。移動網際網路的崛起,得益於國家長期投入的交通體系建設,和大規模的IT建設,最終形成規模化效應。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強力衝擊製造業,外需放緩。政府啟動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大規模基建開啟,金融與房地產業相結合。交通基建為網際網路物流與倉儲打下堅實基礎。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從2008年的8萬公里到2020年的14。6萬公里,公路里程從2008年的373萬公里到2020年520萬公里。電信改革為網際網路帶來流量紅利,從2015年全國行動通訊基站466萬個到2020年931萬個,其中4G基站575萬個。到今天,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從使用者數量、生態內容以及服務品質來看,可以說做到了全球第一。移動網際網路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這並不是依賴幾家公司或者幾位天才企業家就可以做到。行業前期發展需要天量資金做好基礎設施建設,而這些成本均由國家負擔,這也是為何海外電商與線下網際網路服務趕不上中國企業的原因之一。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是為了啟用市場,更多是彌補經濟結構轉型的缺憾。數字經濟是未來經濟增長動力之一,但數字經濟前提是完成工業化,有足夠的資本與技術向數字經濟發力。國家工業化是資本增密的過程,需要不斷追加資本用於擴大再生產,發展數字經濟同樣如此。網際網路平臺化是商業模式的一種創新,它天然追求規模化效應,難免產生問題。透過平臺治理將其轉向支援實體經濟,虛實結合,彌補過去發展缺憾,大力發展戰略性科技產業,形成真正的高質量發展的數字經濟。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不平衡。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9。2萬億元,佔GDP比重為38。6%。數字經濟迎來飛速發展,服務業在數字化轉型相對順利,工業和農業數字化轉型相對滯後。面對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風險和挑戰,有必要做到穩中求進、虛實結合。網際網路行業發展數字經濟擁有天然優勢,手握大量資本與技術人才,其本身已經結束野蠻生長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接下來需要更多地從平臺側往產業側轉移,提高商業效率,進而獲得新的增長空間。同時可以引導資金、技術往實體產業、商業轉移,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融合。平臺治理是希望能引導其回到健康發展的軌道上來。

高質量發展需要深化供給側改革,發展數字經濟與區域協調發展。數字經濟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共同合作。透過技術和模式的融合將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共振共贏,網際網路企業才能擴大高質量經濟發展的空間。

網際網路企業發展,政策上要符合要求,經濟上要帶動科技創新,社會上要保障員工合法權益。對網際網路企業來說,重要的不是產生了多少利潤,達成多少GMV(商品交易總額),甚至也不是是否運用了人工智慧與雲計算等等,而是依賴於網際網路企業的快遞小哥、外賣小哥和無數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如何。一切發展的前提是“以人民為中心”。網際網路企業在縣鄉建立產地倉、數字工廠,在城市升級居民小店……全環節下來,生產流通損耗降低,城鄉居民能夠獲得讓利,中小型工廠也可就此實現轉型升級。政府同時需要完善相關制度建設形成長效機制,保障中小企業和居民的合理合法權益,防止區域壟斷再度出現,實現經濟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有助於延伸產業鏈,促進行業從縱向發展到跨界合作。資料流通使工業行業林立的狀態發生了“質的改變”,原本清晰的組織界限逐漸模糊,使產業由原來的上下游、產供銷的線性關係向立體、多維的網路化方向發展。行業內企業從原本的競爭關係轉向競合關係,個人消費者可以參與產品設計和製造成為產消者,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係被重新定義,形成全新產業網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給產業發展邏輯、產業組織形態、產業發展形態都帶來結構性、顛覆性變化。(中新經緯APP)

瓜分6666元現金紅包!領取8%+理財券,每日限額30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