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明朝皇權強於之前各朝,文官缺乏名正言順的首腦

明嘉靖三年(1524年),由於大禮議之爭,九卿23人、翰林20人,給事中21人,御史30人,加上其他共兩百多人集體跪在左順門外,大呼太祖高皇帝與孝宗皇帝,勃然大怒的明世宗朱厚熜當即令錦衣衛出手,134人被逮入詔獄,86人待罪,而後,超過180人被明世宗下令杖責,其中17人被直接打死,8人被充軍。

而當時,明世宗朱厚熜在位只不過3年,就算他再如何英明神武,如果他手中的皇權真弱的話,也做不到如此地步。

“左順門案”所折射出的,是明朝君臣之間的根本,那就是明朝士大夫文人的地位與影響力雖然說的確非常高,但是還沒有達到能夠壓制皇權的地步,自始至終,明朝的皇權都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超出以往的任何朝代。

明朝從建立伊始,皇權就在向巔峰發展

縱觀整個古代,皇權的發展整體上都是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以清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為標誌,古代的皇權發展達到了最極致。

明朝建立之後沒多久,朱元璋感慨:“漢無外戚、宦官之權,唐無藩鎮、夷狄之禍,國何能滅,朕觀往古,深用為戒。”並且總結:“然制之有其道,若不感於聲色,嚴宮闈之禁貴賤有體,恩不掩義,女寵之禍何自而生?不牽於私愛,惟賢是用,苟干政典,裁以至公,外戚之禍何由而作?”

明朝皇權強於之前各朝,文官缺乏名正言順的首腦

朱元璋

朱元璋認為,漢朝與唐朝等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皇權不夠集中,所以其決定建立“上下相維,大小相制”的規制,強化皇權。

如此,明朝開始了各種大刀闊斧的改制,原本最為行事中樞的中書省被裁撤,改為承宣布政使司,六部的地位被不斷抬升,並且相對自立,原本延續上千年的丞相制度被直接廢除,六部總領諸司,直接對皇帝負責。

由於皇帝需要處理的事情陡增,實在吃不消的朱元璋開始設立四輔官與殿閣大學士來幫忙,明成祖時代,閣臣預機朝政的制度正式形成,明代的皇權開始達到極盛。

文人士大夫集團,缺乏公開正式的首腦

歷史上有兩個朝代的文人士大夫地位最高,分別是宋朝與明朝,然而兩者又存在著巨大的差別,相對來說,明朝計程車大夫文人的力量,遠不如宋朝那麼強悍。

明朝廢除丞相制度之後,文臣從此沒有了首領,而作為皇帝私人秘書的內閣首輔,實際上只能代替部分的丞相只能,而內閣建立的初期,六部之中的吏部成為實際上的百司之首,吏部尚書成為六部的主導者也就成了公開的秘密。雖然在公開場合六部站在一起,但是實際上,吏部尚書主導的六部與內閣之間,長期形成競爭制衡的關係。

明朝皇權強於之前各朝,文官缺乏名正言順的首腦

嚴嵩

直到嘉靖時期,嚴嵩成為內閣首輔之後,內閣的地位與權力才真正達到了第一,但張居正死後,明神宗中後期,六部再次崛起,內閣再次被削弱。

如此反覆,就是因為明朝的文人士大夫集團雖然力量很強,規模很大,但是缺少正式而且公開的主導者,內閣首輔之類有實無名,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其內部本身就很不穩定,無法形成真正有效制衡皇權的統一勢力。

宦官力量崛起助力皇權,壓制文人群體

宋朝開創了“皇權儒家共享天下”的局面,只不過當時宋朝作為初創者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相關的各種規制比較雜亂,所以經常出現皇帝被文臣挾制的局面,哪怕是有些強勢的皇帝。然而明朝卻基本沒有這種情況發生。

明成祖時期,大幅提升宦官的權利,皇宮之內太監成千上萬,百官諸司各個衙門也幾乎都有太監的存在,甚至於在軍中,也有鎮守太監,雖然這些鎮守太監並沒有分兵調兵之許可權,但他們有監軍權,文臣們依靠的只不過是顯性條文這些來規制管理武將,而宦官們,透過隱性權威來制約武將。

太監們與武將之間發生齟齬糾葛,他們能直接上報皇帝,而文臣們要逐級上請,最後能不能到內閣手裡,還是個未知數。

不少朝代的皇帝都喜歡重用宦官,而其主要目的就是服務於皇權的發展,只不過像唐朝那樣,皇權一旦壓制不住就很容易反噬自身,而明朝時期,宦官與文臣群體長期處於相互制衡的狀態,皇帝不會讓誰特別弱或者特別強,以此保住皇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