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冬棗大棚實時監控:一年幾千元的化肥,土壤中氮磷鉀含量卻是極低

這一陣兒在雲南,有個別農業幹部對“農業數字化”不太理解,一連串考問我:“什麼叫農業數字化?農業怎麼數字化?農業數字化後有啥用?”

我就用“良田計劃”來舉例子。“良田計劃”的冬棗為啥好吃?為啥被客商搶著要?為啥價格比別人高?這一切與它的數字化密切相關。

冬棗大棚實時監控:一年幾千元的化肥,土壤中氮磷鉀含量卻是極低

在這裡,我抖出我們的一些“家底”,估計很多人看不懂,但肯定有內行能看出一些門道。

老王是今年7月份參加良田計劃的,由於晚熟冬棗即將上市,老王在收到良田計劃的配套物資後,就趕緊給自家大棚裡的冬棗用上了。

7月6日進行了第一次根灌,8月7日進行了第二次根灌,9月7日進行了第三次根灌,中間每隔7天進行一次葉面噴灑,在這短短2個月的時間了,他的冬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是冬棗的色澤發生了變化,顏色透亮,表面光滑。接著是冬棗的大小也開始有變化了,個頭越來越大,並且保果效果非常好,幾乎沒有落果現象。

冬棗大棚實時監控:一年幾千元的化肥,土壤中氮磷鉀含量卻是極低

冬棗大棚物聯網系統裝置

以上只是我們自己的主觀感受,但是通過冬棗大棚物聯網資料化監控,我們更清晰地發現:大棚中發生最大變化的是土壤。

在9月9日的實時監控顯示:相較未使用微生物植物健康調理液的中大棚,良田計劃的南大棚中,並未使用化肥,只使用了和中大棚一樣量的有機肥,土壤中的氮含量卻高達62。0mg/kg,土壤中的磷含量78。0mg/kg,變化最大的是土壤中的鉀含量,已經高達205。0mg/kg。

而中大棚,雖然每年都需要使用好幾千元的化肥,其中包括大量的氮磷鉀肥,但是土壤中的氮含量卻只有6。0mg/kg,磷含量9。0mg/kg,最高的鉀含量也只有21。0mg/kg。

冬棗大棚實時監控:一年幾千元的化肥,土壤中氮磷鉀含量卻是極低

物聯網系統實時監控截圖

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

這就是微生物對土壤的作用!

由於幾十年的大量使用化肥,現在土壤中其實並不缺少氮磷鉀這些大量元素,只是這些元素都是以鹽的方式存在,比如說鉀,農民種地每年都需要使用大量的鉀肥,不管是硫酸鉀還是氯化鉀,而植物能夠分解吸收的不到20%,剩下的都儲存在土壤中。

而良田計劃的配套物資中含有200多種有益菌,其中就包括能夠分解鹽釋放鉀離子的菌類。

冬棗大棚實時監控:一年幾千元的化肥,土壤中氮磷鉀含量卻是極低

物聯網系統實時監控截圖

在我國,如今存在一個很奇怪的問題,越是使用化肥,土壤越是缺鉀,但是農民為了保證產量,只能繼續使用鉀肥,這就是國外一畝土地使用的化肥不到在我國一半的,產量卻相差無幾的原因。

在土壤中,如果速效鉀含量<30mg/kg,土壤豐缺程度極低,當土壤中的速效鉀含量在70~125mg/kg之間,土壤豐缺程度中等,植物在一定條件下對鉀肥有效。當土壤中含鉀量大於170mg/kg時,土壤豐缺程度極高,說明不再需要使用鉀肥。

由此可見,一個大棚正常使用化肥與有機肥,土壤豐缺程度極低,而另一個大棚不使用化肥只使用有機肥和良田計劃物資,土壤豐缺程度極高。

冬棗大棚實時監控:一年幾千元的化肥,土壤中氮磷鉀含量卻是極低

冬棗大棚物聯網系統裝置

鉀含量對植物會有什麼影響?

鉀能提高作物的抗旱和抗寒能力;有助於作物的抗逆性。能夠促進光合作用,缺鉀使光合作用減弱。因此,鉀缺乏時會造成植株下部的葉片變黃,邊緣乾枯、焦枯,莖易倒伏,甚至葉片枯死。

這也就說明了,“良田計劃”的冬棗為啥好吃?主要原因在於土壤中可吸收的氮磷鉀含量增加了,從而導致冬棗的品質提升,產量也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