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歐陽修因被貶而心情鬱悶,寫詩寄給朋友,表達到西湖遊玩的意願

西湖一詞,現成為杭州城市代名詞,它為杭州帶了秀麗的湖光風景和豐富人文內涵。也使杭州成為中國唯一一個入圍《世界遺產名錄》的湖泊類文化遺產,使杭州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如今多數人提到西湖,只會想到杭州西湖,殊不知中國古代有四大西湖,杭州西湖只是其中一個,與它齊名的分別是雷州西湖、惠州西湖、潁州西湖。

歐陽修因被貶而心情鬱悶,寫詩寄給朋友,表達到西湖遊玩的意願

歐陽修很喜歡西湖,寫過很多關於西湖的詩詞。如《蝶戀花·嘗愛西湖春色早》、《西湖念語》、《採桑子·春深雨過西湖好》,但在中國古代四大西湖中,歐陽修最喜歡的是潁州西湖,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有一首專門寫潁州西湖的《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他問一句“何人解賞西湖好”,已經無人可以辯駁。

歐陽修因被貶而心情鬱悶,寫詩寄給朋友,表達到西湖遊玩的意願

《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

〔宋代〕歐陽修

西湖春色歸,春水綠於染。

群芳爛不收,東風落如糝。

參軍春思亂如雲,白髮題詩愁送春。

遙知湖上一樽酒,能憶天涯萬里人。

萬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驚。

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頭已白。

異鄉物態與人殊,惟有東風舊相識。

歐陽修因被貶而心情鬱悶,寫詩寄給朋友,表達到西湖遊玩的意願

這首古風詩寫於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春天。前一年十月,作者因為支援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和範對保守派的鬥爭,寫信痛斥保守派諫官高若訥,被降職為峽州夷陵令。友人謝伯初從許州寄詩安慰他,他便寫這首詩作答。此詩著重表現朋友間的思念之情,也抒發了自己遭受貶謫、覽物傷春的苦悶心情。

歐陽修因被貶而心情鬱悶,寫詩寄給朋友,表達到西湖遊玩的意願

全篇融情入景,即景抒情,從寫想象中的西湖春景自然過渡到寫眼前的夷陵春景,可謂步步生春,不但情景歷歷如畫,而且都與友人和自己的心境渾然一體。這首詩想象豐富,意境悠遠,音節鏗鏘流利,情韻綿長,風格接近李白而稍遜其豪邁,是歐陽修自己比較得意的作品。

歐陽修因被貶而心情鬱悶,寫詩寄給朋友,表達到西湖遊玩的意願

他在《六一詩話》中特意提到這首詩,並說明詩中有些抒情句子的來頭道:“餘謫夷陵時,景山方為許州法曹,以長韻見寄,頗多佳句。有云:‘長官衫色江波綠,學士文華蜀錦張。’餘答雲:‘參軍春思亂如雲,白髮題詩愁送春。’蓋景山詩有‘多情未老已白髮,野思到春如亂雲’之句,故餘以此戲之也。”

歐陽修因被貶而心情鬱悶,寫詩寄給朋友,表達到西湖遊玩的意願

詩的前八句是從友人所在的遠方寫起。

西湖在潁州,是一個著名的遊覽勝地。詩人在想象中似乎看見了西湖的暮春之景:春色已殘,湖水濃綠,東風無力,落花亂飛。古人描寫春水之色,常常聯想到綠色的染料。白居易《憶江南》中有“春來江水綠如藍”之句,杜牧的《漢江》進而說“綠淨春深好染衣”。

歐陽修因被貶而心情鬱悶,寫詩寄給朋友,表達到西湖遊玩的意願

歐陽修則更進一步,說西湖的一湖春水比染過的還要綠,那該是多麼令人心醉的一種綠色啊!接著,詩人又把思緒投向了友人。謝伯初寄來的詩中有“多情未老已白髮,野思到春如亂雲”之句,詩人就從這兩句生髮,說謝伯初此時定在湖上飲酒題詩,傷春懷遠。

歐陽修因被貶而心情鬱悶,寫詩寄給朋友,表達到西湖遊玩的意願

懷念遠人的詩卻從對方寫起,這種寫法似乎是受到了《詩《魏風《陟岵》、杜甫《月夜》等前代作品的啟發。後人評杜詩《月夜》說:“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進一層。”(《杜臆》卷二)可見這種手法是很高明的。歐陽修妙用此法,但絲毫不見擬古之痕,可謂善於學古。開頭八句都是說的謝伯初那一方,下面轉入寫詩人自己。

歐陽修因被貶而心情鬱悶,寫詩寄給朋友,表達到西湖遊玩的意願

詩的後面八句寫自己在夷陵的情況。

“萬里”四句,寫夷陵的春日景色。“萬里春思”,指謝法曹的“春思”。作者貶至夷陵,由於愁緒滿懷,似乎已經忘記了春天,經友人提醒才感覺到春天已至,你看;冬天的雪已消融,門外的群山顯露出青翠之色,長江兩岸鮮花盛開,在陽光下尤為豔麗。這春景是經友人提醒才突然感覺到的,故有驚奇之態。

歐陽修因被貶而心情鬱悶,寫詩寄給朋友,表達到西湖遊玩的意願

最後四句寫夷陵生活的落寞。作者採用對比手法,把自己在春天裡的不同感受寫了出來:少年時無憂無慮,以詩酒迎接春天,如今逢春,卻是愁緒滿懷,滿頭白髮了。(這時作者才三十一歲,頭白之說當系誇張)況且對這裡的春天(實際上是指一切)是如此的陌生,只有東風還有相識之感。

歐陽修因被貶而心情鬱悶,寫詩寄給朋友,表達到西湖遊玩的意願

這首詩的特點是抒情與寫景的巧妙結合。它從西湖春景寫出友人友情,從友情中得到慰藉;從夷陵春景引起念舊惜往之情;再從少年把酒寫到老年白髮,不由生出傷感之情。加之異鄉物態的陌生,倍覺友情彌珍。情由景生,景具而含情。友情因景而益增,景因友情而愈美。王夫之說:“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姜齋詩話》)這首詩達到了這種情景妙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