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何現代戰鬥機不再使用變後掠翼設計?

可變後掠翼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戰末期德國人研製的P。1101原型機,可惜該機沒來得及面世戰爭就結束了。戰後,這些德國“黑科技”順理成章的成為美國人的遺產。50年代,貝爾X-5試驗機研究的正是可變後掠翼,它有三個機翼後掠角度:20°、40°、60°。進入60年代後,可變後掠翼才被美蘇發揚光大,這個時候誕生了蘇-17、蘇-24、F-111、米格-23等機型……70年代的F-14、B-1、狂風,以及最後的可變後掠翼圖-160。

為何現代戰鬥機不再使用變後掠翼設計?

貝爾X-5

這些機型的誕生時期主要集中於60~70年代,即便圖-160也是在60年代就開始研究工作了,主要被截擊機和轟炸機使用,多數能飛出兩馬赫以上的速度。可以說這種技術畢竟是60年代的技術,隨著技術的發展已經不再適用於現代戰鬥機了。當時可變後掠翼為的是兼顧飛機的高速效能和低速效能,因為後掠翼更適合高速飛行,而小的後掠角度能使飛機在起降階段獲得更大的升力,有利於降低飛機的起飛著陸速度。

為何現代戰鬥機不再使用變後掠翼設計?

F-14不對稱機翼

當然了,可變後掠翼的缺點也不少:可變後掠翼機翼很重而且機械複雜,影響效能和維護;後掠部分佔據了機翼內部太多的空間,這些空間原本可用來儲存燃油;機翼後掠部分很難設定掛點,影響載荷。隨著空氣動力學和發動機技術不斷取得進步,可變後掠翼設計逐漸被棄用。另外,新型戰鬥機對於速度的追求不再像過去那樣,而更加看重隱身,可變後掠翼幾乎不可能實現隱身,因此新型戰鬥機上自然不再使用這種機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