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真不一定,還是跟孩子所處的年齡段有關係

我是一個全職媽媽,一個不斷實現自我價值的全職媽媽。拒絕焦慮,拒絕“內卷”,輕鬆育兒,理性對待婚姻生活,寬容應對婆媳關係,希望我的一些觀點能夠讓你豁然開朗,能夠帶給你正能量,解決你的現實問題。

文|家有小甜椒兒(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圖|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孩子跟誰睡就跟誰親”,因為這樣的一個觀點,很多媽媽在產假之後,白天上班,晚上帶娃,每天的睡眠時間常常不足6小時。

儘管如此辛苦,媽媽們依然堅持,因為她們堅信一句話:“孩子跟誰睡,就會跟誰親。”

然而,真的是這樣的嗎?

真不一定,還是跟孩子所處的年齡段有關係

初回職場媽媽的尷尬和難過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焦點,不是全職媽媽,而是職場媽媽的頭兩年。

寶寶出生以後,最親的人當然是媽媽,尤其是母乳餵養的寶寶,見到媽媽的興奮感立馬顯現出來。

寶寶的這種表現,是最能安慰媽媽,最能緩解媽媽的疲勞的。

寶寶四個月的時候,職場媽媽要回到職場,雖然有萬般不捨,但是沒有辦法,工作不能丟。

最初媽媽回到職場的時候,寶寶每天要哭鬧好幾次,心疼歸心疼,媽媽無能為力,只能等著寶寶慢慢適應。

逐漸的寶寶適應了沒有媽媽的日子,逐漸只認奶奶了。

媽媽下班回家,寶寶沒有了反應。

真不一定,還是跟孩子所處的年齡段有關係

寶寶要睡覺了,大哭大鬧,只要奶奶抱。

敏感的媽媽,對於寶寶的這些反應難過極了。

尤其是當寶寶剛剛學話的時候,一邊哭著發“ma”的音,一邊眼睛找尋著奶奶,一定要奶奶抱。

只留下尷尬、難過的媽媽。

一直到寶寶睡著了,再把寶寶抱回到媽媽的身邊,這是職場媽媽的執拗。

真不一定,還是跟孩子所處的年齡段有關係

媽媽每晚陪伴,寶寶還是和奶奶親一些

分享一下好朋友小黃的真實經歷。

小黃是個負責任的媽媽,有了寶寶以後一門心思撲在寶寶身上。

度過了4個月的產假,小黃重新返回職場,白天照顧寶寶的任務轉移到了婆婆身上。

經歷了幾天的過渡期,寶寶適應了讓奶奶照顧,不哭也不鬧。

只是每天晚上,尤其是寶寶餓了、困了的時候,就開始哭鬧,一直到奶奶抱起寶寶。

最開始她很生氣,因為她腦海中閃現了一個概念:寶寶把奶奶當成是媽媽了。

只要把奶奶抱起來,就瞬間安靜下來。

寶寶1歲的時候,第一次帶寶寶回老家,在婆婆家度過了一個晚上,她就和老公帶著寶寶開車兩小時去自己家了,結果寶寶哭鬧得厲害,實在是沒有辦法,連夜返回到婆婆家。

那一年真的是鬧心,總是覺得有情緒。

真不一定,還是跟孩子所處的年齡段有關係

1歲以內的寶寶,誰陪伴的時間久就跟誰親

準確來說,不是孩子跟誰睡就會跟誰親。

孩子親近誰,要分年齡。

對於1歲以內的寶寶,這個階段的寶寶,誰陪伴他們的時間久,他們就會更信任誰,更跟誰親近。

這個陪伴當然是指寶寶睜著眼睛的時候的陪伴。

寶寶出生以後,記憶力非常短,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大腦逐漸發育,他們的記憶力時間延長,從最初的幾個小時,到一天、兩天、一個星期、一個月……

真不一定,還是跟孩子所處的年齡段有關係

想要增強和寶寶的關係,就是靠不斷在寶寶面前“刷臉”,對於1歲以內的寶寶來說,用不了太久,幾天下來,寶寶就會產生信任感。

對於1歲以內的寶寶來說,寶寶醒著的時候的陪伴更為重要。

所以,

新手媽媽們,要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太在意小寶寶到底和誰親,既然有人願意幫助分擔,且無私奉獻著,持感恩之心,一起照顧寶寶,讓寶寶健康成長起來,最關鍵

因為這個時候寶寶跟誰親,並不代表之後就會跟誰親。

真不一定,還是跟孩子所處的年齡段有關係

寶寶2歲之後,最親近的還是媽媽

朋友小黃的問題得到解決,是在寶寶2歲之後,她雖然因為寶寶更和奶奶親近感到苦惱,但是沒有辦法,就慢慢說服自己接受這個現實,繼續上班。

一直到寶寶2歲前後,寶寶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寶寶開始更依賴於媽媽,只要媽媽下班回家,寶寶就直接不要奶奶了。

小黃長期耐心的陪伴發揮了作用。

隨著寶寶慢慢長大,從一個行動不便,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差的狀態,變成一個整天爆金句、睜開眼就不閒著的“小人兒”,這個變化是十分可喜的,能夠帶給家長極大的快樂的。

這個時候他們最親近的人就是媽媽,不管之前奶奶有多大的付出,他們最親近的還是媽媽,甚至等到媽媽回家之後,還會直接表達“不要奶奶”的想法。

這個時候奶奶們則會笑著說一句:“白眼狼。”

隨著寶寶逐漸長大,這種表現尤為直白。

所以媽媽們根本就不用擔心,孩子最親近的還是媽媽。

誰陪伴不重要,關鍵在陪伴質量

我們常說,陪伴孩子的最佳人選還是父母。

甚至一度把“父母的陪伴”神聖化,認為父母陪伴的孩子,更容易擁有健全的人格。

我之前也是堅持這樣一個觀點,但是看得多了,經歷得多了,我轉變了態度和看法。

對孩子而言,誰陪伴不重要,關鍵是陪伴的質量。

如果是媽媽陪伴,每天刷手機,把孩子放在一邊,對孩子態度惡劣,不尊重孩子的決定,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對孩子進行粗暴的壓制,是不會養出性格健全的孩子的。

很多老人帶大的孩子,他們樂觀開朗自信,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優秀的能力,比很多父母帶大的孩子都要優秀。

如此來看,其實家人陪伴的質量要比誰來陪伴更為重要。

所以媽媽們沒有必要去糾結這件事,如果老人有能力有精力陪伴孩子,同樣可以帶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真不一定,還是跟孩子所處的年齡段有關係

媽媽不用擔心孩子和自己不親

有的媽媽寧可自己累著,也不想讓老人幫忙帶孩子,就是怕孩子和自己不親。

其實大可不必擔心。

當然了,如果現實允許,媽媽完全可以陪伴孩子,這當然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現實不允許,也不用糾結,讓老人幫忙帶沒有任何問題。

孩子在逐漸長大後,只要媽媽足夠負責,孩子最親近的人,還是媽媽。

當我們調整好心態,看到這一點以後,就不用糾結這件事了。

孩子由老人帶,在一段時間和老人親近,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調整好心態,和老人處理好關係,給孩子提供一個溫暖的成長環境才是更為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