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什麼男人經常會消失在廁所、車庫和家門口拐角處?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男人們不僅僅喜歡消失在廁所,還喜歡沒事兒就在家門口樓梯拐角處坐著抽會兒煙。

最廣為人知的,還有此前在知乎被熱議過的“下班回家把車停在地下車庫,靜靜坐個把小時再回家。”

消失在廁所大半天、樓梯拐角默默抽會兒煙、下班後在地下車庫車子裡坐半天再回去。

看起來極像是行為主義,其實背後透露出來的,是在這個城市裡奔波勞碌的男人們,無法掩藏的焦慮。

這些焦慮,首要來自工作和養家餬口的壓力,其次來自家庭瑣事的操磨。一個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而很多事卻是無限的,是外界對人內心的侵襲與干擾。

魔幻現實總是不厭其煩的告訴我們:你日常面對的都很魔幻,只有跟自己待在一起時,世界才顯得真實。

為什麼男人經常會消失在廁所、車庫和家門口拐角處?

因為在那一刻,你能從難得的寧靜裡,從頭頂上的第三隻眼審視你自己——一個碌碌求生的社畜,一個奮力向上卻時刻都感到無力的普通人。

無論這聽起來有多矛盾,事實上的確如此。

在任何一個受常規社會教育長大的成年人心裡,魔幻絕對都不合理,是應該被拒之於心門之外的。

但越來越多的現實狀況令人費解又深感魔幻,比如酒桌上不喝酒就會遭受集體歧視,甚至被領導當眾扇耳光;比如甲方任務完不成,得殺一個設計師祭天(玩笑話裡的殘酷真實)。

比如融資檔口,合夥人突然撤資扔下一堆爛攤子。

再比如坑位費就繳了百八十萬而帶貨主播只把貨品給賣出了7、8件,還有3件被退還,銷售業績幾乎為零,更要承擔選錯營銷渠道遭受大Boss質問和咆哮的雷霆壓力……

為什麼男人經常會消失在廁所、車庫和家門口拐角處?

想想就頭暈心悸,不由恍惚:人生哪一步踏下去是紮紮實實,穩穩當當的?

不知道,沒法兒想。舉目四望心下茫然,人生幾乎快要被焦慮壓垮。

所以累了一天的男人們回家就鑽進廁所,名正言順解決生理問題,其實只是借這個連家人都不方便攪擾的時機。讓自己亂成一團亂麻的腦子清醒清醒,讓已經緊繃了一天的身體和神經,不顧一切的癱軟在馬桶上。

此刻,一隻馬桶就是承載男人一切的基石,一個按鍵就能將他徹底抽乾,而他們的社會焦慮也只能在衛生間那一刻,得到短暫緩解。社會焦慮

這種焦慮情緒是指人因為擔憂現實情況持續惡化而產生的一種情感反映。

其中有些人的害怕和擔心往往會超出他們年齡和環境能夠匹配的正常程度。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6個月以上,就會影響到日常工作和生活,最後還可能導致嚴重的心理疾病,即焦慮障礙。

為什麼男人經常會消失在廁所、車庫和家門口拐角處?

被焦慮障礙襲擊的人,通常會渴望迴避身邊的人和事,身心都表現出一種厭倦和戒備狀態,往往特別喜歡自己單獨待在某處,不希望被人打攪,類似於動物受傷後,退回到自己的巢穴裡舔舐傷口。

所以,當一個男人下班後喜歡一個人靜靜待一會兒,千萬別覺得他奇怪或是有什麼問題,其實這是焦慮情緒引發的自我保護——獨處時刻大腦和內心遮蔽掉了外界一切干擾,處於一種“省電”模式。

類似於動物性的返祖狀態,而這種狀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緩人的緊張不安,讓身心得以放鬆。

除此之外男人們都喜歡的,是下班後在車裡靜靜坐一會兒再回家。

這一現象居然是普遍的,如前所說,有一條解釋這個現象的回答,獲得過約4000條贊。

為什麼男人經常會消失在廁所、車庫和家門口拐角處?

那個解釋是這樣的:

問:“為什麼男人們下班後都喜歡一個人在車裡靜靜待一會兒,而不是馬上回家?”

答:“我下班後不想回家,是因為推開車門那就是一個分水嶺。推開車門後回到家,作為一個男人,你就得面對生活了那些瑣碎無比的事情。

“進入家門,我就不再是我,而是一個孩子的父親、一個父親的兒子、一個女人的老公,是那個全家都指望和依靠的人,肯定不可能再是你自己;所以只有下班後自己一個人在車上待一會兒,靜靜想一想,抽一支菸。

“也只有這個時候,我才感覺到這個軀體,還屬於自己。我的精神空間是自由的,可以想一些更寬廣的東西。”

為什麼男人經常會消失在廁所、車庫和家門口拐角處?

是的,生活工作都讓人心累,只有在幽靜幽閉的空間裡,人才能確切的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與世隔絕時,也才是真我出現之時。我不是任何角色,我只是我自己,這樣挺好。

家庭焦慮

這種焦慮往往與夫妻雙方、父母、孩子的溝通不暢有關。

在親密關係中,如果兩人之間不能坦誠交流,或一方不能理解另一方的言行和情緒,就會導致比面對外人還難以釋懷的,更深刻的誤解,而這種誤解在親密關係中是致命的。

因為最愛的人卻最不理解自己,這簡直是世界上最絕望的事。

男人們下班後需要在車裡靜靜待一會兒再回去,一方面與工作社會壓力導致的焦慮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跟家人的溝通有一些障礙。

為什麼男人經常會消失在廁所、車庫和家門口拐角處?

當男人為自己的角色而勞累的同時,女人也在為家庭瑣事和孩子憔悴忙碌,雙方共處一個陣營,卻無法為彼此分擔一丁半點。

原本親密的兩性關係,在一天的分離之後得不到有效的疏通和理解,日積月累必然會加重各自的心理負擔。而得不到疏通和理解的人,則更傾向於獨自待著修復自己。

獨處是種奢侈的需求

關於成年人的獨處,作家餘華曾在《細雨中的呼喊》中這樣描寫到:

“我不再裝模作樣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獨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獨自的生活。”

其實,在這個喧囂又極速的時代,焦慮和其他心理疾病可以說無處不在。

為什麼男人經常會消失在廁所、車庫和家門口拐角處?

雖然適當的焦慮是一種自我修復,它可以讓人採取措施改變現狀。然而獨處,才是成年人最奢侈的渴望。

因為,身負各種角色的成年人,已經很難有機會擺脫生活,但如果有機會,誰都想獨自待著,短暫的尋回自我。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