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科學家終於成功解釋:鈹11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

科學家現在終於成功解釋了Be11(鈹)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在SMEC模型中的研究表明,集體共振的存在,攜帶了附近質子衰變通道的許多特徵,這解釋了這種令人費解的衰變。這種近閾值共振態的出現,是任何開放量子系統中的普遍現象,在開放量子系統中,束縛態和非束縛態強烈地混合在一起(本文“燒腦”溫馨提示:如無相關知識基礎,你會看的一臉懵逼)。

科學家終於成功解釋:鈹11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

原子團簇是亞原子物理中最令人費解的現象之一,這種結構的許多例子包括具有兩個中子暈的Li 11(鋰)核基態,還有著名的C12(碳)霍伊爾共振,它在恆星中重元素合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天體物理條件下,閾值附近的窄共振是基本的,在這種條件下,大多數反應發生在非常低的能量下。對於這些狀態,粒子發射通道可以有效地與其他型別的衰減競爭,例如光子發射。

科學家終於成功解釋:鈹11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

在粒子發射閾值附近廣泛存在的窄共振現象表明,這是開放量子系統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在開放量子系統中,束縛態和非束縛態強烈混合,導致具有附近衰變通道特徵的集合態出現。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來自波蘭克拉科夫的IFJ PAN、法國卡昂的GANIL和美國FRIB裝置的物理學家,對Be 11 核弱束縛基態的β衰變延遲質子發射做出瞭解釋。

科學家終於成功解釋:鈹11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

在這個神秘兩階段過程的第一階段,具有暈環結構的Be 11基態中子衰變為電子、反中微子和質子,導致Be 11 基態向B 11(硼)共振轉變。在第二階段,質子從這個共振發射到Be 10狀態。Be 11中存在1/2+總角動量和宇稱共振,這與附近質子發射通道的許多特徵相似,解釋了Be 11發生這種暈衰過程的可能性。B 11中質子和氚發射閾值的接近表明,這種共振也可能包含氚團簇組態的混合物。

科學家終於成功解釋:鈹11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

這項研究是基於鑲嵌在連續體中的殼模型(SMEC)進行,粒子發射閾值(核子、氘、α粒子等)附近的狀態集團化度量是關聯能量,它是為SMEC的每個本徵態計算。競爭效應決定了最大集合化時的激發能量:耦合到衰變通道、庫侖勢壘和離心勢壘。波蘭科學院核物理研究所的Jacek Okolowicz教授解釋說:對於較高的角動量值(L>1)和/或耦合到帶電粒子發射通道,相關能量極值高於該通道的閾值能量。

科學家終於成功解釋:鈹11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

在密歇根州立大學該小組最新的實驗工作中,觀察到B 11的質子發射來自總角動量為1/2+或3/2+,能量為11。425(20)MeV,寬度為12(5)keV的態,它位於Be 11基態的衰變中。實驗中提出的B 11共振比質子發射閾值高197(20)keV,比中子發射閾值低29(20)keV。使用SMEC模型理論研究包括殼模型的分立態核子-核子有效相互作用,以及描述離散束縛態核子與連續態核子之間耦合的Wigner-Bartlett相互作用。

科學家終於成功解釋:鈹11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

對B 11中Jπ=1/2+和3/2+態進行了計算,確定了最有可能的共振角動量。殼層模型狀態透過與質子和中子反應通道的耦合進行混合。只有第三激發態的1/2+態存在波函式集團化現象,其最大關聯能位於質子發射閾值以上142keV處。由此得出結論,B 11 中介導 Be 11基態衰變的共振必須具有總角動量和宇稱Jπ=1/2+。11。600(20)MeV處窄的5/2+共振略高於中子發射閾值,被中子或α粒子發射擊穿,對B 10中子俘獲截面值有顯著影響。

科學家終於成功解釋:鈹11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

這個巨大的截面表明,透過耦合到附近的中子發射通道,5/2+共振波函式被強烈修改。實際上,在SMEC模型計算中,在中子發射閾值附近存在第六個5/2+態,它在L=2分波中強烈耦合到溝道[10B(3+)+n]5/2+。理論確定的最大集合態,比中子發射閾值高113keV,接近5/2+態的實驗能量。研究用中子暈研究了Be 11的β-p+衰變這一令人費解的案例。在SMEC模型中進行的分析,證實了B 11在質子發射閾值附近存在集體共振,並支援指定Jπ=1/2+量子數。

科學家終於成功解釋:鈹11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

這種共振波函式類似於附近的質子發射通道,這意味著在這個過程中,β衰變可以解釋為中子從Be 11暈到B 11共振的準自由衰變,其中單個質子與Be 10核耦合。Jπ=1/2+共振與通道[10Be+p]的相似性,也解釋了質子衰變的光譜因子很大,而這種態的α衰變的部分寬度很小。然而,附近Jπ=3/2+態的性質可以用α模型,第四個3/2+態來解釋,它主要是透過SMEC粒子的發射而衰變,而這種狀態很難耦合到一箇中子或質子的發射通道。

科學家終於成功解釋:鈹11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

高於中子發射閾值[10B+n]的是5/2+共振,這對B 10中子俘獲至關重要。SMEC模型第六個5/2+態的波函式在中子發射閾值附近顯示出非常強的集合性,這解釋了B 10中子俘獲的巨大觀測截面。質子(中子)發射閾值附近出現集體質子(中子)共振的原因是L=0(L=2)與質子(中子)散射態空間的耦合。在這一點上,B 11 案例遵循了C12、Li 11或F 15中閾值狀態的其他例子。未來需要對Be 10(p,p)Be 10反應進行實驗研究,以瞭解11。425 MeV質子共振的本質。

科學家終於成功解釋:鈹11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

為了更好地計算出中子反應通道和鄰近中子共振的性質,需要觀測B10(d,p)Be 11反應。此外,需要進行廣泛的實驗和理論分析來確定β-p+通道的分支比,因為目前實驗值比SMEC模型的預測大2倍,未來的理論研究還應解釋L=0虛擬中子態對反應通道[B10+n]的影響。

博科園|研究/來自:波蘭科學院核物理研究所

研究發表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DOI: 10。1103/PhysRevLett。124。042502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