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武器,為啥冷兵器幹不過熱兵器?

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武器,為啥冷兵器幹不過熱兵器?哲學上從不主張極端性,所以結論不應該是絕對性的。

哲學主張的是量變引發質變,此無論是人的因素,還是武器的因素,達到量變條件時,當然可以起到極大地推進影響作用。

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武器,為啥冷兵器幹不過熱兵器?

很淺顯的道理,把美國“三角洲”和“遊騎兵”組成的戰鬥隊扔到摩加迪沙的黑蜀黍群中,他們再善戰也會完蛋——黑蜀黍太多了,子彈都不夠打。

實際上,假如把人類計程車兵統統變成只知道指令的機器人,或者只知道去啃人的喪屍,那麼手持輕武器計程車兵還真不一定守得住陣地。

為什麼?因為對方根本無視死亡,不存在恐懼和猶豫,只會瘋狂地撲上來交換。

有時候人類的勇敢部隊也能做到同樣的事情,但冷兵器時代的部隊在面對熱兵器時通常都會表現出極大的膽怯,不適應熱兵器作戰的他們,很容易被打得潰散。

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武器,為啥冷兵器幹不過熱兵器?

“潰散”在冷兵器時代部隊中是很常見的事兒,頂不住了,馬上潰散掉,把接戰讓給秩序井然的下一陣,潰兵再換地方集結成陣,繼續投入作戰。

這種搞法適合冷兵器戰爭,甚至能不斷捲土重來正是一支優秀部隊的表現,但不適合熱兵器戰爭。

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武器,為啥冷兵器幹不過熱兵器?

“排隊槍斃”時代的熱兵器戰爭已經在紀律性上超過了冷兵器時代,強調的是像團體操一樣的保持和變化陣型,每個人都要像機器人一樣處變不驚巋然不動,哪怕對方的排槍已經指到胸前,也要硬著頭皮去機械地執行命令。

無論冷兵器還是熱兵器,其實都體現了“人”的因素,武器的進步改變了人的作戰方式,卻也對人的因素帶來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還是“量變產生質變”,一支合格的火器部隊無論從技術層次還是素質層次都高於舊式的冷兵器部隊,雙方的差異並不僅僅在手持何種武器上。

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武器,為啥冷兵器幹不過熱兵器?

又比如很多人曾疑惑的“弓弩對步槍”問題,弓弩射速比早期的燧發火銃快,可為什麼“我大清”沒拿來對付洋鬼子呢?

其實何止大清,全世界都少有拿弓弩對付火槍的,主要原因並非殺傷效能,而是熱兵器時代的作戰方式讓弓弩退場了。

弓弩比火槍貴,弓弩手也比火槍手貴,所以火槍手可以成為一種廉價的、普及的,又能遠端又能拼刺的常規兵種,而弓弩手實在太難練了,它們上了戰場也無法像火槍兵那樣作戰。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作戰方式,除了弓弩手外,那些槍兵、刀兵、盾兵、戟兵又何嘗不是如此?

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武器,為啥冷兵器幹不過熱兵器?

為了發揮冷兵器的威力,人們必須組成嚴密的軍陣,讓軍隊構成符合冷兵器作戰規律的作戰隊形。

比如長槍兵陣,這是典型的古代密集軍陣,他們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用來給火繩槍和燧發槍手們充當盾牌,讓火銃能夠安然輸出火力。

但隨著火器的質變,讓長槍陣面對突擊步槍、輕重機槍、迫擊炮呢?密集的陣型會變成他們的催命符,密集的火力也會讓他們猶如割麥子一樣死去。

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武器,為啥冷兵器幹不過熱兵器?

其實歷史上空心槍兵陣到全燧發槍陣的變化已經說明了問題,甚至都不需要後世的武器出馬,當年的拿破崙炮和火銃多段擊都能解決問題了。

那麼我們不妨把量變再拉長一點,比如讓傳說中亞歷山大那攻無不克的馬其頓軍陣對上榴彈炮、轟炸機、坦克呢?

再變態一點,讓他們對付火焰噴射器、凝固汽油彈、白磷燃燒彈、原子彈呢?

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武器,為啥冷兵器幹不過熱兵器?

這時候別談什麼“決定戰爭勝負的人”,你就是讓當世最偉大的指揮官去指揮古代最精銳的冷兵器部隊,他們都無法戰勝現代的熱兵器部隊。

現代的熱兵器作戰方法,註定讓冷兵器時代的戰法變成一敗塗地的垃圾,他們連結陣組織進攻都做不到,還得面對高來高去的遠端打擊,無時無刻被資訊化偵查鎖定,怎麼打?

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但也不僅僅是人。沒有高素質的人,就無法操作好高技術的武器,沒有高素質的先進武器,難道指望一群敲電腦的書生與定盔戴甲的大漢拼狼牙棒?

最起碼我們知道,不具備相應的素質,你怎麼操作轟炸機?你怎麼把坦克開出去?怎麼算出打炮的諸元引數?

今天的人可以從高中生中徵募到一堆短期訓練就能操縱武器的新兵,能從大學生中拉到一堆可以培訓操作尖端武器的人才。

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武器,為啥冷兵器幹不過熱兵器?

可如果把歷史中成吉思汗的怯薛軍拉來操作豹2,操作S400,操作B-2,操作M777榴彈炮和海馬斯呢?哪怕這幫人是過去絕對的精銳,每一個人都是超過千戶的身份,他們也形成不了“人”的優勢。

歷史已經從不斷的發展之中,形成了文明的積累和質變,所以表面上看是冷兵器和熱兵器的戰爭區別,但內裡卻是文明層次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