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EVAN”研究首次證實肺癌術後靶向治療安全性及有效率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陳曦 通訊員 朱芸

肺癌是我國發病率死亡率“雙高”的常見惡性腫瘤之一。隨著靶向藥的出現,對晚期EGFR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具有很好的療效。而原先對於臨床分期Ⅱ期和Ⅲ期肺癌術後患者,根據指南要求的輔助化療後,五年生存率提高僅5%左右。

為此,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肺部腫瘤科王長利教授團隊,將晚期肺癌治療獲得成功的靶向藥前移至Ⅲ期肺癌的術後輔助治療,牽頭全國16家醫院胸外科,開展了一項針對非小細胞肺癌術後輔助靶向治療的隨機對照研究(“EVAN”研究)。這項研究歷時10年,在全球首次證實,術後輔助靶向治療能夠安全有效地提高IIIA期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癒率,為肺癌患者術後治療帶來了新方向。

近日該成果“厄洛替尼與對比長春瑞濱/順鉑作為輔助治療伴EGFR突變IIIA期非小細胞患者的隨機Ⅱ期EVAN研究的最新總體生存率和探索性分析”線上發表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官方雜誌《臨床腫瘤學雜誌》上,影響因子高達50。717。

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術後輔助化療獲益低

2022年釋出的全國癌症統計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新發癌症病例數為406。4萬,癌症死亡病例數為241。4萬,其中肺癌發病例數為82。8萬,死亡病例數為65。7萬,發病率死亡率仍居首位。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釋出的全球最新癌症負擔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肺癌新發病例82萬,死亡病例71萬,遠高於其他癌種。

“得益於早期篩查手段的普及和醫療技術水平的發展,尤其以胸腔鏡、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為代表的微創外科不斷進展,早期肺癌患者經過規範、精準微創手術治療,治癒率可達90%以上。”王長利表示,但對於中晚期肺癌患者,單純手術並不足夠,還需要開展術後輔助治療。

原先對於臨床分期Ⅱ期和Ⅲ期肺癌術後患者,無論是中國還是國外的指南,均推薦開展3-4個週期的以鉑類為基礎的輔助化療。但經評估發現,但其有效性不夠理想,五年生存率提高僅僅5%左右,有70%-80%的病人不能從輔助化療中獲益,且毒性反應大。

怎樣為肺癌術後患者開展更精準安全有效的治療,始終是肺癌診治領域亟須解決的問題。

術後輔助靶向治療總生存率取得陽性結果

2010年起,王長利教授團隊牽頭設計並開展“EVAN”研究,比較了術後靶向藥物治療與傳統的術後化療在IIIA期EGFR突變非小細胞患者的輔助治療中的療效與安全性,是一項前瞻性、開放標籤、隨機多中心Ⅱ期臨床研究。

該研究一共納入了全國16家研究中心,是國際上首次開展的比較術後靶向治療與化療直接對照的作為IIIA期EGFR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療效與安全性的臨床研究。

在2017年世界肺癌大會上,課題組成員首次公佈EVAN研究結果:靶向藥物組和化療組之間的生存資料有明顯差異。化療組兩年無病生存率僅有44%,三年無病生存率則更低,只有19。8%;而靶向藥物組的兩年和三年無病生存率分別達到了81%和54%,中位生存時間較傳統化療組增加了近一倍。與術後常規化療相比,術後靶向治療將患者2年復發風險降低40%。

該結果於2018年發表在《柳葉刀呼吸病》雜誌。王長利表示,研究證實了術後輔助靶向治療是安全有效的可行方案,對肺癌的術後輔助治療有非常深遠重要的影響。

隨著研究結果的公佈,2018年輔助靶向治療策略分別寫進了國家衛健委印發的2018版《原發性肺癌診療規範》和2018版《非小細胞肺癌術後輔助治療中國胸外科專家共識》,並在同年的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指南更新會議上,作為Ⅰ類證據推薦ⅢAN2期患者術後的輔助治療,寫進了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指南。

截至2020年底,歷經10年的EVAN研究最終完成,資料顯示,靶向藥物組與化療組比較、中位生存時間分別為84。2個月和61。1個月,5年治癒率分別為84。8%和51。1%。與化療方案相比,術後輔助靶向治療顯著改善了IIIA期EGFR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時間和5年無病生存率,五年生存率提升了33%,已經達到既往Ⅰ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術後總生存資料。

EVAN研究首次證實了術後輔助靶向治療能夠安全有效地提高IIIA期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患者5年無病生存率,為肺癌患者術後輔助靶向治療的應用提供更加充分的證據。

不過王長利強調:“雖然這項研究取得了陽性結果,但是並不代表這一類靶向藥物都有如此效果,還應一藥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