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興業投資:面對五月魔咒,到底怎麼破?

本文源自:金融界

在華爾街流傳著一句諺語:“Sell in May and go away”(賣在5月,然後離場)。美股市場通常在5月表現慘淡,也被投資者稱為“五月魔咒”。

在大洋彼岸的A股和港股市場中,也有同樣的說法——“五窮六絕七翻身”,指的是5月開始下挫,6月跌勢加劇,踏入7月出現明顯反彈。這種從5月開始的魔咒,是否真的靈驗?

“五月魔咒”最早刊登於1935年5月10日的《金融時報》,此後一直在金融界廣為流傳。根據這句諺語,11月至次年4月的持有收益率顯著大於在5月至10月這半年的持有收益率。

著名學者Sandro選取37個市場的MSCI指數近15年(1998-2012)的資料進行研究,發現全部市場都存在5月效應。其中較明顯的一些市場,例如德國、日本,11月-次年4月相對於5月-10月的平均超額收益甚至超過10%

選取2000年至2019年的20年滬指資料進行分析,比較每個月份收益率中值發現,單月中值最高的為12月份的2。81%,5月和6月分別為表現最差的兩個月份,為-0。12%和-2。34%。

從資料上看,五月魔咒確實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這是因為,一季度往往流動性充裕,股市易引發春季行情,疊加年報和一季報超預期公司的炒作,通常每年前4月出現上漲的機率較大。

而進入5月,股市前期漲幅較大,多頭獲利了結,市場出現回撥的機率也相應增大;另一方面,企業從5月開始,將面臨為期兩個月左右的業績真空期,走勢受訊息面推動的機會減少,同時,流動性也會邊際收緊,市場容易出現調整。

儘管五月魔咒出現的機率較大,但也並不是絕對發生的鐵律。

據A股歷史交易資料統計,在1991年-2021年的30年中,滬指月K線5月份收陽的次數為15次,佔比為50%。也就是說,事實上,紅五月和綠五月的機率各佔一半。

以今年的資料來看,截止5月12日,滬指當月前6個交易日畫出V型走勢,累計錄得0。26%的漲幅,而美股就沒那麼幸運了,5月以來,標普500指數在8個交易日內累計下跌4。76%。

由此見得,市場的短期波動不應只看重日曆效應的影響,還需要考慮例如大宗商品漲價、地緣政治、政策環境等綜合因素以及情緒面的干擾。長期來看,決定市場走勢的還是經濟基本面和上市公司的質量。

除此之外,根據上交所統計的投資收益情況顯示,無論是虧錢的散戶還是賺錢的機構投資者,都無法依靠擇時實現正收益。

作為一名成熟的投資者,應該立足於研究優質標的,依靠其優越屬性順利穿越週期。當市場出現短期波動時,從容面對,而不是跟風操作。市場週期的變化有時並不影響長期邏輯。

炒股開戶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紅包,100%中獎!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