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從你對他做這3件事開始,就錯了

有人說:“子女跟父母的緣分分為兩種,一種是來報恩的,一種是來討債的。子女來報恩的,父母就會享福;而子女來討債的,父母就會受罪”。

但許多父母並不知道,孩子之所以向你討債、不懂得心疼你,或許從你慣著他的那一刻起,你就做錯了。

從你對他做這3件事開始,就錯了

父母一味滿足

前段時間,一則父母告子女的案件上了新聞。被告人出生於農村家庭,父母靠打工、務農來供他讀完大學。原本參加工作後理應好好地孝順父母了,結果換來的卻是一次次向父母索取錢財。當父母無力再滿足的時候,被告人竟選擇放火燒了父母的房屋。最終,父母無奈,只能把兒子告上了法庭。

案件的背後看似是子女不懂得感恩,實則卻是父母一味滿足、取悅孩子所導致的。在這對父母看來,即使再窮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於是,便有了後來的不節制給予,進而讓孩子養成了不斷索取的惡習。

其實,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前幾年,豆瓣上有個很火的討論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小組裡有一群人成天抱怨父母沒有給到自己足夠豐盈的物質條件,害得自己不能夠很好地融入上層社會,言語中充滿了責怪和怨恨。

還記得曾經轟動一時的機場弒母案嗎?一個原本可以靠勤工儉學來分擔母親負擔的留學生,卻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母親給到的一切。最後卻因母親無力再滿足他的物質慾望,竟然對著前來接機的母親連捅幾刀。

為什麼這些孩子都不懂得心疼自己的父母,只知道一味地去索取呢?

其實,就是因為做父母的只知道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只要孩子開口了,都盡力去滿足他。

久而久之,孩子也就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感恩等行為習慣。

要想毀掉一個孩子,就不斷去滿足他,讓他不勞而獲。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心疼你,或許正是因為你慣著他,一味地滿足他的時候就做錯了。

從你對他做這3件事開始,就錯了

父母大包大攬

每每到了開學季,總能看到這樣的一段場景。父母拎著大袋小袋的行李在前面走著,後面跟著的是玩手機的孩子。父母還不忘一個勁地說:“寶寶,小心別磕著了。”

在這些父母眼裡,孩子就像是他們心中的一塊寶,生怕一不小心就弄疼了他們。可是,這樣的保護方式真的對孩子好嗎?

在熱播劇《消失的小孩》裡,一個原本有著耀眼光芒的學霸,最後卻被貼上了廢物、賭徒、藏屍犯的標籤。

而這一切只因母親的大包大攬,讓男主人公袁午失去了獨立自主的能力。當母親離開之後,他變得膽小怯懦、不會說話、不會辦事,還染上了賭的惡習,最後輸得傾家蕩產,為了能夠領父親的退休金度日,將猝死的父親砌到牆裡。

袁午的父母原是期待自己的兒子能夠像午後的暖陽一樣,成為一個正直陽光的人。可最後卻因父母的一手包攬,讓這個本該獨立掌控自己人生的學霸,硬是活成了巨嬰。

還記得風靡一時的游泳運動員孫楊嗎?他在生活中,也一度被貼上了“媽寶男”“巨嬰”的標籤。

而這一切,都跟母親的大包大攬的教育方式脫不了關係。

上小學的時候,母親覺得孫楊在長身體,不能彎腰駝背,沒有讓他背過一天書包。

當13歲的孫楊加入游泳隊進行訓練之後,為了給孫楊補充營養,母親每天都變著花樣煲湯給孫楊喝,一年365天不間斷。即使是丈夫出車禍了,都沒有中斷過。

每次孫楊要外出比賽,她都會想辦法陪著。除了生活上事無鉅細的照顧之外,孫楊的媽媽也是孫楊的經紀人,所有的一切都大包大攬,如代言,採訪都是孫楊媽媽說了算,這在無形之中也就造就了孫楊不成熟的心智。

在《無條件養育》這本書中,作者科恩曾說:“經常被嚴格管控的孩子會朝著兩個極端發展,一個是膽小,沒有主見;另一個則是叛逆”。一旦遭受現實中的挫折和風浪,他們就很容易走上不歸之路。

從你對他做這3件事開始,就錯了

父母溺愛過度

曾經有這樣一段影片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少年因為父親的幾句不中聽的話,直接用力把父親推出了房間,然後開始拳打腳踢。一旁的母親居然不幫忙勸阻,而是一個勁地護著自己的兒子。後來,爺爺出來勸架,結果卻被孫子踹回了房間。

最讓人看不透的是,這位父親居然沒有還手,而是任由兒子猛打。後來,這名少年拿出了一瓶飲料倒在父親的頭上,結束了這場毆打。

也許有人會納悶,為什麼會有如此目中無人的孩子呢?或許從母親護著兒子、父親沒有還手的情節中,你就能看出答案。

從你對他做這3件事開始,就錯了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曾說:“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如果你不想將孩子培養成“討債的主”,那就千萬不要給予孩子太多、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長孩子受之無愧感,否則終有一天會溺愛成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