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新加坡媒體:德國工業有充分理由不與中國脫鉤

新加坡《海峽時報》11月17日文章,原題:德國工業有充分理由不與中國脫鉤

德國總理朔爾茨在該國頂尖工業領袖陪同下訪華,此行因似乎與其歐洲主要同行“不同調”而令人詫異。在中美競爭加劇背景下,陪同他出訪的德企高管曾擔心地緣政治影響。但最終,包括大眾、德意志銀行、巴斯夫、BioNTech和寶馬負責人在內的頂尖巨頭們決定繼續前進。

許多人認為此行並沒取得多少實質性成果,這種看法是管中窺豹。德國已發出強烈訊號,即德國工業不能也不會同中國脫鉤,即使德國正尋求進一步令貿易聯絡多元化。柏林劃出的這道線,會在與中國保持密切經貿聯絡的國家和地區引發討論和思考——為何作為歐洲經濟強國的德國脫離其大西洋夥伴佇列,走向北京的大門?

現實情況是德國經濟離不開中國。不妨以汽車零部件巨頭和無異於德經濟風向標的博世為例。如今世界最大汽車市場是中國,而博世是全球最大汽車零部件生產商。博世的洗碗機等新產品或許不享有同等主導地位,但中國對此類產品的需求也在增長。在更高階產品領域,光伏板等許多新興技術都與中國密切相關。此前嘗試在德國設立此類工廠的行動都令人沮喪地無果而終。

中國是德國2021年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高達2450億歐元,而中國與德國隔壁的工業強國法國的雙邊貿易額僅為800億歐元。不只博世正感受到被拉向中國的引力。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哈通說:“就像在美國一樣,我們也在中國建立了良好的管理團隊……許多優秀人才在中國工作。”

那有沒有替代中國的選項?目前沒有。唯一與中國體量相當的國家是印度。但印度缺乏成為商品出口強國所需的基礎設施,無法取代中國的地位。朔爾茨與中國的接觸很可能是開創之舉。在一個正朝著不同方向進發的世界裡,無所作為可能會付出巨大代價,但完全脫鉤的代價更加高昂。(作者拉維·韋洛爾,丁玎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