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精準醫學:追蹤尿液中的“癌症訊號”

精準醫學:追蹤尿液中的“癌症訊號”

慈維敏

◎本報記者 馮麗妃

隨著基因組學的發展,精準醫學已經成為未來醫學發展的趨勢。那麼,究竟什麼是精準醫學?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資訊中心,以下簡稱基因組所)研究員慈維敏認為:“精準醫學的核心目標其實就是用多組學的方式,全面刻畫某些分子特徵與疾病防、診、治各個過程的關聯性,最後把基礎知識轉化到臨床應用。”

2009年,慈維敏從美國康奈爾醫學院博士後出站後加入基因組所,把目光聚焦於泌尿腫瘤。

與肺癌、結直腸癌、胃癌等發病人群規模更大的癌種相比,我國泌尿腫瘤如腎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的研究相對較少。

為此,慈維敏選擇以尿液為物件,開展基於基因組學和表觀基因組學特徵的泌尿腫瘤無創診斷的研究。通俗地說,就是利用尿液中尿沉渣裡的脫落細胞和遊離DNA,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患癌、患了什麼癌、所患的癌症處於早期還是晚期,甚至能不能治癒。

這些問題都很重要。不過,簡單的尿檢能夠回答嗎?

慈維敏表示,泌尿系統的解剖學位置,使其更容易透過尿液將腫瘤變異細胞直接釋放出去,特別是膀胱癌。她在實驗室中也證實了這一點。“與產前診斷一樣,我們可以用微量的尿液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從而準確地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罹患泌尿系統腫瘤。”她對《醫學科學報》記者說。

利用尿液檢測,慈維敏和團隊十餘年來戰勝重重挑戰做出了一連串的創新成果,回答了上述問題。

譬如,團隊確認尿路上皮癌是對這一診斷方法十分敏感的癌種之一,並對尿路上皮癌進行了風險分層,從而對患者進行更精準的分類治療。如由馬兜鈴酸引起的相關尿路上皮癌是一類低危風險型別的惡性腫瘤,可透過早期診斷和監測進行保腎治療;DNA甲基化低的尿路上皮癌患者也是低風險類患者,即使是肌層浸潤性的,亦可能進行保腎治療。

“由此可見,腫瘤的風險分層,對臨床選擇手術方式、術後灌注和隨訪策略至關重要。”慈維敏說。現在,她和團隊只希望把前列腺癌的尿液診斷模型最佳化好。“如果前列腺癌診斷穩定,其他數十種泛癌種應該也可以檢測。”

慈維敏解釋,腎是人體內最大的生物反應器,會透過尿液反覆過濾把雜質排出去。同時,血液要保持穩態,因此免疫細胞會在癌細胞早期出現時儘可能地將其吞掉,而吞噬後的癌細胞碎片也可能釋放到尿液中。

當前,我國每年新發腫瘤人數逾450萬,死亡人數超過300萬,新發癌症及死亡人數均列全球之首。慈維敏希望以泌尿腫瘤研究為核心,使尿液微量樣本的基因組學檢測包含更多的資訊,組合出包含各種癌症特徵的“條形碼”。只要一檢測,癌症精準診斷和溯源立刻實現。

慈維敏希望能夠把已經研究成熟的技術進行成果轉化,服務國民健康。在她看來,中國科學院成立的精準醫學學科是全國第一個相關的二級學科,必須擔負起領頭羊的作用。

不過,她不想做什麼“小買賣”,一定要找一個志同道合的創新型企業真正把事情往前推。“一個人一輩子吃不了多少,喝不了多少,總得有一件事情要投入進去。”慈維敏說。

《醫學科學報》 (2022-11-25 第8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