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黑土地裡種出穩穩的幸福

本文轉自:遼寧日報

本報記者 李 波

小寒剛過,記者來到鐵嶺市昌圖縣曲家店鎮曲家店村,走進村民陳立斌家,一股春意撲面而來。二層小樓前保暖的陽光房裡,幾十種綠植生機盎然,彷彿一座小花園。

“你來採訪那年,雙贏農機服務合作社剛剛成立三年,還只有兩臺玉米收割機。”陳立斌一邊擦著額頭上的汗水,一邊和記者拼湊起2011年初次見面採訪時的記憶碎片。

“這十多年變化太大了。”間隔12年的第二次採訪,從跨越新時代十年的巨大變化開始。

“選購良種有補貼,深松作業有補貼,實施保護性耕作給補貼,這些年國家對農業的補貼力度很大,合作社也不斷擴大規模。”陳立斌說。合作社成立之初,每年流轉土地3700畝,現在每年土地流轉規模都超過6000畝,全程託管服務和半程社會化服務面積達到1。5萬畝。

在中央支援糧食生產的一攬子政策推動下,我省的糧食生產能力顯著提升,作為基層的糧食生產者,陳立斌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糧食產量穩定提升。“十年前,我們這裡玉米的平均產量也就600公斤,現在畝產都在850公斤到900公斤左右。”

陳立斌是土生土長的鐵嶺人,對黑土地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體現在糧食生產上就是全過程的精細管理。“我們合作社購買的種子、化肥,必須是國內大廠家的,必須源頭髮貨。在耕種防收的各個生產環節,我是一點兒也不敢馬虎。在儲存和銷售上,不僅要減損,還要把握好銷售的節奏,爭取好糧賣上好價錢。”

國家對糧食生產的補貼力度持續加大,雙贏農機服務合作社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堅持用好種子種好地的陳立斌,也在黑土地裡種出了穩穩的幸福。

穩定的收益不僅讓陳立斌和鄉親過上了小康生活,也讓他堅定信心,緊跟中央政策不斷加大生產投入。擴種小麥、大豆、高粱、穀子等糧食作物,進行精深加工再推向市場,以延長產業鏈的方式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產業鏈越拉越長,糧食產品越來越多元,作為農民,陳立斌越發感覺到種糧是一個有錢掙、得實惠的職業。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身為雙贏農機服務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的陳立斌也自加壓力。他說:“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今年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這非常符合基層實際。我們合作社在減損上還有很大的空間,今年一定要勇做‘試驗田’、爭當‘排頭兵’。”

釋出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