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視點|舊衣回收不能拿善意當生意

每到搬家、換季等時節,不少居民家中就會淘汰一批不穿的舊衣服。於是,舊衣線下回收站點和線上回收平臺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舊衣能再利用自然是件好事,但也有人想做更多的瞭解:舊衣回收後到底去了哪裡?那些宣稱慈善、捐贈的回收,能把舊衣都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上嗎?

隨著收入提高和消費升級,人們早已告別了“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日子。對於想要“斷舍離”的居民來說,壓箱底的舊衣服留著佔用空間,扔了又有些浪費。在這種情況下,各種舊衣回收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各地居民小區,既就近滿足了人們處理舊衣的需求,又能實現“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善舉。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打著“慈善”“公益”名號的舊衣回收箱背後,很可能是倒賣舊衣的“私人販子”。有業內人士透露,混合到一起的各種衣物,一噸能賣1000元,如果經過分類或者深加工,價格又會翻幾倍,羽絨的、羊絨的衣服甚至一噸幾萬元。為了降低迴收成本,攫取更大利潤,一些人便想到了仿冒慈善組織設立舊衣回收箱。

此前曾有媒體曝光,“私人販子”在相關購物平臺上定製印有“慈善”“公益”字樣的衣物回收箱,放到小區門口收集衣物後二次售賣並從中獲利。而在購物平臺上,僅需99元就能買到寫有“愛心捐贈”字樣的舊衣回收箱。一些商家還會主動提醒客人印上“慈善總會”效果最好,並表示可以幫忙套用別人的備案號印在箱體上。

以商業方式有償回收舊衣物,這種做法本身無可厚非,但是,不能拿善意當生意,不能“掛羊頭賣狗肉”。與有相關資質的企業開展廢舊物品回收利用的性質不同,以公益慈善名義開展舊衣物等廢舊物品捐贈回收,屬於公開募捐活動。《慈善法》明確規定: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取得公開募捐資格。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開展募捐活動,騙取財產。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騙取財產的,由公安機關依法查處。

2019年4月,民政部發布《關於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開展公開募捐活動的提示》,提醒公眾參加慈善募捐活動之前,先核實活動舉辦方的合法身份和是否具有公開募捐資格。今年3月,民政部再次釋出提示,禁止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個人以慈善名義開展廢舊衣物回收。近年來,不少地方紛紛開展舊衣物回收箱清理整頓行動,但大都是階段性、運動式的,並未從根本上予以遏制。

假借慈善名義進行舊衣回收牟利,不僅嚴重違反了慈善法有關規定,損害了捐贈人的合法權益,更會損害慈善公益的信任基石,對於正規合法的舊衣回收等公開募捐活動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對此,有關部門必須加強監管,有效規範,釐清慈善募捐和商業運作之間的邊界,讓“公益的歸公益,生意的歸生意”。

一方面,要走出坐等群眾舉報的“舒適圈”,對線下舊衣回收箱進行拉網式排查,逐一核對真實身份,凡仿冒慈善組織設立的堅決予以取締,並對當事人依法處罰。另一方面,要加強線上監管,強化電商平臺主體責任,打擊違規定製服務,將仿冒慈善組織的回收箱及時下架,情節嚴重的予以關店處理。

(作者  張淳藝,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