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十年後“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往往都做了這5件事

十年後“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往往都做了這5件事

最近幹了一件事,我扒了一遍眾多家長眼中“有出息”的00後學霸的資料。

我發現,真正有出息的孩子,都不是死讀書、很聽話、求完美的那種,而是

有主見、有熱情、好奇心強、自驅力十足

的孩子。

儘管他們因好成績而被關注,但我覺得,成績只是他們專注實現自己想要的人生過程中,順便收穫的副產品而已。

這些孩子的父母,從不擔心他們失去目標,被“空心病”困擾;也不會擔心他們精神內耗,做事拖拉又自卑敏感,生怕被別人超越。

他們——

在挫折面前,仍然能看到自己的優勢;

在知識面前,有強烈的好奇心,堅持學習;

在焦慮面前,依舊能朝著自己的理想奮進。

說白了,他們是內心富足的孩子。

若是你也希望孩子能這般內在豐盈堅韌,建議從做這5件事開始:

十年後“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往往都做了這5件事

可以不滿足孩子的要求

但要看到孩子的需求

前兩天,朋友跟我聊天,說自家二年級的女兒跟她哭訴了一番。

那天晚上,她著急趕報表,就沒陪女兒玩。

女兒不樂意,一直在她耳邊嘟囔:

“媽媽,你什麼時候幹完工作啊?半小時夠不夠?趕緊幹完陪我玩啊!”

老闆在線上催,女兒在身邊磨叨,朋友的火氣一下子就上來了,衝著女兒大聲說:

“別磨嘰了,你讓我安安靜靜工作不行嗎?”

女兒被嚇呆了,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房間,整個晚上都沒出來。

到了第二天,朋友叫女兒起床,女兒對她愛搭不理的。

一看女兒的樣子,朋友氣不打一處來:

“媽媽昨天有工作你不是不知道,真沒時間陪你玩,你怎麼不懂事呢!”

讓她沒想到的是,一向溫和的女兒哭著衝她嚷道:

“昨天你先答應陪我的,後來你要工作我也沒鬧,我就想等你工作完陪陪我!你老是嫌我磨你,可我只有這一點點要求啊!”

朋友說,聽到女兒的心聲,她眼淚差點掉下來,她問我:

“孩子要求一點兒也不高,可我不但沒滿足,還嫌她煩,我是不是個壞媽媽?”

朋友的情況不是個例。

我想,我們當父母都有個共識:

孩子的要求,能滿足的儘量都滿足。

可現實是,孩子的要求不過分,但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父母就是無法滿足怎麼辦?

其實,滿不滿足孩子的要求是次要的,誰都有無能為力或分身乏術的時候。

重要的是——

有沒有看到孩子提出要求背後的真實需求。

孩子非要纏著你玩,是不是需要你陪伴?

孩子哭著要買根本不缺的玩具,是不是想引起你的關注?

孩子堅持要去某個地方玩,是不是除了他,所有的朋友都去過?他擔心自己不合群?

……

我們有條件滿足當然好,如果沒有條件,也不必焦慮,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抱持的環境,誠實地跟孩子說出無法滿足要求的原因,坦然接納孩子因此產生的不開心和失望。

不管他說了什麼,做了什麼,我們不評判、不否定,全然接納他的感受。

《為何爸媽看不見我》的作者高嵐曾說:

“在兒童的成長期,如果心靈沒有成長,你再聰明,學習再好,總有一天要彌補回來,你的心靈在哪兒,你就會回到哪兒尋找屬於自己的靈魂。”

當一個孩子被父母真正地看見和涵容,即便因為某些原因不能如願以償達成願望,他也不會產生匱乏感和執念,只會催化出面對世界、面對困難的能力和勇氣。

十年後“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往往都做了這5件事

十年後“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往往都做了這5件事

做有鬆弛感的父母

允許孩子慢慢來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有位媽媽為了讓剛剛一歲半的孩子口齒清楚,天天用小飯勺調整孩子的舌頭,訓練孩子發音。

你猜結果怎麼樣?

本來已經會說話的孩子,突然不再開口說話了。

這位媽媽被嚇壞了,以為孩子得了“自閉症”,幸虧孩子奶奶憑感覺斷定是小飯勺惹的禍,及時阻止了她的訓練,堅持不讓她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也不讓她在說話上再和孩子糾纏,過了近一年,孩子才又慢慢恢復說話的能力。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

在電視劇《陪你一起長大》中,劉濤扮演的媽媽甦醒,為了不讓兒子輸在起跑線上,把孩子送進以高強度學習聞名的培訓機構。

除此之外,甦醒把兒子的時間表安排得滿滿當當,哪怕是玩,也要捎帶著做道題。

如此雞娃,確實讓兒子的成績大幅度提升,但孩子也因壓力過大,得了抽動症,肩膀總是抖動,而且眨眼睛,抽鼻子,說話都結巴了。

醫生說,最好不要讓孩子陷入緊張焦慮的情緒中,就連稍微累點兒都不行。

好好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變成這樣,誰不說聲可惜啊!

十年後“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往往都做了這5件事

孩子的成長,有其特有的規律,如果以孩子的求知慾、心理承受力、專注力為代價,換取短暫的領先,肯定是得不償失的。

我們需要做有鬆弛感的父母,不打擾孩子的自我發展,

幫他在生命的前半程積蓄足夠的內在力量,他才能在未來的人生事務中獲得主動權。

正如黑幼龍先生所說:

"慢養,不是時間上的慢,而是心態上的鬆弛。允許孩子做屬於自己成長階段的事,就是最好的教育。”

十年後“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往往都做了這5件事

十年後“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往往都做了這5件事

孩子自己的事

父母多賦能,少參與

問個問題:你是希望孩子在學習上自我驅動,還是希望他遇到一點挑戰就放棄?

肯定是前者。

但在實際生活中,許多父母卻在無意間把孩子推向後者。

在小天媽媽看來,兒子是個天生不善於學習的孩子,要不是她每天盯著,寫完作業都費勁。

為了不讓小天落後太多,她費勁了心思:

提前把兒子的課本研究透,摸索出一套適合兒子的學習方法;

做遍各大習題冊,挑選出最為經典的例題,裝訂成冊給兒子做;

每天檢驗兒子的學習成果,只要發現沒掌握某個知識點,就重講一遍,直到掌握為止;

甚至,如果小天做題的步驟不對,也會馬上指出來,一步步糾正。

小天呢,在媽媽的幫助下,趕上了學習進步,可也留下個“後遺症”:做之前刷過的題,特別自信;遇到陌生的難題,則非常慌張。

有次,他被一道題難住,就去請教老師。

老師沒有直接給答案,簡單講了幾句解題思路就讓小天繼續做題。

可想而知,已經習慣別人“投餵”的小天,最終也沒解出這道題。

等到放學回家,小天跟媽媽發了好大一通脾氣:

“都是因為你沒整理好習題集,我才出醜的,老師肯定覺得我是差生。”

小天的抱怨,讓我想起尹建莉老師的一句話:

要孩子事事聽命於家長,這猶如不允許學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樣,是以暫時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長久的、內在的完善。”

小天媽媽無微不至的干預,讓小天失去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只願意接受“投餵”,不願獨自面對一點挫折和困難。

其實,孩子天生就具備一種自我教育的天賦潛能,無需父母過多幫扶,他自己就能發展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只需要穩穩接住孩子的挫敗感,為他“賦能”就足夠了。

孩子緊張得過了頭,可以說:“想一想緊張的時候你可以做什麼事轉移注意力?”

孩子考砸了,可以在他改正後,肯定他的進步,邀請他分享學習成果。

孩子作業沒完成被老師批評了,可以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引導他想出按時寫完作業的方法。

……

當孩子建立起

“我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把學習這件事做好”

的信念,他就會生長出百折不撓、持之以恆的源源動力。

十年後“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往往都做了這5件事

十年後“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往往都做了這5件事

放下強硬

跟孩子搞好親子關係

許多父母最煩惱的一點是——

自己說話,孩子怎麼就是不願意聽呢?

那麼我們不妨反過來想一下——

誰說話,孩子願意聽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

誰真正看見他的情緒、理解他、接納他,他就願意聽誰的話。

有位家長說,她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脾氣很不好,經常氣得她發瘋,明明做錯了事,也從不認。哪怕她把證據擺在面前,兒子也不承認,要是逼急了,就會大喊大叫。

有一次,她實在沒辦法了,崩潰著吼道:

“我每天這麼累,你還要我怎麼樣?就不能讓你媽媽高興一天嗎?”

孩子呢,直接用更大的聲音吼回來:“

我讓你高興?你讓我高興過嗎?憑什麼就委屈我!”

這位家長當時感覺萬念俱灰,簡直被氣得要吐血。

但自己的孩子,也不能不管啊,只能在不斷付出和深感不值之間徘徊,非常痛苦。

後來,有件事改變了母子之間劍拔弩張的關係。

有天兒子從學校打電話給媽媽,說有張重要的卷子落在家裡,讓媽媽給自己送來。

媽媽一聽火氣就上來了,可又不能不去,就開著車趕去學校。

她想著到了學校,一定要狠狠批評兒子一頓,可一到學校,看到兒子眼巴巴望著她,一副鬆了口氣又怕被罵的樣子,就心軟了。

她想,兒子肯定已經被老師批評了,自己再當著同學的面批評他,孩子心裡肯定很難受。

就直接把卷子遞給兒子,還輕輕拍了拍他的後背說道:

“彆著急,媽媽給你送來了,不會耽誤事的。”

當孩子確認她真的沒有生氣時,突然就低下頭,小聲說道:

“對不起媽媽,讓你跑了一趟,下次不會了。”

然後轉身就跑回了教室。

媽媽很震驚,也很感動,原來寬容的力量這麼大,在她看見並理解孩子情緒的那一瞬間,竟然讓一個從不認錯的孩子主動說對不起。

我們要相信,孩子天生是敏感的,他能從我們的語氣和眼神中,判斷我們是真的看見了他,還是無視了他。

再苦口婆心的話,也抵不上一個理解、接納的態度。

親子關係變好,也在這一瞬間。

而平和良好的親子關係,會成為滋養孩子的養料,讓他的內心充滿力量和鼓舞。

十年後“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往往都做了這5件事

十年後“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往往都做了這5件事

過好自己的日子追求幸福生活

學堂後臺經常能收到被育兒問題困擾的媽媽們的留言,很多人其實都在問一個問題:

我為孩子考慮那麼多,把所有精力和財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可他怎麼一點兒都不優秀呢?

答案可能有些扎心:

對孩子來說,父母過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們或多或少都曾聽過這樣的故事。

一位媽媽結婚十幾年,每天都過得不開心,丈夫完全是甩手掌櫃,除了每個月給點兒生活費,家裡的事情幾乎都不管,而且,只要覺得妻子沒做到位,張口就是訓斥。

她早就想離婚了,可一想到會傷害到孩子,就一直忍耐了下去。

她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

孩子成績好,她興高采烈:

“媽媽以後就靠你過好日子了!”

;孩子成績下滑,她長吁短嘆:

“我什麼苦都能吃,但你得爭氣啊!”

孩子非常愧疚,他知道,唯有自己的好成績,才能給媽媽艱辛的生活帶來一絲快樂。

於是,他開始加倍努力,每天都學習到深夜。

可因為太想考好,太想讓媽媽高興,孩子一到考試,就緊張到大腦一片空白,明明會做的題,也毫無頭緒。

一邊是媽媽殷切的期盼,一邊是每況愈下的成績,孩子生生把自己逼抑鬱了。

講這個故事,並非想要譴責這位媽媽。

而是想表達——

父母選擇犧牲自己去愛孩子,孩子是不會感覺幸福的,滿滿的罪疚感會讓他認為“活著是一件痛苦沉重的事”。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

“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沒有好好過日子。”

如果我們無法痛痛快快滿足自己、無條件悅納自己、活不好自己,孩子又怎麼能從我們這吸收到真正的愛和力量呢?

我們過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在告訴孩子——

你會像我一樣,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成為最好的自己。

十年後“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往往都做了這5件事

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說過:

“成人的幸福與兒童時期過得那種生活緊密相連。”

沒錯,在成長這條路上,父母會逐漸跟孩子分離,但在陪伴他們成長的路上,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就從上面5件事開始做起吧,幫孩子卸掉不必要的內耗,輕裝上陣,站在屬於自己的舞臺上熠熠生輝。

釋出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