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認知不改,人就會犯同樣的錯誤,重蹈覆轍

01

知乎上看到一個網友的故事,很是觸動。

這位網友說,老公是北方人,脾氣急躁,婚前沒當回事。

婚後某一天,兩人發生爭吵,老公對她動了手,她才意識到自己遭遇了家暴。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認知不改,人就會犯同樣的錯誤,重蹈覆轍

她沒有妥協,也沒有容忍,她果斷提出離婚,搬離當前的城市,徹底擺脫老公的糾纏和威脅。

如今,她已再婚,老公對她非常好,生活幸福。

可以說,比起那些一次又一次縱然家暴發生,不敢離婚,不願離婚的人來說,這位網友的反擊堪稱完美,她的勇氣和智慧,值得學習。

我們總說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

一旦家暴發生,以後就容易成為家常便飯。

很多家暴受害者,無法像這位知乎網友一樣果斷止損,她們明知伴侶惡劣,卻無法離開,讓自己陷入漩渦,反覆被傷害。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認知不改,人就會犯同樣的錯誤,重蹈覆轍

德國心理學家吉塔。雅各布認為,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說白了,我們如何看待問題,如何思考,就決定我們會如何行動。

那些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好幾次,總是犯同一型別錯誤的人,如果不改變思維方式和認知,他們會一直重蹈覆轍。

如何打破這種被動局面,擺脫束縛,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呢?

吉塔。雅各布在新書《0次與10000次》中給出了答案:找到自己的內在小孩,修正認知。

透過提升自己的心智水平,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讓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認知不改,人就會犯同樣的錯誤,重蹈覆轍

02

我們有什麼樣的自我認知,就有什麼樣的命運。

在心理學家看來,認知就是思維和行為模式,而這又由“

內在小孩,內在審判者、應對方式、成人自我”這四部分構成。

這幾個詞語對非心理學人士來說,是晦澀難懂的。

但是透過吉塔在書中講述的真實故事,我們就很容易理解這些詞彙了。

書中說了諾拉的經歷。

諾拉今年30歲,她有個幸福的家庭,丈夫體貼,孩子優秀,她自己在一家單位工作。

然而,某些情況下,諾拉深感無助,像個被拋棄的孩子一樣。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認知不改,人就會犯同樣的錯誤,重蹈覆轍

比如,同事幾個說一個笑話,她沒聽懂,笑不出來,這令她感到侷促不安,覺得自己不合群,被同事排斥和孤立。

這時諾拉就選擇封閉自我,埋頭工作,不再繼續參與同事間的話題和交流。

事後她又後悔,覺得自己反應過激,後悔自己沒有跟同事打好關係。

於是,她總是被這些負面情緒困擾,感到孤獨無助,想融入集體又無法實現。

你覺得問題的根源在哪裡?

書中的答案是諾拉的童年。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認知不改,人就會犯同樣的錯誤,重蹈覆轍

她從小居無定所,總是搬家。

母親太年輕,對照顧孩子沒有經驗,也力不從心。

諾拉跟母親在各個親戚家借住,親戚家的孩子排斥她,當她認識當地幾個朋友後,母親又帶著她搬走了。

諾拉的童年就是這樣度過的。

這種獨特的經歷讓她一直缺乏自信,感到受傷。

後來讀書時,同學從排斥到明目張膽地欺凌她。

所以,工作後,當諾拉覺得自己跟同事無法打成一片時,童年的遭遇和情景就會被啟用,她在內心又變成了那個可憐無助的孩子。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認知不改,人就會犯同樣的錯誤,重蹈覆轍

03

吉塔把諾拉的遭遇稱為“來自童年的糾纏者”。

童年的遭遇,嚴重影響了成年後諾拉的認知。

按照上文我們提及的四個影響認知的因素分是:

內在小孩、內在審判者、應對方式和成人自我。

我們來逐一分析。

諾拉的

內在小孩

是那個沒有被母親好好照顧,四處寄人籬下,缺乏安全感,孤獨無助的小女孩。

內在小孩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和釋放,我們的認知就無法從根兒上得到改變或者提升。

諾拉的

內在審判者

,象徵著那些來自我們童年和青春期的有害聲音,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完美。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認知不改,人就會犯同樣的錯誤,重蹈覆轍

所以諾拉會反省,覺得自己反應過度,她想融入集體,她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但又做不到,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內在審批者有時候會讓我們承受很大的壓力,甚至貶低自己。

應對方式,

則是我們為了應付情緒上的壓力和困境,採取一些保護自己的方式。

這些方式根深蒂固,難以更改。

比如諾拉,小時候沒有人跟她玩,她就獨自一人,工作後融入不了集體,她就埋頭工作,不再理會同事間的溝通和交流。

成人自我則是一種比較完美的狀態,它指的就是能很好地評估並滿足自己與同伴的需求。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認知不改,人就會犯同樣的錯誤,重蹈覆轍

健康的成人自我下的表現有:

·能夠正確、客觀地識別情境、評估當下狀況,會採取恰當的應對方式處理衝突,

·會理解並平衡他人需要和自我需要,

·能夠承擔責任並完成任務與職責;

·遇到不公正待遇會為自己辯護;

·不會因為小事而情緒失控;

·能夠追求成年人的樂趣和享受;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認知不改,人就會犯同樣的錯誤,重蹈覆轍

·能夠及時覺察自己當下的情緒;

·能夠識別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並立即採取行動,不拖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我們不妨對比自己的狀態,看看距離成人自我還有多遠的距離。

面對情感波動問題時,我們不妨從這四部分入手,仔細回顧自己的成長生涯,童年經歷,跟父母的關係,我們是如何評判自己的,打算做些什麼,期望實現什麼樣的目標。

這條邏輯線,能讓我們理清雜亂的表象,直接找到問題的核心。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認知不改,人就會犯同樣的錯誤,重蹈覆轍

04

大眾對心理學最大的誤解莫過於,認為它只是理論研究層面的學術內容,不接地氣,晦澀難解,更難以應用。

其實,很多非專業類的心理學書籍,比如吉塔這本《0次與10000次》,撇開個別書面詞彙,書中的故事和案例,以及分析和應對方法,都能讓我們找到共鳴,通俗易懂。

吉塔從事臨床心理學和心理治療專業多年,經驗豐富,是德國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

她透過《0次與10000次:創造全新的人生指令碼》一書,一針見血地指出,很多人之所以總犯同樣的錯誤,走進死衚衕,在類似的事情上不斷吃虧上當,本質上就是應對方式出了問題。

相同的應對方式,帶來的結果就是0次和10000次的區別。

認知不改,應對方式就不會變。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認知不改,人就會犯同樣的錯誤,重蹈覆轍

我們只有向內深挖,找到我們的“內在小孩”,看看她曾經經歷了什麼,她需要什麼,不苛責、不貶低自我,在現實中保護好自己,讓自己的情緒穩定,積極向上,擁有健康的成人自我。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原生家庭和童年經歷,我們無法更改和重新選擇,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也無法抹去,但往後餘生,你的生活,可以自己說了算。

你想10000次重蹈覆轍,在痛苦裡沉淪?還是跟那位果敢的知乎網友一樣,走出泥沼,重啟人生?

這本書或許可以給你一些啟示。

————————End————————-

文/魚白

圖片來源網路

釋出於: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