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漢武帝時中原應有馬鐙,漢朝騎兵多以突襲、衝擊和斷糧等方式作戰

騎兵作為沒有機械時代的機動兵力,在奉行“兵貴神速”的古代戰場上,對戰鬥結果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的騎兵,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但此時的騎兵只是以輔助兵種出現,發展至漢武帝時期,騎兵開始成為主力兵種,並且開始代替步兵在軍中的地位。

和我們固有的印象中的秦漢騎兵有所區別,秦漢時期的騎兵,是沒有馬鞍和馬鐙的,這兩件騎兵裝備還沒有被髮明出來,因此當時的騎兵作用有限,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史料記載表明漢武帝時期,馬鞍和馬鐙就已經大量出現,不過一直沒有考古實物佐證。

秦漢騎兵的起源與發展

1、關於騎兵起源的爭論

騎兵這一古代,乃至近代的重要兵種,其起源時間或者起源時期,因為史料的缺乏和考古文物的缺失,而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現在關於我國騎兵的起源仍存在很大的爭論。

①騎兵起源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這是當今影響力最大,影響範圍最廣的說法,基本上認為騎兵,至少是掌握騎射技能可以以獨立兵種出現作戰的騎兵,是在趙武靈王時期出現的。《七國考·趙兵制》說:“戰國有騎無騎射。騎兵,胡兵也,趙武靈王用之。”

②騎兵起源於北方遊牧民族,商朝時傳入中原,春秋時期末作為獨立兵種出現在戰爭之中。

③騎兵的起源早於殷商時期,但出現正式編制,屬於獨立作戰兵種,到戰國中期才出現。

漢武帝時中原應有馬鐙,漢朝騎兵多以突襲、衝擊和斷糧等方式作戰

車兵

④騎兵出現在春秋戰國之交,是從車兵中獨立出來的,春秋末就已經車騎並用,發展到戰國時期成為獨立兵種。

2、先秦時期騎兵的發展

我國中原地區,騎兵到底起源於什麼時期尚無定論,但是自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以後,各國的騎兵部隊都開始成建制大規模出現,其中以秦、趙兩國騎兵實力最強,數量最多。《史記》記載:“秦騎兵兩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

雖然史料中沒有明確說明這些騎兵是用騎射的戰術作戰,還是僅以馬為加快行軍的工具,到達戰場後下馬作戰。但此時騎兵的速度優勢已經顯現,甚至已經成為了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此時的騎兵已經作為一支重要的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

3、漢朝騎兵的起源與發展

作為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爭霸的勝利者,在多年的戰爭中,使漢高祖劉邦意識到了騎兵在機動和速度上具有的絕對優勢,從而更加註重了騎兵的建設,騎兵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峰

有兩場戰鬥促使漢朝發展騎兵,一是楚漢之間的彭城大戰,二是劉邦親征匈奴的白登之圍。彭城大戰劉邦56萬之眾,敗於項羽3萬騎兵,促使以步兵為主的漢軍開始發展騎兵。《史記》記載:“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

白登之圍比彭城之戰還要危險,劉邦率領以步兵為主的32萬大軍北征匈奴,結果自己所率騎兵同步兵大軍脫離,被冒頓單于的三十餘萬精銳騎兵包圍,後僥倖脫險,此後騎兵開始作為漢軍的主力部隊發展。

漢武帝時中原應有馬鐙,漢朝騎兵多以突襲、衝擊和斷糧等方式作戰

劉徹

至漢武帝時,對匈奴作戰基本上以騎兵為主力,尤其是幾次主動進攻作戰中,漢軍皆出騎兵數萬,扭轉了步兵追不上匈奴主力,無功而還的局面,幾次打破匈奴而歸,騎兵已經成長為戰略兵種。

漢軍騎兵作戰陣法與戰術

1、漢軍騎兵的作戰陣法

兩漢時期,在騎兵的建設上已經成果顯著,在行軍佈陣上已經成績斐然。秦漢時期的項羽就是利用陣法指揮騎兵屢屢大破敵軍的佼佼者,而後漢朝同匈奴作戰,又積累了相當的戰鬥經驗,在騎兵的作戰陣法中已有較高的創新與成就。

①進攻陣法——方陣

大規模騎兵進攻作戰中,最簡單也是最實用的陣法。通與步兵方陣一同組成,步兵方陣為中軍,在前;騎兵方陣在後,為左右軍,三軍成“品”字形;“品”字中間為指揮中樞。

《史記》中記載了衛青北征匈奴的指揮官安排:“令大將軍出定襄。郎中令為前將軍,太僕為左將軍,主爵都尉趙食其為右將軍,平陽侯襄為後將軍。”運用的就是方陣陣法。這種陣法以步兵為前鋒,騎兵作為機動部隊掩護其左右翼,充分發揮騎兵靈活的機動性。

②防禦陣法——圓陣

圓陣是典型的防禦陣法,其並不是根據騎兵的作戰特性設計的方針,早在步兵作戰時期就有圓陣的記載。顧名思義,圓陣就是以士兵圍成圓形,步兵在外,騎兵在內,步兵防禦,騎兵伺機反攻。

漢武帝時中原應有馬鐙,漢朝騎兵多以突襲、衝擊和斷糧等方式作戰

最早有記載運用圓陣作戰的就是項羽,在垓下之圍中,面對灌嬰的追擊,分軍為四隊進行衝殺和防守。西漢時期的李廣,在遠征匈奴時,其四千騎兵被匈奴數萬騎兵包圍後,也用過這一陣法。《史記》記載:“廣為圓陳外向,胡急擊之,矢如雨下,漢兵死者過半,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

2、漢軍騎兵的作戰戰術

漢軍騎兵的作戰戰術,其整體上繼承了戰國中期以來的騎兵傳統戰術,在這個基礎上,又結合同項羽和匈奴的作戰經驗,加以創新。且由於騎兵規模的擴大和地位的提高,還可能是因為馬鞍與馬鐙的發明與應用,騎兵戰術的發展在兩漢時期達到了一個新高度,而且深刻影響了後世對騎兵的運用。

①衝擊戰術

兩漢時期騎兵的衝擊戰術其實是對先秦時期車兵戰術的繼承,只不過將衝擊敵陣的車兵換成了騎兵。這種戰術常常是兩軍主力對決時運用,而且常常是大集團衝鋒,以求在氣勢上壓倒敵人。

衝擊戰術分為正面衝擊和側面衝擊兩種,採用比較頻繁的戰術為側面衝擊,這樣可以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性,衝擊敵人側翼,衝亂敵陣。純騎兵則常常兩種衝擊相結合,在兩漢時期這種戰術被熟練的運用。

②斷糧戰術

騎兵在古代戰場,具有無可比擬的超強機動性,可以出擊敵人後方,阻斷敵軍糧道,達到困死敵軍,不戰而勝的目的。在秦趙長平之戰中白起就曾運用,到兩漢時期也多有運用。《史記》記載:“太尉不奉詔,堅壁不出,而使輕騎兵弓高侯等絕吳楚兵後食道。吳兵乏糧,飢。”

漢武帝時中原應有馬鐙,漢朝騎兵多以突襲、衝擊和斷糧等方式作戰

騎兵

③奔襲戰術

這一戰術的運用同樣也是對騎兵高機動性的運用,通常以一部騎兵同敵主力糾纏,再以一部騎兵繞過其主力奔長途襲其後方,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最薄弱的地方,待敵主力回援時,與敵主力糾纏的騎兵追擊,奔襲的騎兵回擊,達到夾擊敵軍的目的。

由於兩漢時期騎兵的高速發展,這一利用騎兵高機動性的戰術得以充分的利用,奔襲的騎兵部隊繞過敵軍主力,直接進攻其更具價值的後方;或者快速前進到敵人休整的地域發動進攻,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這一戰術是對騎兵優勢的充分發揮運用。《史記》就記載過衛青的一次奔襲:“出右北平鹹擊匈奴。匈奴右賢王當衛青等兵,以為漢兵不能至此,飲醉。漢兵夜至,圍右賢王,右賢王驚,夜逃。”

漢朝對於騎兵的運用,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雖然現存最早的馬鞍、馬鐙的實物出現在東漢末年,但隨著近幾年的考古發現和文獻研究,可能早在漢武帝時期二者就已經被髮明,或者已經出現相應早期替代品,使漢武帝時期的騎兵得以空前發展。

釋出於: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