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國推進“海綿城市”應對氣候挑戰

參考訊息網11月17日報道

據美聯社11月16日報道,中國正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應對氣候挑戰。

報道稱,為了緩解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的影響,一名中國景觀設計師一直在證明中國和其他國家可以打造“海綿城市”。

在北京接受美聯社記者採訪的俞孔堅表達了對能夠經受住多變的氣溫、乾旱和強降雨的城市的願景。

俞孔堅說,亞洲許多現代基礎設施是建立在從歐洲引進的理念之上。他認為這些理念不適合亞洲大陸大部分地區的季風氣候。他指出,洪水在許多亞洲城市造成了嚴重破壞,這是由建築上的錯配所致。

俞孔堅談到了大城市的混凝土和鋼鐵基礎設施,以及利用管道和水渠將水排走的做法。他說:“這根本沒有復原力。這些都是徒勞的。”

相反,俞孔堅建議利用自然資源或“綠色基礎設施”來建立具有防洪能力的城市。

他說,透過在城市中心建立大的蓄水空間(如公園和池塘),雨水可以留在原地,從而有助於防洪。理論上,海綿式基礎設施也為水的下滲並在乾旱時補充地下水提供了途徑。

據報道,中國對氣候變化和城市適應性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大約出現在10年前。

在2013年的一次會議上,中國將“海綿城市”的理念納入國家戰略,“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

2015年,中國政府釋出了一項指導意見: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要求。2015年中國啟動了16個“海綿城市”試點,2016年又增加了14個。

自上而下的政策和補貼刺激了吸水性基礎設施的興起,包括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

在中國,一個“海綿城市”示範園區設在中國南方城市南昌的東北角。10月中旬,工程師正在對一個佔地126英畝(約合51公頃)、鬱鬱蔥蔥、風景如畫的公園進行改造。該公園的設計初衷是減少洪水和乾旱的影響。

魚尾洲公園以前是一個煤灰傾倒場,建在城市低窪地段,它旨在為周邊社群和商業區調節供水。粉煤灰是煤炭燃燒的副產品,與土壤混合後,在湖中形成一個個小島。北京土人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工程師方媛(音)說,被植物根部固定住的混合物可以防止灰渣流入水中。

在乾旱時期,這些水可以被抽取、淨化並用於植物灌溉。

方媛表示,該公園是一個“生態水族館”,能夠在汛期收集100萬立方米的水,這意味著水可以被利用,而不僅僅是排入汙水系統。

這個公園還是受到乾旱等極端天氣干擾的植物和野生動物的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