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八點特刊】畲族“三月三”的真正來歷

【八點特刊】畲族“三月三”的真正來歷

點開圖片上的音訊,可以欣賞精美的歌唱與解說​​​​​​

畲族“三月三”的真正來歷

【作者簡介】牟學農,衢州二中1966屆初中校友。作曲家、詞作家、樂評人、研究館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曾任衢州市音樂家協會主席。歌曲代表作:《與時俱進》(雷佳)、《漁家和大海》(殷秀梅)、《魅力防城港》(吳娜)、《絲路綵帶》(薛皓垠)、《鐘鼓謠》(劉斌)、《長江邊上好家鄉》(湯燦)、《大雁塔之戀》(劉媛媛)、《山格里裡太陽昇》(呂繼宏、周靈燕)、《花園一樣的工廠》(中國廣播合唱團)等6。作品曾在北京音樂廳、人民大會堂、北展會堂、全國政協禮堂、人民大學禮堂等演唱。2010年10月,中國音樂家協會與衢州市聯合舉辦了由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徐沛東題寫的《人生如歌——牟學農作品音樂會》。

【八點特刊】畲族“三月三”的真正來歷

牟學農老師(木刻效果)

一年一度的農曆“三月三”馬上就要到了。而對於我國畲族人民來說,“三月三”更是一個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這一天,家家宰殺牲口,吃烏米飯,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天舉辦婚禮。節日裡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等等。同時還有操石磉、腹頂棍、趕“野豬”等畲族民間競技。那麼,畲族為什麼以“三月三”為節日呢?畲族民間比較統一的說法是:古代畲族出了個名叫雷萬興的首領,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山上野生的烏稔果充飢而軍威大振,於農歷三月初三這天突圍成功,並連戰連捷。因此畲民每年“三月三”,家家都要吃烏稔做的烏米飯、集會對歌,紀念這位畲族英雄。

而另一種說法畲族群眾中知道的極少,而知情的長者也絕口不說。因為有些悲壯,它來自一場遠古的慘烈大戰!

【八點特刊】畲族“三月三”的真正來歷

相傳大約在四千五百年前,人類文明主要在北方。各部族為爭奪土地戰亂不止相互吞併,後來形成由西邊的神農氏、中原的軒轅氏和東邊的蚩尤氏三大部落鼎足而立局面。蚩尤勢力最強,號稱九黎君主。神農被蚩尤打敗後歸順了軒轅;軒轅力量壯大後在三年中與蚩尤打了九仗,最後在涿鹿與蚩尤決戰,戰鬥十分激烈,終於擒殺了蚩尤,蚩尤的頭和四肢被分葬在五個地方。勝利後的軒轅和神農統一了中原各部落,後來被尊為黃帝和炎帝,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成則為王敗則為寇,而原本最強悍的蚩尤戰亡後,他的族人也因群龍無首失去土地只得向當時還處於蠻荒之地的南方逃亡。逃亡的過程中分散成三路:往西逃至現今雲南貴州一帶的後來演變成苗族;中部一路逃到現今廣西湖南一帶的後來演變成瑤族;而往東的一路,就是我們現在的畲族。

東部的畲族祖先最早並沒有在浙閩這一帶停留,而是一直往南逃到現今廣東潮汕一帶才落腳安下家來。他們不敢和原著人爭地盤,只好在環境惡劣的高山野坡開荒耕種。就這樣幾乎與世隔絕生活了3千多年後,平靜忽然被打破——秦漢以後,同樣為逃離戰亂的中原人,也開始往南遷徙到粵東閩西交界處的偏僻山區安家落戶。好在那時地廣人稀,早就入駐的粵東畲族先民和他們倒還和平共處,並有通婚。這就是所謂的“客家”,而畲族人也因此被稱作“畲客”,久而久之畲民也依此諧音自稱“山哈”。

【八點特刊】畲族“三月三”的真正來歷

“客家”與“畲客”的相安無事又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距今400多年的明末清初,平靜再次被打破。因為從秦漢時期客家第一次南遷算起,到此時已經第五次南遷了,而且一次比一次規模大。一批批不斷遷入的“客家”雖不敢和當地漢人作對,但卻對付得了地位比自己更低下的“畲客”,於是畲民的生存空間一次次被客家蠶食侵吞不斷縮小……

於是,畲民只好再一次開始了大規模的遷徙。這次遷徙路線沒有繼續向南,而是大致走兩條路線向北:一條沿海岸線到閩東寧德進入浙南一帶,另一條則幾乎是他們先祖來時的原路折返——越過武夷山,經贛東北、浙西北一路北行,見有適宜的地方,一部分人就停下腳步安下家了;沒停下的就繼續向北。這樣一路走一路停留,所以現在浙江衢州和杭州兩市的部分縣區都有一些畲族居民。而進入安徽的畲民最遠的則到了“出了個朱皇帝”的鳳陽縣……再往北就沒有了。

那麼,現在居住浙西南麗水市一帶的畲族先民究竟屬於上述路線哪一條路線來的呢?至少我目前沒有查詢到確鑿的考證資料。但這無關緊要,因為史料證實這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現在分佈最廣的浙江、福建,以及零星分佈的江西、安徽等省的畲族,都是來自粵東!而最早出現畲族先祖的廣東省,如今畲族人口反倒很少了。

【八點特刊】畲族“三月三”的真正來歷

也就是說,除廣東以外,其他省份的畲族居民,包括人口比例最多、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景寧,在當地居住歷史其實並不長,也只有四五百年而已!

畲族人民應該感謝先祖4千多年前和4百多年前的那兩次有著決定命運意義的偉大遷徙!他們因此而落腳生根在中國最發達最富庶的沿海省份!有相關統計資料表明,我國畲族的平均生活水平,早已遠超其他各少數民族。而同屬蚩尤後裔的苗、瑤民族就沒有他們共同祖先的畲族那麼幸運,有少部分至今還剛剛脫貧。

然而,就民族傳統文化而言,苗、瑤民族卻要比同屬蚩尤後裔的畲族更豐富,原生態保留更多,民間傳承得更好!這同樣是與畲族生活在沿海發達地區,經濟文化開發得早有直接關係。畲族的文化、教育和生活環境與漢族幾乎沒有區別,因此極易被同化,對於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也因此漸漸淡化,乃至消失……

而至於前面說到的“黃帝戰蚩尤”那麼重要的始祖溯源故事,這是本族“根”啊!本應該是不能被“淡化”的。我估計極有可能是蚩尤後人有意迴避了這段打敗仗的史實,因為這是他們的屈辱!他們被迫亡命南逃,好容易找到重新繁衍生息之地,怎能讓這個秘密被當地漢人知道,倍遭歧視呢?(類似這樣的例子歷史上很多)……於是,一代代族人長者一輩輩守口如瓶。千百年後的今天,這段遠祖的悲壯故事幾乎湮滅!就連畲族史詩級長篇民歌《高皇歌》(也稱《盤古歌》),都絕口不提“蚩尤”名字——後人給炎黃二帝起了充滿崇敬色彩的“神農”“軒轅”名字,也給失敗者起了“蚩尤”這個難聽的名字。

【八點特刊】畲族“三月三”的真正來歷

那麼,作為一部民族史詩,怎能不提及自己的祖先呢?於是,把軒轅氏(或神農氏)認作始祖自然是名正言順的不二選擇!最終,黃帝就成了《高皇歌》裡開天闢地的“高皇”!《高皇歌》千百年代代傳唱,畲族也成了正宗的炎黃子孫!

相傳農曆三月初三,正是是黃帝的誕辰,自古就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於是,“三月三”也順理成章成了畲族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三月三”其實也並不是畲族專有的傳統節日,除了畲族以外,南方少數民族中的如苗族、瑤族、壯族、黎族、侗族、布依族……都把農曆三月初三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日,舉行各種絢麗多姿歡樂無比的節慶活動!因為他們都和畲族一樣,都把黃帝尊為祖先,都以自己作為炎黃子孫為榮!

因此,“三月三”不僅是畲族最重大的節日,也是中華各族人民的共同節日,這當然更包括人數最多的漢族!

【八點特刊】畲族“三月三”的真正來歷

而最有影響的活動則是河南新鄭的黃帝故里“三月三”拜祖大典,祭典時除成千上萬的海內外華人祭拜者,連當地政府也派官員出席主持大典或誦讀祭文,其規格之高、規模之大、儀式之隆重,是任何少數民族的“三月三”節慶都不能相比、其實也不用相比的。因為這是兩種不同的紀念儀式,前者莊嚴,後者歡樂;前者是中華之大典,後者是民族之佳節——合起來就成為中華民族!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都是炎黃的子孫!

(朗讀:江平。配樂歌曲《畲山的故事》由本文作者牟學農作詞作曲)

【八點特刊】畲族“三月三”的真正來歷

牟學農老師與衢州二中攝影師劉惠震合影

【附記】

本文寫作緣起——2001年我評上副研究館員後,省文化廳群文系列職評老師對我說:老牟啊,像你這樣只有初中學歷,接下去要評正高難度很大呢!學歷這道硬槓槓就給你卡住了。我說那怎麼辦呢?他說:唯一的辦法就是必須在國家級核心期刊至少發表1篇以上論文。於是我狠下決心,4年內寫出1篇高質量的論文在核心期刊發表!

於是我用了3年時間幾易其稿終於完成論文《浙江畲族民歌的旋法特徵及其調式屬性》,論文寫好後其他音樂刊物一概不投,目標鎖定《中國音樂》和《音樂研究》這兩家全國僅有的音樂類核心期刊。結果在不認識任何編輯的情況下,《中國音樂》2004年第1期發表了!第二年我順利評上了正高……

後來該論文先後獲浙江省群眾音樂論文評比一等獎;參加2010第四屆海峽兩岸民俗文化澎湖大講堂學術交流;獲選2013中國民歌高階論壇宣讀。

當時為撰寫此論文,我歷時3年自費去了很多畲族居住區收集研究畲族民歌,積累畲族傳統文化。期間我還去過並沒有畲族居民的山東省鉅野縣的蚩尤墓,收集了一些有關蚩尤被黃帝戰亡後其部族南逃,分成畲、瑤、苗三個民族的傳說……當然,這些傳說沒有必要寫到那篇論文中。我當作“副產品”儲存在腦子裡。

去年底,我應約為一位著名詞作家寫了一篇有關“畲族三月三”歌詞的評論,引發我又想起那次考察蚩尤墓的“蚩尤成為畲瑤苗先祖”故事。就在牛年“三月三”到來之時,我把當時寫論文用不上而擱置了20年的“副產品”從記憶中整理出來,寫了這篇“民間文學”,也挺有意思的!

【八點特刊】畲族“三月三”的真正來歷

牟學農老師與衢州二中汪嘯波老師合影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