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如果鍾會不急,沒準兒是個好結局,不信你看“二王之爭”

如果鍾會不急,沒準兒是個好結局,不信你看“二王之爭”

鍾會滅蜀之後迅速反叛,這個做法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歷經風雨滄桑的司馬家並不信任在外握有重兵的將領,因此鍾會不知如何與司馬昭相處。

其次,“滅蜀”這種鐵定彪悍史冊的不世之功竟然被鄧艾搶了先手,驕傲的鐘會無法接受。因此,鍾會左右不得志,索性搏一搏,看看單車能不能變摩托。

誰也不會想到,多年後的滅吳之戰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面對兩位主要將領的矛盾,皇帝司馬炎要如何化解呢?

01 晉軍滅吳

公元279年,晉朝發兵20萬分6路大軍滅吳。6路大軍各自都有統帥,但6名統帥之間也要分出主次。

根據當時的戰爭形勢,主戰場在建業(今南京)以北,壽春、揚州一線。這裡的晉軍統帥是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的王渾。

王渾與吳軍已經對峙了好幾個月,並且逐步吃掉了吳軍的主力兵團,假以時日就可以兵臨建業城下。

在主戰場殺得難解難分之時,晉武帝又命令益州刺史王濬督建水軍,沿長江順流而下,幫助王渾襲擊吳軍側後翼,為滅吳之戰縮短時間。

如果鍾會不急,沒準兒是個好結局,不信你看“二王之爭”

司馬炎當時在詔書上揮斥方遒,希望王渾這支奇兵可以秣馬厲兵於江南,創不世之功業。於是督促王渾快點啟程,直搗龍潭。

幾天後,他忽然想起鍾會、鄧艾之爭,於是補加了一道詔書:益州軍隊到達建業附近後,要聽從王渾的指揮,合力消滅吳軍主力。

這封詔書同樣送到了王渾的桌案前。

沒想到,禍事爆發了。

02 二王之爭

由於王渾工作努力,導致吳國將主力全部集中於揚州一帶。當王濬率水軍殺到三山(今南京西南)時,發現一路暢通無阻。

王濬認為,自己可以直接搞一下建業試試。王渾也意識到王濬會這樣想,於是派兵在三山迎接王濬,說:“請王刺史岸上一敘。”

得到的回答是:對不起,江面上風浪太大,軍艦無法停靠。說罷揚長而去。

誰也沒有想到,殘暴的孫皓如此不禁打,看到大軍壓境就直接投降了……王濬夢想成真了,王渾不幹了!

從身份講,王濬是龍驤將軍,官職低於安東將軍,又有詔書節制,他是要受王渾領導的;

從功勞上講,王渾辛苦耕耘了一年多,消滅了吳軍主力,眼看就要收穫了,卻被王濬搶了先。

於情於理,王濬做的都不對。

如果鍾會不急,沒準兒是個好結局,不信你看“二王之爭”

王渾將官司打到了皇帝那裡,說王濬違抗軍令,不聽調遣。當時刑部的官員已經準備把王濬押上囚車了。

但司馬炎不能如此對待滅吳的功臣,他只能下詔痛批:大軍應有統一號令,我在詔書裡說的很清楚了,在東南要受王渾節制,你如此肆意妄為,朕將來何以號令天下!

王濬自己喊冤,拿出了第一封詔書說:陛下,是您要我厲兵江南,直搗龍潭的。

皇帝說:我還有第二封詔書呢!

王濬搖搖頭:沒收到。

一個是滅吳頭功,一個是被人捷足先登,而且皇帝與王渾還是兒女親家。為了更好的化解“二王之爭”,晉武帝決定自己退居到幕後,讓公正不阿的廷尉劉頌來處理此事。

如果鍾會不急,沒準兒是個好結局,不信你看“二王之爭”

03最終的結果

劉頌是《晉律》的制定者之一,又掌管全國最高的律法機構。這樣的法學權威來處理此事,大家應該可以心服口服吧。

劉頌查閱了大量資料,廣泛地聽取大家意見,最後站在公正客觀的角度宣佈:安東將軍王渾評為上功,龍驤將軍王濬評為中功。

結果公佈后皇帝大怒,劉頌被貶官,跑到長安做京兆太守。沒過多久,又改任為洛陽附近的河內太守。劉頌忽略了作為封建時代的朝廷命官,他還應該聽一下皇帝的意見。

晉武帝乾脆自己親自宣佈:王渾升徵東大將軍(二品),封京陵公;王濬封輔國大將軍(三品),封襄陽縣侯。

二者看似差著距離,但二王的地位已經十分相近了。此結果並不能讓王渾滿意,以至於每次有公事要找王濬時,後者要在屋裡擺幾個保鏢才敢見面。

如果鍾會不急,沒準兒是個好結局,不信你看“二王之爭”

同樣,王濬也不高興。他認為自己是滅吳首功,憑什麼王渾的地位要高於自己。王濬每次與皇帝單獨交流,都免不了要大吐苦水。甚至說到動情處都不和皇帝打招呼,拂袖而去。

04 領導的藝術

從“二王滅吳”可以看出,其結果與鍾、鄧滅蜀有諸多相似之處。但王渾、王濬得以善終,鍾會、鄧艾卻慘遭橫禍,這是為什麼呢?

關鍵還是在於領導的藝術。

如果頭功給了王渾,那麼結果就是“功高蓋主”,賞無可賞之下王渾的結局可能並不好。要知道,他還是皇帝的兒女親家。

所以名義上王渾佔了首功,但同時又扶植起了王濬。前者明白,這是皇帝防備自己的手段。事實證明,王渾很好地領悟了領導意圖,重新鎮守壽春,安撫了東吳遺民。

王濬就沒有這麼聰明瞭,他覺得自己的待遇不公正。直到朋友提醒他:沒有皇帝給你機會,你有今天嗎?你現在就應該絕口不提平吳之事。

王濬反嗆:那我不成了鄧艾了?無從辯白最終慘死。

朋友回答:想想王渾在幹什麼!

受到高人指點的王濬也深刻領會了領導意圖,從此縱情享樂,最後頤養天年。

如果鍾會不急,沒準兒是個好結局,不信你看“二王之爭”

晉武帝的高明在於將滅吳之功平分,反而保住了兩大功臣。我們再看看當年的平蜀之戰,司馬昭未必不知道鄧艾蒙冤,但是為了平息鍾會的怒火,他還是把人殺了。

可處死了鄧艾,鍾會便功高震主。司馬昭不放心鍾會,鍾會也不放心司馬昭,最終發生了鍾會之亂。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參考資料:《這個晉朝太有意思了》、《晉朝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