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的由來!最早的端午節並非僅僅為了紀念屈原

端午節快到了。今天,讓我們來普及一些有關端午節的知識,如端午節的起源,端午節的別稱,端午節的習俗等等。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的由來!最早的端午節並非僅僅為了紀念屈原

首先是端午節的起源。今天,有關端午節的論述很多,如紀念屈原、吳越圖騰祭、紀念孝女曹娥等。今天,讓我們分析哪種說法更接近事實。

第一種說法

紀念屈原。據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5月5日,他跳進汨羅江以身殉國。這句話來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跳入江中後,當地民眾立即划船施救。他們一路劃到洞庭湖,卻一直未找到屈原。恰巧是一個下雨天,湖中的船隻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這是為了拯救一位尊敬的愛國詩人時,他們又一次在雨中出行,劃入廣闊的洞庭湖。為了表達他們的悲痛,人們在江上划船,然後發展成龍舟競賽。老百姓怕江裡的魚吃了他的肉身,就回家用米團包粽子,把粽子放進河裡,防止魚蝦毀了屈原的肉身。以此推斷,吃粽子和賽龍舟這兩種習俗與紀念屈原有關。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的由來!最早的端午節並非僅僅為了紀念屈原

第二種說法

與伍子胥有關。《荊楚歲時記》是南朝蕭梁年間所寫的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書中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原也。”是認為東吳地區的端午龍舟競賽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至於粽子,有地方記載:“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春秋時期,伍子胥冤屈而死了,此後,他成了濤神,百姓都為之哀悼,於是就衍生出端午節。這一傳說廣泛流傳於江蘇和浙江。伍子胥是楚國人,他的父親和兄弟都被楚王殺了。後來,他投奔到吳國,帶領吳國討伐了楚國,佔領了楚國的都城郢。當時楚國平王已經死了。伍子胥掘其墳墓,鞭打其屍身三百餘下,為他的父親和兄弟報仇。吳王闔閭死後,他的兒子夫差即位。吳國士氣高昂,戰無不勝。越王勾踐求和,夫差答應了。伍子胥建議應該徹底消滅越國。夫差卻沒有聽他的話。吳國大臣被越國賄賂,誹謗陷害伍子胥。夫差聽信讒言,賜伍子胥一把劍讓其自裁。伍子胥臨死前對他的鄰居說:“我死了以後,把我的眼睛挖出掛於吳都東門之上,將來能看到越國軍隊進城消滅吳國。”接著他便自殺了。夫差聞言怒氣衝衝,命令五月五日這天把伍子胥的屍體包在皮革裡扔到江裡,所以相傳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的由來!最早的端午節並非僅僅為了紀念屈原

第三種說法

為了紀念孝女曹娥 (公元23——220年)。這一說法來源於東漢時期的《曹娥碑》。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父親淹死在江裡,好幾天沒有人看見她的屍體。當時,曹娥才14歲,日夜在江邊哭泣。17天后,他於5月5日跳入江中,五天後抱出他父親的屍體。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的墓現在在浙江紹興,後來流傳下來,是由晉王義書寫的。為了紀念曹娥的孝節,曹娥廟建在曹娥跳江的地方,她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改名為曹娥河。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的由來!最早的端午節並非僅僅為了紀念屈原

第四種說法

五月初五是龍的節日,這種說法出至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主要理由如下:

(1)端午節的兩大活動,即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有關。粽子常被膠龍在水中偷走,而競渡則常用的是龍舟。

(2)

這個民族與古代吳越地區的關係尤其深刻。吳越人也有破頭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3)古代,五五使用“五彩絲臂”的民間習俗,這應該是“像龍子”紋身習俗的遺存。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的由來!最早的端午節並非僅僅為了紀念屈原

第五種說法

端午節是個禁忌的日子。在先秦時期,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一個有毒的月份,而第五天則是一個邪惡的日子。據說,在這一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記載,端午節起源於周代的浴蘭節,“《呂氏春秋》中《仲夏記》規定,人們應該在五月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最後一種說法

它起源於夏至。持這一觀點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論點:

(1)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2)端午節的“踩百草”、“打百草”、“除草”等端午節習俗與屈原無關。

(3)《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的由來!最早的端午節並非僅僅為了紀念屈原

因此,端午節最早起源於夏至。因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生了許多事情,所以有許多暱稱,如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上日、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浴蘭節、女兒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屈原日、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等等。所以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杉哥今天總結了這麼多關於端午節的習俗。如果您知道什麼,請在評論部分留言。我會認真回覆每一條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