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Z世代營銷中的BUG,“社死”營銷

導語:Z世代,指在1995-2009年間出生的人,又稱網路世代、網際網路世代,統指受到網際網路、即時通訊、短訊、MP3、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科技產物影響很大的一代人。由於網際網路從小就受到新思想、新觀念的影響,他們熟悉現有的傳統營銷方法,精通各種常規。

Z世代營銷中的BUG,“社死”營銷

如今,中國消費的主力軍已逐漸向Z世代傾斜,如何把握Z世代消費的痛點,是現代營銷面臨的一個難題。“社死亡”是指社會性死亡,意思是當眾出醜。已經丟人到人們只想在地上有個裂縫的地步了。本文透過抓住Z世代消費心理,結合兩個現實市場營銷管理案例,分析網路營銷新趨勢。

近日,茶飲品牌蜜雪冰城以一首魔性主題曲以及火爆出圈,自6月3日主題曲MV在B站釋出發展至今,其播放量已超過1000萬,許多中國網友同時還對其進行研究二次設計創作,更是加快了學習這首音樂主題曲的病毒式傳播。

Z世代營銷中的BUG,“社死”營銷

洗腦的旋律,尷尬的歌詞,MV,讓很多網友喊出“不聽一天難受,聽了難受一天。”有網友評論說:“聽之前我覺得肯定是蜜雪冰城賺錢了,甚至花錢做了一首自己的品牌歌。我聽了之後,發現他大概還是沒賺多少錢。”。

蜜雪冰城的大部分門店都藉著這股東風,推出了《給門店免費唱一首主題曲》活動。但還是有許多的蜜雪冰城門店沒有參加這次的活動,這也導致了許多人冒著“社死”的風險,跑到門店唱主題曲,卻被茫然的店員告知門店並沒有參與活動,直接導致了二次“社死”。

無獨有偶,3月初,米哈遊的遊戲《原神》與肯德基推出了限量套餐《提瓦特樂享桶》套餐和人物徽章。同時,在3月13日至3月14日,購買指定套餐並對店員說出口令“異世相遇,盡享美味”,可得原神xKFC聯動款徽章1對。

這份套餐被網友戲稱為“社死套餐”,因為《原神》這類二次元遊戲的受眾普遍給人以內向、“中二”、“宅”的印象,他們的情緒大多注入於虛擬世界,而在現實世界表露得較少,所以當他們為了心儀的遊戲道具,結結巴巴地喊出那句口號時,由於心理的落差,他們會感到十分“社死”,尤其是當這次活動出圈後,有許多路人也去看熱鬧,圍觀“社死”現場。

Z世代營銷中的BUG,“社死”營銷

為什麼這些企業的營銷活動使消費者“死”了,但卻能使消費者和旁觀者購買呢?

其實,“社死”營銷,換句話說就是社交營銷,是適應經濟發展的產物。在一個每個人都有智慧手機的時代,顧客不僅僅是顧客,還是顧客背後無法估量的關係網路。然而,許多企業只看到這個網路,絞盡腦汁讓消費者喜歡、評論、轉發,卻忽視了Z世代消費者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Z世代對網際網路的應用得心應手,每天衝在新訊息的第一線,接觸著新事物與新思想,他們的社交圈子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分享和交流的平臺。

但是,另一方面,作為獨生子女比例最大的一代,離開網路後他們又獨而不孤,將情感傾瀉於虛擬世界的他們會有意逃避社交,對不感興趣的人和事表現得較為冷漠,不希望被他人打擾。

比如,他們寧願去微博找陌生人的互助群,也不願意給親戚朋友發互助連結,幫他們“砍一刀”。他們對僅僅在社交平臺上分享產品的口碑免疫,幫助他人收集點贊是他們的“最後手段”。

對於Z世代消費者來說,他們更傾向於體驗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購買一種產品。

美國將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也在《未來衝擊》中說道:“服務經濟的下一步是走向體驗經濟,商家將靠提供這種體驗服務取勝。”提出了體驗經濟的概念:強調顧客的感受性滿足,重視消費行為發生時顧客的心理體驗。

影響Z世代消費者進行決策的不一定是一個產品生產效能的優劣,而是在感知、消費、體驗以及產品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內心的需求,找到一種自我教育價值的歸屬感。他們把消費作為塑造自己人設的方式,以此來表達“我是這樣的人”、“有著這樣的情懷”。

而“社死”營銷就是二者的結合。表面上是一次”社會性死亡”的經歷,實際上,這不僅僅是一個”證明你是… ”大規模的身份識別網站,而且也是從虛擬世界回到現實世界的Z世代年輕人,同時在他們熟悉的網路環境中給予他們足夠的安全感,這樣他們的情感就可以在現實世界中小規模爆發。這是作為一種全新的體驗,是在普遍存在情感匱乏下的新的刺激消費方式。

當消費者喜憂參半地在社交網路平臺企業或者透過親朋好友之間可以分享他們自己的“社死”經歷時,不就是在向他的朋友圈傳達,“即使這次實踐活動會讓我‘社死’,但我認為還是願意為中國這個世界品牌/產品而付出”嗎,這種社會口碑的傳播,才會更有精神力量,傳得更遠。

“社死”營銷的成功是可以複製的,但是仍然需要注意有幾個條件:

營銷活動的線下載體需要有一定知名度與客流量,如上述的蜜雪冰城直營店和肯德基;

在進入線下階段之前,一定要在線上鋪好足夠的宣傳,否則路人只會一頭霧水,達不到宣傳的效果;

要為此活動配備合適的工作人員,並做好相關培訓等。

本文由 @校果研究院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