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芯視野】融入AI技術的EDA才稱得上設計自動化

【芯視野】融入AI技術的EDA才稱得上設計自動化

EDA的全稱是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但其現在只能算是一種半自動化的工具,大量的工作還需要人工來操作。只有當AI技術開始融入之後,EDA工具才開始真正走向了自動化之路。

AI已無處不在

有報道指出,三星近期正與新思科技合作,將AI技術融入到晶片的設計中。據三星電子執行總裁Jaehong Park表示,透過AI技術找到了一個系統化的最優解決方案,超越了此前可以達到的晶片PPA(功率、效能和麵積)效果。

將AI用於晶片設計已經不是頭一回了,谷歌就已將AI用在了TPU晶片的設計中,英偉達也正在用AI演算法來最佳化5nm和3nm晶片的設計,還有越來越多的晶片公司也將步其後塵。從下圖就可以看出,AI的應用已經深入整個IC產業鏈。

【芯視野】融入AI技術的EDA才稱得上設計自動化

圖 從晶片設計到生產,使用AI最多的5個領域(資料來源:Gartner)

最為積極的還是EDA公司,畢竟AI將是改寫行業發展程序的大事件。近兩年來,採用AI技術的EDA方案更是層出不窮。比如,新思科技推出了DSO。ai,探索搜尋空間、觀察設計隨時間的演變情況,同時調整設計選擇、技術引數和工作流程。Cadence釋出了Cerebrus,採用了類似用合成技術取代原理圖人工繪製的方法,打破晶片設計必須依靠人力的侷限。西門子EDA(Mentor)則在OPC矯正中引入了機器學習方法,大幅提升了輸出預測精度並縮短了預測時間。

資料快速提取模型、佈局和佈線、電路模擬模型、PPA的最佳化決策都是EDA運用AI的方向。其中,晶片設計後端(或稱物理實現)尤其是佈局佈線則是AI使用的密集區域。

對於這種現象,行業專家陳春章博士認為,後端與邏輯器件的物理形狀及擺放緊密相關,因此是利用機器學習對影象圖形識別的最好場所。

“物理實現被簡稱為後端,後端工作可被簡化為佈局佈線,均與演算法及自動化相關,也是最耗時的,因此被選為主攻物件,還有DFM也與圖形填充相關,ML(深度學習)也做了很多。”他進一步解釋。

芯華章在其《EDA2。0白皮書》中就表示,晶片驗證的過程是提出約束條件,利用動態模擬和靜態分析的方法,達到功能、覆蓋率、等價性、功耗、工藝要求等驗證目的,這也是晶片設計流程中最耗時間和需要人力經驗的部分。

工程師在進行佈局佈線時,往往面對數量龐大的網表圖節點、網表圖放置的網格粒度,需要數週的迭代才能找到滿足多項設計標準的解決方案。加之要綜合考慮 (PPA),還需注意密度和佈線擁塞等方面的限制,也許只有AI能把工程師從繁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Cerebrus這類EDA工具對於剛畢業的學生或比較缺乏經驗的新手幫助巨大,讓他們可以很快地解決在晶片設計中要面對的問題。”Cadence公司數字與籤核事業部產品工程資深群總監劉淼談到了EDA工具的實際意義。

從工程學角度看晶片設計,就是利用引數去實現目標,基本的方法是建立引數和目標之間的聯絡網路,使用深度學習則會提高網路的效率。一位行業資深人士告訴集微網,“在不太涉及實際物理規律的應用比如版圖佈局佈線中,非常適合採用機器學習的方法。”

匯入機器學習的還不止佈局工具,佈局完成之後的模擬與分析流程中也出現了機器學習的應用例項,那些採用最先進製程、電晶體數目已達幾十億個的巨型SoC,在設計模擬與分析的過程中,更適合採用機器學習。

劉淼分享了一個案例:“車規晶片最重要的是不能失效,否則將引出重大安全問題,在幫助瑞薩設計車規晶片時,我們用Cerebrus來測試流程,當時有400萬種可能的流程,Cerebrus只跑了80個就實現了定位,給這一晶片帶來了10%的效能提升。”

在晶片開發過程中,AI可以發揮的環節相當多,不過其終究是一項工具,使用者必須先釐清什麼問題最適合用ML或深度學習(DL)來解決,後面才能逐步展開,進行訓練資料蒐集、發展模型等工作。正如陳春章所言,做ML應該首先理解目前EDA的方法,其次要了解工程和晶片。

挑戰和應對

【芯視野】融入AI技術的EDA才稱得上設計自動化

國外一位從事機器學習的教授指出,機器學習方法能夠從多種工具的頂層提取資料來做整體的分析。他表示,解決整個資料庫的問題不是單純地讀取其他工具的輸出,而是做資料聚合和資料探勘之後,當最終得到所有這些工具的統計結果時,它所描繪的是一種非常宏觀圖景。“就洞察力而言,機器學習獨一無二。”這位教授總結道。

這麼強大的工具要發揮作用,需要龐大的資料來“餵飽”它。每個晶片設計專案均會生成眾多的資料,其中包含著該設計的演變,展示了工程師為實現目標所做的工作。這些用人工很難分析的資料正好是機器學習最好的訓練材料。

現在的難點在於這些資料的獲取。集微諮詢高階分析師陳躍楠認為,晶片資料訓練的成本較高,特別是對資料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因此獲取資料的成本也很大。

資料對於各家晶片公司都是最寶貴的財富,不可能輕易貢獻給EDA公司來做資料訓練。不過,EDA公司也有自己的辦法。劉淼就表示:“跟晶片廠商去合作,拿他們的資料去最佳化我們的工具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跟產業的其他環節合作,比如與臺積電這樣的晶圓廠合作,工藝線是需要調的,我們可以用這些資料來最佳化模型。”這種合作模式也是雙贏的局面,EDA公司得到了資料,晶圓廠的工藝流程得到了打磨。

然則有了資料之後,對於AI在EDA中的使用,很多人還是有顧慮的。最大的擔心就是設計工程師的飯碗不保。

這種擔心也不無道理。將AI融入EDA方法學中,機器就可以觀察和收集到所有工程師的經驗,透過不間斷學習來變得越來越穩定,逐漸擺脫對人的經驗的依賴。

很多業內人士不認為情況會這麼嚴重,因為要實現高品質的IC設計,人還是最關鍵的因素。在沒有AI的狀況下,EDA工具可以使得工程師的生產力提高,但是增加了AI之後,EDA工具可以做得更好。在架構設計、系統綜合等層面,工程師還可以發揮更多的聰明才智。

劉淼就表示:“EDA中使用AI是為了完成80%的重複性工作,還有20%更加有價值的工作依然要靠人力去完成的,引入AI最終還是為了釋放設計者的創作力。”(校對|艾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