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狐臭有了“綠色療法”,抹點別人的腋汗試試

止汗劑可能越用越臭

撰文 | 燕小六

太長不看版:

移植細菌,或能治癒頑固性腋臭;

腋下味道如何,關鍵看哪種細菌佔上風;

杜絕“夫妻臭”,衣服分開洗;

有一種疾病,傷害性不大,社死率極高。

那就是腋臭,俗稱狐臭。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科學界、醫學界和快消品企業攜手,推出一系列對抗腋臭的方法,包括香水遮蓋、止汗除臭、手術切除大汗腺、電療鐳射冷凍、注射肉毒素等。

而被稱為“腋窩博士”(Dr Armpit)的微生物學家克里斯托弗·卡勒沃特(Christopher Callewaert),另闢蹊徑:或許能給胳肢窩移植點細菌,以菌治臭?

狐臭有了“綠色療法”,抹點別人的腋汗試試

圖片說明:比利時微生物學家克里斯托弗·卡勒沃特(Christopher Callewaert),攝於2019年。/The Sunday Times

一段浪漫關係後,他臭了

年過30的卡勒沃特是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騎士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21歲時,他開始琢磨體味這件事。

“那年,我在比利時根特大學學習生物工程。一段浪漫情後,我的飲食、運動、清潔習慣都沒變化,但突然整個人臭了。”卡勒沃特說。

他每天洗三次澡、換兩次衣服,得空就往腋窩噴除臭劑。但,氣味仍然濃郁。他去看醫生,拿到一張“健康”的診斷證明,還收穫了一些“腋臭起源”的知識。

醫生表示,腋下有味,本質上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人體有兩類汗腺,小汗腺和大汗腺。佔汗腺總量10%的大汗腺,本該和“同族”小汗腺一樣,只分泌無味液體,內含脂質和氨基酸。但是,大汗腺成群分佈在人體特定區域,如腋窩、肛門等位置,這些地方極易窩藏細菌。有些細菌會分解脂質和氨基酸,釋放出揮發性脂肪酸和硫醇等“有味”化學物質。

照道理說,每個人身上都有大汗腺,都有細菌,應該“人皆有味”。而對腋臭患者來說,尤其是男性,其大汗腺分泌物更多、腋下細菌更旺盛,因此分解、釋放“有味”物質的量就更大,味兒也更重。

也有一個小機率事件:統籌大汗腺分泌的ABCC11基因發生突變,使得大汗腺分泌物減少。這個突變主要發生在東亞,中國人佔了95%。經過一代代遺傳,如今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攜帶“清爽基因”、沒有腋臭。

“大汗腺是人體自帶的。但細菌是‘外來物’,使用抗生素、經歷更年期等都可能影響人體菌群。以及,發生親密關係後,對方的微生物可能移植到我身上。”卡勒沃特向聖迭戈分校幾位微生物學教授分享自己的想法:如果自己能“感染”細菌、出現體味,那是否能透過“移植”細菌,把別人“清淡”的味道,種到自己身上?

這個想法得到導師們的支援。卡勒沃特申請到科研經費。

狐臭有了“綠色療法”,抹點別人的腋汗試試

抹點別人的腋汗,治自己的腋臭

2013年前後,卡勒沃特開始驗證自己的“腋下細菌移植”假說。

他招募了一對同卵雙胞胎兄弟,兩人聞起來是大大的不同:一個幾乎沒味,另一個剛洗完澡,也像醃了幾年的鹹菜。

沒有體味的受試者A被要求連續數天不洗澡。另一位“有味”受試者B則每天要用抗菌肥皂,搓洗腋下。4天后,卡勒沃特用棉花棒在受試者A的腋窩裡,來回刮搔,接著像抹果醬一樣,將採集來的“分泌物”塗抹在受試者B的腋窩裡。接著,他用繃帶裹住受試者B的腋窩,要求其一週不洗澡。

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此後一段時間,雙胞胎“聞”不出差異。

卡勒沃特和同事們又陸續邀請一些有血緣關係的人參與研究。其中有些人做過腋下大汗腺切除術,但可能是汗腺過於發達、密集,以及範圍太大沒切乾淨,術後又復發了。在18次重複試驗中,有16名“被移植者”的腋下氣味明顯改善,效果至少維持1個月。其移植後的細菌培養結果也有顯著變化,細菌種類明顯減少。

狐臭有了“綠色療法”,抹點別人的腋汗試試

圖片來源於wikipedia

給腋窩補益生菌,也可能除臭

“我們的初步試驗表明,腋臭與不同菌種的相對數量有關。關鍵看哪種細菌佔了上風。”卡勒沃特由此聯想到自己和很多受試者失敗的除臭經歷,“我們都用過止汗劑、除臭劑,其中含有鋁鹽類成分。它們能吸收汗水及面板分泌物,也具有抑菌作用。兩大功能疊加,理論上可以阻止細菌酵解、產生臭味。但為什麼我們越用,體味越重?”

他分析,這可能是因為“抑菌作用”太強,導致腋下微生物菌群失衡。那些“抗擊打能力強”的產臭菌活了下來,數量越來越多。

他還強調,全面的“腋窩細菌移植”存在風險,包括潛在的致病細菌從供體轉移到受體,因此可能僅適用於重度腋臭者。

考慮到現有幾種“除臭”法都有不足,研發更好的“腋窩細菌”產品,成為卡勒沃特以及其他微生物學家的研究目標。

2018年,英國約克大學解決了“腋窩細菌”商品化的重要一步,弄明白哪些是“壞蛋”。

其研究顯示,腋窩擁有獨立的微生物群,包含多種細菌。但只有3種細菌會分解脂質並釋放硫醇,它們都是葡萄球菌屬。

此後,該校進一步發現,“產臭”過程是細菌利用BO酶中的半胱氨酸脫硫酶,分解出硫醇。當研究人員將BO酶與其他不會產味的細菌結合時,這些也開始發出臭味。

基於這一發現,有些研究團隊研發出含活性乳酸菌的乳膏,可以抑制葡萄球菌屬數量、平衡腋下菌群。部分產品已上市,但遠期效果仍缺乏資料。

卡勒沃特也有此類嘗試。2018年年末,他在比利時登報招募60位體臭受試者。受試者分成兩組,都會領到一瓶可以長期存放的噴霧。安慰劑組噴霧的主要成分是清水。而治療組的主要成分是“有益菌”。兩組都依照指示,連續噴灑腋窩兩個月。卡勒沃特曾接受《澳洲人報》採訪稱,研究中期資料相當樂觀。

“基於細菌假說,我們需要注意到,體臭或具有‘傳染性’。如果你想讓對手臭不可聞,只要在他的洗衣機裡,扔一件嚴重腋臭者穿過的衣服就行。或者,多送他幾瓶含鋁止汗劑,讓他的腋下微生物菌群失衡。”卡勒沃特開玩笑說。

資料來源:

1。That stinky armpit smell? It’s not you, it’s your microbiome。 Massive Science

2。‘I got BO after a one-night stand’。 The Sunday Times

3。Towards a bacterial treatment for armpit malodour。 Exp Dermatol。 2017 May;26(5):388-391。 doi: 10。1111/exd。13259。 Epub 2017 Feb 2

4。Underarm tactics: Meet the scientist on a mission to end body odour。 Irish Examiner

責編:田棟樑

製版:舒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