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城市休閒和旅遊競爭力的三大驅動

城市休閒和旅遊競爭力的三大驅動

作者:劉德謙,《城市休閒和旅遊競爭力綠皮書No。1》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數字新動能研究組特約專家。

注:本文素材和資料來源於《城市休閒和旅遊競爭力綠皮書No。1》

城市休閒和旅遊競爭力的“三大驅動力的聚合”指的是競爭力總指數下面三大分指數——“基本要素驅動分指數”“效率增強驅動分指數”“創新與成熟度驅動分指數”所顯示出來的“基本要素”“效率增強”“創新與成熟度”三大驅動力所擰結成合力。在每股驅動力下,又再依次設立了類項、分組、單項的三級指標。從下面基礎的“單項指標”開始,向上進行各組、各類指標的一層層依次組合,最後擰成了三股合力;每座城市的這三個板塊的“驅動力”聚合在一起,就是這座城市的“休閒和旅遊綜合競爭力”。從該研究的程序和結果來考察,可以發現,“名列前茅30城”中的任何一座城市的穎脫而出,大都顯示出了其三大驅動的綜合實力,不同之處只不過其中某一驅動力顯得更強一些罷了。

在城市休閒和旅遊綜合競爭力的“基本要素驅動板塊”下,共有城市生態環境要素、城市生活環境要素、城市景觀資源要素、城市文化資源要素、城市休閒和旅遊空間基礎、城市休閒和旅遊安全保障等6個維度的類項指標。

在“效率增強驅動板塊”下,共有城市已有基礎、休閒和旅遊服務空間、休閒和旅遊接待執行、交通、餐飲、住宿、購物和文化消費、旅行社、休閒和旅遊服務滿意度等9個維度的類項指標。

在“創新與成熟度驅動板塊”下,共有地方經濟持續發展、地方政府對休閒和旅遊發展的重視、環境與資源的保護利用、對弱勢群體的關愛、休閒和旅遊服務業的拓展、休閒和旅遊公共服務的拓展、休閒和旅遊的輔導與公共教育、推動休閒和旅遊政策的落實、城市休閒和旅遊服務質量與人員保障等9個維度的類項指標。

下面概述的,就是這些城市的“三大驅動力”在聚合時的表現。

一、基本要素驅動板塊

“基本要素驅動”是從城市的生態與人居生活環境的構成、當代人文生活環境及其相應空間的構成這兩個方面的6個維度來評估考量的。它具體包括了城市生態環境、生活環境、景觀資源,文化資源、休閒和旅遊空間基礎、休閒和旅遊安全保障等6個維度。這6個維度分別形成了6個類項指標(一級指標),在6個類項指標下設立了17個分組指標(二級指標)和32個單項指標(三級指標),其總分為300分。

經過對50個樣本城市“基本要素驅動”的32項“單項指標”→17組“分組指標”→6類“類項指標”→本板塊“基本要素驅動”的層層測算與彙總,本課題組最終得出了全國城市休閒和旅遊競爭力“基本要素驅動力指數”最強的前30名城市的綜合排名。

在“基本要素驅動力”“30強城市”與50個樣本城市的比較中,可以歸納出如下四方面的全國性特徵;

其一,從基本要素驅動競爭力前10的“10強城市”來看,北京、杭州、蘇州、重慶、上海、廈門、廣州、南京、黃山和西安這10強,幾乎都已得到了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等的稱號,它們大多生態環境良好,歷史悠久,自然資源、文化資源都十分豐富,社會與經濟發展也大多走在了全國前列,而且大都比較適宜居住。在基本要素驅動競爭力指數總分300分的高指標下,基本要素驅動的“10強城市”,其城市指數的均值也達到了206。32分,比50個樣本城市的該指數均值的172。34分高出了33。98分。這不僅可以看出全國50個樣本城市間的差距,也顯示出10強城市競爭力的強勁。

其二,城市間差距的表現,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僅如上所說,基本要素驅動力的“10強城市”,其驅動力的均值比50個樣本城市的均值高出了33。98分,而且排名前30名的城市均值的185。88分,也比50個樣本城市的均值的172。34分高出了13。54分。從單個城市來看,排名第1的城市的得分,也比排名第10名城市的得分高出56。41分;比排名第21名的城市得分高出74。01分,比排名第30名的城市得分高出81。62分。由此可見,每個城市之間的發展的確是很不平衡的。

其三,雖然在基本要素驅動競爭力方面50座樣本城市之間的差距較大,但是基本要素驅動力的“30強城市”,其總體情況仍然是相當可觀的。資料顯示,這“30強城市”中,100%的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93。33%的是國家園林城市,70%的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這也正好說明,這“30強城市”也的確有著它強勁的基礎實力。

其四,從區域分佈上看,基本要素驅動競爭力優勢突出的城市,多集中在華東、華南、華北和西南地區。在基本要素驅動城市休閒和旅遊競爭力指數綜合排名前30名的城市中,華東地區佔36。67%,華南地區佔16。67%,華北地區佔13。33%,西南地區佔13。33%,華中地區佔10%,東北地區佔6。67%,西北地區佔3。33%。

如果再進一步去分析北京、杭州、蘇州、重慶、上海、廈門、廣州、南京、黃山、西安它們之所以能夠高居本板塊“基本要素驅動競爭力”的“10強城市”的原因,則可以發現,這些城市都在本板塊的下屬6個類項中取得了領先或極為靠前的可喜成績。

全國樣本城市共有30餘座城市進入了“基本要素驅動”板塊不同維度類項指標的“10佳城市”名單。在其中各個類項競爭力的“前四名”名單中,北京出現了5次;蘇州出現了4次;杭州出現了3次;重慶出現了兩次;上海出現了兩次;黃山出現了兩次;廈門、麗江、東莞、珠海、西安、昆明、南京各出現了一次。正是因為如此,這才推動了“基本要素驅動”板塊北京、杭州、蘇州、重慶、上海等“10強城市”的誕生。

“基本要素驅動”板塊“十強”第一名的北京,獲得了3個類項的第一,獲得了兩個類項的第二。“十強”第二名的杭州,獲得了1個類項的第一,獲得了兩個類項的第二。“十強”第三名的蘇州,獲得了1個類項的第三,還獲得了兩個類項的第四。“十強”第四名的重慶,獲得了1個類項的第一,還獲得了1個類項的第四。“十強”第五名的上海,也在類項競爭力中獲得了1個類項的第二,還獲得了1個類項的第三。本板塊“十強”的第六名至第十名,也大都取得了6個類項中某一類項的前三甲地位。遺憾的是黃山市,它本已在本板塊競爭力裡獲得了兩個類項的第一,按理本應該高居本版塊競爭力的前三甲的,只因有一個類項滯後較多,便只好屈居在了本板塊“十強”的第九名(其實,黃山市在本板塊“基本要素驅動競爭力”的優秀表現,實在是可圈可點的)。

二、效率增強驅動板塊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關鍵期,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效能,對我國休閒和旅遊的發展也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城市休閒和旅遊作為民生改善的重要指標,當前也在不同城市演繹著不同的最佳化的程序,因此,在城市休閒和旅遊競爭力中設立“效率增強驅動板塊”,對推動我國休閒和旅遊高效率高效能的發展,為各城市提升其休閒和旅遊城市競爭力提供一個重要參考,也是十分必需的。

“效率增強驅動”作為“休閒和旅遊競爭力”的板塊之一,共為它設立了城市已有基礎、休閒和旅遊服務空間、休閒和旅遊接待執行、交通、餐飲、住宿、購物和文化消費、旅行社、休閒和旅遊服務滿意度等9個評估維度。9個維度分別形成為9個類項指標(一級指標),在9個類項指標下共設立了20個分組指標(二級指標)和48個單項指標(三級指標),總分為300分。

經過對50個樣本城市“效率增強驅動”的48項“單項指標”→25組“分組指標”→9類“類項指標”→本板塊“效率增強驅動”的層層測算與彙總,本課題組最終得出了全國城市休閒和旅遊競爭力“效率增強驅動力指數”的“30強城市”的綜合排名。

“效率驅動驅動力”“30強城市”與50個樣本城市的比較中,可以歸納出全國的如下特徵;

其一,作為樣本的50個樣本城市在本版塊的得分均值為202。66,中位數城市得分為205。35,標準差為16。34。其中有半數的城市休閒和旅遊“效率增強驅動”競爭力水平高於平均值,50個城市整體的“效率增強驅動”競爭力水平都較高。資料顯示,休閒和旅遊“效率增強驅動”競爭力得分最高或者居於甚高位置的城市數量仍然不很多,230分以上的城市僅有3個,並且排名第一的北京的得分遠遠超過排在第二名的上海。此外,50個樣本城市的休閒和旅遊“效率驅動”競爭力得分的標準差為16。34,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分化的特點。由此看來,中國休閒和旅遊城市的建設還需要更下工夫。

其二,在50個樣本城市的休閒與旅遊“效率增強驅動”競爭力排名中,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無錫、蘇州、杭州、廣州、大連、瀋陽位居前十。從具體的“效率增強”競爭力得分來看,前三名得分均超過了230分,顯示出其“效率驅動”競爭力較強。同時,雖然前十名均不失為佼佼者,但是其“效率驅動”力水平仍然存在著不均衡的現象,其中,得分245。62的北京尤為突出,比排在第十名的瀋陽竟高出29。1分。

第三,從區域分佈來看,城市休閒和旅遊“效率增強驅動”競爭力呈現東強西弱的分佈格局。華東、東北、華北、華南、華中、西南、西北七大地區城市休閒和旅遊“效率增強驅動”競爭力得分均值分別為211。50、210。60、209。88、199。39、198。59、192。52、183。42,空間上大致呈現從東向西遞減的趨勢。從標準差反映的區域內部各城市“效率增強驅動”競爭力差異程度來看,東北地區和華中地區相對比較均衡,華南和華北地區區域內部城市間差異較大,尤其是華南地區城市間差別更較突出,標準差達到了18。95。

如果再進一步去分析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無錫、蘇州、杭州、廣州、大連、瀋陽之所以能夠高居本板塊“30強”中的“十強”的原因,則可以發現,這些城市都在本板塊下屬9個維度類項中取得了領先或極為靠前的可喜成績。

分析結果發現,全國共有30餘座城市進入了“效率增強驅動”板塊不同類項競爭力的“10佳城市”名單。其中獲得單類第一名的,有北京(共有三次)、無錫、深圳、上海、瀋陽、南京、重慶。獲得單類第二名的,有大連、深圳、上海、廣州、東莞、呼和浩特、北京、瀋陽、無錫。在各類項競爭力的“前四名”名單中,北京出現了8次;上海、深圳各出現了3次;瀋陽、無錫、廣州、蘇州各出現了兩次;南京、重慶、東莞、呼和浩特、張家界、黃山、寧波、拉薩、杭州、天津,各出現了一次。正是因為如此,這才進而形成了“效率增強驅動”板塊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無錫、蘇州、杭州、大連、瀋陽等“10強城市”的格局。

三、創新與成熟度驅動板塊

任何一座城市,它的休閒競爭力和旅遊競爭力的水平都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這些因素不僅包括了與環境、資源相關的基礎要素,包括了與產業密切相關的效率效益要素,還涉及到了能夠體現城市在產品與服務供給方面的創新與成熟度水平。創新步伐大、產業成熟度高的城市,往往會吸引更多可移動的資源和人才,從而打造出更多適合市場需求的休閒和旅遊的產品,創造更多社會財富,更好地服務於當地居民和外來的旅遊者。當前,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渡期,在此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創新與成熟度水平的高低,對於提升我國城市休閒和旅遊競爭力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我國城市“創新與成熟度驅動”競爭力的水平被分為9個評價維度,包括地方經濟持續發展、地方政府對休閒和旅遊發展的重視、環境與資源的保護利用、對弱勢群體的關愛、休閒和旅遊服務業的拓展、休閒和旅遊公共服務的拓展、休閒和旅遊的輔導與公共教育、推動休閒和旅遊的落實,以及城市休閒和旅遊服務質量與人員保障。這9個維度就是城市“創新與成熟度驅動”競爭力的9個“類項指標”(一級指標),其下一共又設立了24個“分組指標”(二級指標)和83個單項指標(三級指標),總分為300分。

經過對50個樣本城市“創新與成熟度驅動”的83項單項指標(三級指標)→24個“分組指標”(二級指標)→9類“類項指標”(一級指標)→本板塊“創新與成熟度驅動”的層層測算與彙總,最終得出了全國城市休閒和旅遊競爭力“創新與成熟度驅動力指數”的“30強城市”的綜合排名。可以歸納出如下的3個明顯特徵:

其一,創新與成熟度競爭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杭州、深圳、成都、青島、武漢與重慶。從得分情況看,前7名城市總體業績都較突出,其均值皆超過0。8(注,由於“創新與成熟度驅動力研究分組”後期在研究方法上有意做了一些對比試探,將各級指數得分進行了Normalization Method處理,故而得到的指數值為0到1之間的小數);同時,除北京外,其餘6個城市分值相差不大,但位居第一的北京與第十名重慶之間存在較大落差,反映出在整體排名居於前列的城市之間,其休閒和旅遊發展的創新與成熟度水平,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二,創新與成熟度競爭力排名前十的城市,除了北京外,位於我國華東地區的較多;在華南和西南地區,各有兩市;在華中地區也有一市。很顯然,此結果是與這些城市的行政等級以及其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的。

其三,從各維度比較看,9個維度分值代表的發展水平同樣也存在一定差距。就總體情況看來,其“環境與資源的保護利用”與“休閒和旅遊的輔導與公共教育”兩個維度分值的均值較高,分別為0。73和0。77; “休閒和旅遊公共服務的拓展”與“休閒和旅遊服務業的拓展”的分值均值處於中等偏上水平,分別為0。61 和0。69;而“地方經濟持續發展”“地方政府對休閒和旅遊發展的重視”“對弱勢群體的關愛”“推動休閒和旅遊政策的落實”以及“城市休閒和旅遊服務質量與人員保障”的分值均值則在0。5與0。6之間,較上面的兩組維度均略顯差一些。以上結果表明,50個樣本城市對休閒和旅遊產業發展環境以及服務的投入多有一定成效,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對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還有待繼續加強。

如果再進一步去分析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杭州、深圳、成都、青島、武漢與重慶為什麼能夠高居本板塊“10強城市”的原因,則可以發現,這些城市都在本板塊的下屬9個類項中取得了領先或極為靠前的可喜成績。

研究結果顯示,全國共有30餘座城市進入了“創新與成熟度驅動”板塊不同類項競爭力的“10佳城市”名單。其中獲得單個類項第一名的,有北京(竟佔有了6個類項)、廣州、上海、西安。獲得單個類項類第二名的,有上海、北京、廣州、南京,它們都各佔有了兩個類項的第二。在各類項競爭力的“前四名”名單中,北京、上海,都出現了8次;廣州、南京、杭州,都出現了4次;成都出現了兩次;西安、大連、青島,各出現了一次。正是這樣的趨於集中的表現,故而形成了“創新與成熟度驅動”板塊的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杭州、深圳、成都、青島、武漢、重慶等“10強城市”格局。

創新與成熟度驅動的競爭力,與前面的基本要素驅動競爭力、效率增強驅動競爭力,作為休閒和旅遊競爭力的三大驅動力,各自從不同的領域和層面反映著城市發展所需要的動力;雖然這三股動力的合力主要體現在對休閒發展和旅遊發展的推動,但是它的各個基礎層面的指標要素,或者中間分組層的指標組合等等,常常也會是城市其他型別競爭力的重要組成。

如果從勞動力人口和人才延攬,從他們的勞動與創造對城市未來發展的核心推動來考察,那麼“居者愛,遠者來”就是創造力積蓄和增強的關鍵,而培育“城市休閒和旅遊競爭力”正是在這一重要關鍵領域上的努力。其實1935年胡煥庸提出我國人口分佈的“胡煥庸線”的實質,也就是說,越是適合於人類生存的環境,就越能夠讓人們在那裡愉快地勞動與創造。現在我國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城市,不僅可以利用“胡煥庸線”的優勢,甚至也可以超越“胡煥庸線”,只要你充分發揮自己城市的區位和環境優勢,不斷地提高效率,積累經驗,積極創新,努力用科學的發展去增強自己城市休閒和旅遊的競爭力,就會讓本地居民和外來人才越來越感覺到這個城市正在為他們的生活和發展創造著更好的條件,那麼這座城市無論是在“胡煥庸線”的東南還是西北,都可以開創出“居者愛,遠者來”的條件。或者在“馬太效應”下越來越好;或者見賢思齊,奮力開闢,進而讓本地居民和外來人才共同一起去創造自己城市的未來。

城市的休閒和旅遊競爭力的提升,就是在創造“居者愛,遠者來”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