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大河南北皆特色農業?農業發展不能拍腦袋

三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全國上下關注的重點。近幾年來,各地在三農發展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在農村發展欣欣向榮的大局之下,也隱藏著不足與問題。部分地區致力於打造特色農業,希望藉此快速實現農民的增收致富。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在具體操作上,卻還需謹慎為之。

特色農業在部分地區發展不利,既有人為原因所致,也有客觀困難所限。出現的問題,集中表現在實地調研不夠、稽核監督不準、經營管理不善等幾個方面。

實地調研不夠,造成水土不服。

古語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在特色農業的選擇上,部分地區在缺乏科學完整的實地調研過程,盲目崇拜成功案例,忽略自身情況,對典型經驗原封不動地照搬照抄。發展特色農業尤其需要加強調研,綜合考慮地理、人文、市場等多方面因素。當下,大部分村莊青壯勞力逐年減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造成農村人力成本大幅度上升、熟悉農業技術的農戶越來越少、土地政策進一步收緊。這些變化,是當代特色農業發展所特有的問題,沒有經驗可循。這就要求,在新問題要有新思路、新方法來將調研工作做紮實。

稽核監督不準,專案收益困難。

特色農業專案的審批監督上,在縣鄉一級缺乏專業的稽核監管專業人員。例如,自從食用菌專案獲得成功後,部分地區紛紛上馬食用菌專案,完全不顧“前車之鑑”。忽視本地,香菇需求不旺、香菇外運困難、附近已形成菌類種植基地的事實;最重要的,多年前當地曾有種植食用菌失敗的案例在前。調研只是初步形成一種指導意見,稽核監督才是決定專案是否上馬的關鍵。在這個環節,還是多些“嚴謹”,少些“情懷”為上。

經營管理不善,外行管理內行。

特色農業在部分地區,往往選用公司聯營的模式,這本無可厚非。問題往往出在經營權上。投資方時刻關心收益、市場環境瞬息萬變、農業生產存在週期性,造成股權方、經營方、管理方矛盾重重,互相掣肘,外行管理內行的情況,造成專案推進問題不斷。經營管理上的“九龍治水”,誘發權責分工不明,造成特色農業敗於市場競爭。

特色農業的成功,的確能給地區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具體操作中,不能拍腦袋決定,更不能一條道走到黑。,地方政府、市場主體、參與農戶三方,充分發揚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鬥老黃牛的“三牛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發展特色農業的成效。

歸根結底,特色農業還是農業,而農業所能滿足的就業需求和收入需求十分有限,並不是放之四海皆可的真理。鄉村振興的出路,還是在城鄉協調發展、農民技術化職業化、產業規模化鏈條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