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擊敗項羽奪取天下?其實道理很簡單,戰略正確,即使戰術失敗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勝利的,而戰略錯誤,即使戰術勝利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失敗的。

簡單地說,劉邦能夠戰勝項羽的根本原因就是戰略正確,劉邦的戰略正確,彌補了戰術上的諸多弱點,而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戰略錯誤,項羽的戰略錯誤,導致了大方向的錯誤,即使戰術上打得再好,也不過是南轅北轍,越錯越失敗,最終身死國滅。

劉邦身邊有兩個著名的戰略家:張良和韓信,他們為劉邦確立了正確的戰略,劉邦自聽從了楚懷王的命令西進攻打咸陽遇到了張良後,劉邦團隊就實現了質的飛躍,張良一路協助劉邦從武關攻進咸陽,從劉邦進入咸陽城的那一刻開始,張良又不斷地勸諫劉邦應該放棄享樂,轉而封存寶物、安撫民心,劉邦聽從了。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一個好酒好色的劉邦,能夠面對如山的寶物美女毫不動搖,除非有更大的野心,就是奪取天下,這個時候的張良已經為劉邦制定了奪取天下的戰略,從劉邦一生的經歷來看,張良的戰略包括五個步驟:

一、約法三章,安撫關中百姓,爭取民心;

劉邦作為第一個進入關中的諸侯,張良為劉邦制定了安撫民心的手段,不僅維護了關中的秩序,而且為劉邦贏得了好名聲,這為日後劉邦定三秦提供了堅實的民心基礎,反觀項羽所分封的三秦王,既無民心,又被秦地百姓所仇恨,劉邦拿下關中自然順理成章。

二、鴻門示弱,忽悠霸王項羽,爭取時間;

當張良得知項羽因為曹無傷的告密和劉邦派人封堵函谷關的行為激怒了,準備發兵攻打劉邦時,為劉邦建議了自動向項羽示弱的策略,並在鴻門宴因為出色的表現,挽救了劉邦幾乎要被滅掉的命運,逃過了一劫,為劉邦曲線統一天下贏得了時間。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三、回到封地,燒燬往返棧道,欺騙項羽;

劉邦被項羽分封為漢中王,在回到漢中封地時,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燒燬了進出漢中的棧道,此舉意在向項羽表示:劉邦今後沒有再進入關中的打算,正是張良的這一建議,讓項羽放鬆了警惕,撤掉了派出監視劉邦的軍隊,讓劉邦獲得關鍵的喘息之機。

四、下邑之謀,重用韓信彭越,策反英布,建立同盟;

彭城之戰時,韓信和張良都是在彭城的,但不知是張良沒有預測到項羽的進攻,還是劉邦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沒有預測到項羽敢帶著三萬鐵騎攻打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最終三萬楚國屠殺了56萬諸侯聯軍,劉邦狼狽逃竄上千公里才一直逃到滎陽才站穩腳跟。

正是在劉邦失敗之際,張良提出了著名的下邑之謀,內容就是:劉邦應該重用韓信和彭越,讓他獨自帶領軍隊抵抗楚軍,同時派出說客策反英布,廣泛聯合反對項羽的力量,共同打擊項羽,正是張良這一正確的戰略,讓彭城之戰失敗後像無頭蒼蠅一樣的劉邦瞬間明白了下一步的戰略。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下邑之謀準確地說是一個政治戰略,聯合一切力量反對項羽,把自己的盟友搞得多多的,把項羽的同盟搞得少少的,這就能保證在政治上的絕對正確,張良這個戰略確定非常有效果,沒多久,英布就被策反,韓信被重用,彭越被拉攏,這幾大力量也成為日後垓下之戰擊敗項羽的主力。

五、撕毀鴻溝協議,封王韓信彭越,拉攏天下反楚力量,形成垓下之圍。

當劉邦與項羽因為打得精疲力盡雙方無力再戰並簽署合同協議時,張良當機立斷勸劉邦立即撕毀協議,馬上發兵攻打項羽,同時聯絡韓信、彭越、英布等人一起圍攻項羽,劉邦聽從了,並且強壓怒火非常大方地封韓信和彭越為王,讓他們發兵圍攻項羽,併成功地完成了合圍項羽的戰略,這不僅是軍事上的,同時也是政治上的。

最終項羽被以劉邦為首的天下反楚聯盟圍在了垓下,垓下一戰,項羽縱有通天之能,也無法改變被圍殲的命運,不僅在軍事上遭遇了徹底的失敗,而且在政治上,所有的地盤也被劉邦的同盟圍得死死的,失敗在所難免,而正是項羽這一次的失敗,就再也無法翻身了,即使項羽跨過烏江,也無法東山再起,這是張良為劉邦早就計劃好的戰略,絕對不可能再給項羽有翻身的機會。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另一個給劉邦提供戰略的人是韓信,韓信給劉邦奪取天下的戰略是:北攻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簡單地說就是韓信就獨自率軍開闢第二戰績,向北攻打燕國和趙國,向東攻打齊國,向南斷絕楚國的糧道,向西與劉邦會合在滎陽,這樣就能對項羽形成戰略包圍之態。

劉邦聽取了韓信的戰略,這是一種軍事戰略,在軍事上攻取所有潛在敵人,變成自己的同盟,然後在全域性上戰略包圍項羽,韓信的戰略與張良的戰略形成互補,互相配合,當劉邦在滎陽前線頂住項羽正面進攻時,韓信就在北方開闢第二戰績,依次消滅了牆頭草一般的諸侯國和敵對諸侯國,從而為劉邦劃定了勢力範圍,最終為垓下合圍項羽提供了輔助。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劉邦就是靠張良與韓信的正確戰略,默默地、低調地,讓項羽完全沒有感受到戰略包圍的情況下,逐漸完成了戰略包圍,到最後,項羽發現,自己一個人要對抗整個天下,除了江東和魯地一小塊地方,整個天下已經沒有楚國的容身之處了,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不知道使用,最後還中了陳平的反間計,逼走了范增,更說用人和利用戰略了,項羽根本不知戰略為何物,雖然項羽的軍事能力在同時代是無人可比、無人能敵的,但是再厲害的人,也不可能憑一已之力對抗整個天下吧。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最終,你會發現,項羽雖然每次戰役都打贏了,但敵人越打越多,劉邦雖然每次戰役都打輸了,但盟友越打越多,到了最後,勝負自然就見分曉了,這就是劉邦戰勝項羽的最終原因,也就是戰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