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最美公租房|居者不僅有其屋

最美公租房|居者不僅有其屋

最美公租房|居者不僅有其屋

最美公租房|居者不僅有其屋

最美公租房|居者不僅有其屋

執手相望

從建築形態到社群精神

之所以被稱為“最美”,是因為燕保·百灣家園從設計理念到建造手段的多層次挑戰,建築師帶著對新住宅理念的憧憬,專案方懷揣改善大眾居住現狀的熱忱。

在接受媒體觀摩10月22日,我們瞭解到,目前該專案入住總戶數超過2873戶,入住率已超七成。專案由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中心(簡稱北京保障房中心)開發建設,規劃總用地面積9。39萬平米,總建築面積達47。33萬平方米。

最美公租房|居者不僅有其屋

二層花園步道是安穩又宜人的休閒場所

攝影/CreatAR Images

從北京保障房中心燕楓工程公司總經理賈鵬的介紹中,聽得出燕保·百灣家園從概念到落地,都有著比以往公租房專案更超前、更周全的嶄新探索。

專案包含住宅建築共計12幢,房源總數為4000套,具體分為大、中、小共10種戶型,面積涵蓋40、50、60平方米等。

最美公租房|居者不僅有其屋

最美公租房|居者不僅有其屋

其中兩款開放式年輕態戶型

供圖/MAD

專案採用開放式街區設計理念,將12棟樓圍合成6大組團,每個組團之間都有內部道路,且均可通往市政道路。從高處看,專案每棟樓均呈“Y形”,從側面看,視窗呈現出來的斜格子組合成漂亮的幾何圖案。

漂浮花園、空中步道和廊橋是社群景觀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以二層空中休閒綠化為分界,其上為私密住宅區,社群首層是開放型商業街區。燕保·百灣家園公租房專案負責人江勝利介紹,隨著居民的陸續入住,專案底商也陸續啟動配租和經營。

最美公租房|居者不僅有其屋

步道串聯六個居住組團,廊橋是跨越界限的有趣存在

攝影/存在建築

除此以外,燕保·百灣家園為北京市首次採用結構和精裝全裝配施工的公租房專案專案,住宅樓實施結構和精裝全裝配施工,其中5#、7#樓為示範性超低能耗建築。

可以想象,假如商業街達到理想中的繁華熱鬧,整個社群的幸福指數還會攀升。那時我們可以再來,感受這裡的三餐四季和濃濃煙火氣。

居住幸福感

新住宅設計觀念升級

社群向媒體開放這天,一場名為“百子灣的日與夜”小型攝影展正在舉行,那裡的每張照片記錄著百灣家園的人與事。

攝影師叫朱雨蒙,聚焦的物件是獨立音樂人,被兒女接來北京的四川老夫婦,喜歡畫畫的抗戰老兵,經營網店的年輕女孩,身體有缺陷的特殊人群等,如攝影師所言,這些人們因居住的需求而來,形成了新的複雜的聚居群體,鏡頭所反映的是他們真實的日常,而攝影師所從中體會到的是,居住的幸福感不完全以建築質量、綠化率、配套設施等來衡量,更取決於人與人之間如何交流(節選自MAD新住宅》)。

最美公租房|居者不僅有其屋

夜幕下街角的小商店

攝影/朱雨蒙

而居住社群具備更多產生交流的可能,正是作為設計者的MAD以及馬巖松所看重的。建築所呈現的錯落、漂浮花園的存在以及暢想中未來的圍牆向城市開啟,如上我們所看到的“設計”,除了滿足專案高密度、小戶型等要求以及戶戶均好的陽光權之外,其實是被建築師賦予了更深遠的期待——

推倒心中的牆

在保證公共空間與居住空間各自美好的同時,在後期維護中,嘗試推倒住宅社群慣有的封閉圍牆,讓商業向周邊開放,給社群注入更多活力。以此,探索一種居住與城市共融、不同階層人群共享的可能性。

“理想美好,但現實就是來阻擋你的。”馬巖松說,儘管開放社群的想法有一些烏托邦的味道,但他相信,“牆”存在於人們心裡,而物理空間的開放和內心的平等相待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關係。

“各個小區圍牆一圍,城市少了一大半。在我們的調研中發現,很多保障性住房選址偏遠,相對封閉,那種感覺就像被困住。人們喜歡獨處,但也需要交流,封閉的設計加深了社會不同人群之間的撕裂感。“

最美公租房|居者不僅有其屋

圓形劇場對激發社群活力留下可能

攝影/朱雨蒙

當然建築師不可能靠設計的力量改變所有,但馬巖松和MAD每一次嶄新的探索,都是積極的,“至少可以為未來居住多做一些研究探索。中國的住宅目前缺少體現人文關懷的創新設計,高密度城市中,理想居住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應該深入思考。”

事實上,城市公共空間、社群公共空間與鄰里交往空間,其中存在漫長而微妙的關係,也影響著每個居住者日常的感受。在百灣社群參觀討論過程中,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趙滿兒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下節選自MAD《新住宅》)。

公共空間與鄰里關係

在住宅社群的建設中,不僅有屬於各個住戶的私密空間,更有大量交叉的公共生活。住宅設計本身的功能性之外,公共空間的環境構成和文化表達,也應該是建築承載的核心體驗之一。

在現有環境下,我們的居住空間應該以什麼方式開發和構成?傳統關係的質地難以復現,但是根據既有的公共交流方式,尋找對現代生活的啟發性,仍然是可以嘗試實踐的路徑。

最美公租房|居者不僅有其屋

社群主幹路通往外部城市街區

攝影/田方方

曾經,在MAD巴黎UNIC住宅設計中,當地政府將高階公寓與低收入住宅交融並置,在各自空間獨立的基礎上,居民共同享用街區商業。這方面的設計實踐,給了MAD探索中國住宅與居住生活方式的更多想象。

對於社群的開放與共享,百灣家園的設計做出了積極的嘗試,也為未來的社群運營管理留下了更多可能性。

新住宅運動

讓居住理想照進現實

MAD注入保障房設計中的想法,儘管有不少是打破常規帶來新的挑戰,但卻得到了北京保障房中心的大力度支援。當初選定他們心中的“國際著名建築大師”參與進來,已經表明作為開發者想要突破常規的決心。

馬巖松在清華大學“開放式專題設計”的教學中,巧遇北京市邀請建築師探索保障房設計的計劃,以改變過去保障性住房缺少設計感的狀況,雙方當時一拍即合。

最美公租房|居者不僅有其屋

社群商業集中在地面層,構成連通城市的開放街區

攝影/田方方

公租房的首要目標是解決社會的問題,提供足夠多的住房,小戶型、高密度是前提。同時,公租房還在住宅產業化、設計標準化、建築形態等方面有諸多要求,這本身對建築師的綜合解決問題能力就是挑戰。

然而馬巖松的想法,只多不少,為達到最大化的社群開放、融入城市的目標,將商業貫通在首層;連通12棟Y字型建築的空中花園及步道,豐富了社群表情,更保證居民居住私密、陽光均好;更有趣的是自然形成的,每個樓座下面的專屬灰空間,是鄰居們聚集、嗨聊的地盤,而回家的感受,也擁有了多層次的儀式感。

最美公租房|居者不僅有其屋

Y字形態成就戶戶陽光權,架空連線讓建築表情豐富

攝影/夏至

如馬巖松所說,在這個專案裡,居民和他們的生活成為一個考量核心。“無論是一個這樣的住宅社群,還是城市中的大劇院、美術館,專案的成功最後還是要落到對人的關懷。”

這種關懷不僅提供一種功能性和必要性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讓人們認為自己是空間和城市的主人,“這是我們參與燕保·百灣家園專案最深的感觸,也為我們後續其他建築設計專案提供了借鑑。”馬巖松說。

最美公租房|居者不僅有其屋

首層灰空間及立體綠化讓歸家儀式感滿滿

攝影/田方方

作為使用住宅的普通人,大概不能充分理解作為建築師的理想,但從他們在這裡與社群、與自己的相處方式上,能夠看的到“被設計關懷”時所流露的滿足感。

“從房屋質量,到社群環境,到家門口的地鐵站,住在這裡的生活幸福指數很高。”正在飄層跑步道散步的居民楊秀華說,新家乾乾淨淨,社群漂漂亮亮,綠樹成蔭的環境讓他心曠神怡,散步時用手機拍攝花草已經成為他每天記錄生活的樂事。

最美公租房|居者不僅有其屋

建築空間影響人的行為,連廊讓人們感覺連線彼此

攝影/存在建築

據瞭解,燕保·百灣家園是北京保障房中心所持有的百餘個公租房專案之一。有一組資料很值得關注:

居住有保障

自2011年北京市政府注資成立之後,經過10年發展,目前,北京市保障房中心累計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房約14.72萬套,其中,公租房13.51萬套,安置房1.21萬套。已經投入運營的公租房專案107個,已入住家庭總數8萬餘戶,幫助近20萬居民改善了居住生活條件。

最美公租房|居者不僅有其屋

《百灣百態》 插畫藝術家/RUIS銳兮

最美公租房|居者不僅有其屋

2014年設計,2019年落成,MAD與馬巖松與燕保·百灣家園公租房專案結緣,已有7年之久。如今,他們依舊對那裡十分關心。在居民入住的兩年時間內,他們多次造訪、觀察、陪伴,時時記錄生活,也協助專案方解決一些後期運維中的問題。

最美公租房|居者不僅有其屋

結構和精裝全裝配施工

攝影/MAD

如何在未來激發社群活力?如何讓這片住宅發生一些與當代藝術和文化互動的可能?他們的注意力早已超過建築師的基本責任和義務。馬巖松說,因為他從小生活在北京的四合院裡,對這座城市和居民發自心底的在乎,所以他在談論這裡未來的生活時,總是異常興奮並滿懷憧憬。

最美公租房|居者不僅有其屋

社群導視系統提取自建築形態,大寫的Y,相連的人

供圖/MAD

設計為人——這一次,MAD和馬巖松一定是收穫了作為人民建築師那種最鮮活的存在感和使命感。他們更深沉的期待是什麼呢?有興趣可以閱讀以下文字:

以下內容請向上滑動閱讀

《新住宅宣言》

文/馬巖松

我是在北京的衚衕里長大的。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格局今天還儲存了一些,房子看上去依舊算不上整潔規整,但它們的價格早已不是原來的居民可以承擔的了。

隨著新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大部分人們搬到了高層住宅小區,近年也開始有了一些社會保障住房和公租房。這兩種住房,從規劃到房型,在全中國基本都是一個樣子,千城一面,萬戶劃一。商品住房中,有一些因價格而顯得特殊,但除了地段更優、戶型更大、材料更高階外,本質上都屬於同一個模式——大批次標準化複製的工業產品。

和衚衕四合院的豐富社群生活不同的是,中國城市住宅大多簡單同質。住宅的發展重點放在了“居者有其屋”的“屋”,而忽略了“居”。並不是有了屋頂、床和沙發就是理想的居住啊!我們必須提出一個問題:高密度城市中,理想的居住是什麼?

針對目前中國住宅的問題,我們列出了一些新目標:

一、與自然相伴。東方人自古把心靈寄託於自然,在天地之間尋求超越物質的、思想和情感的最高境界。城市中固然需要具有生態屬性的自然,但也需要具備精神屬性、社會屬性的自然。

二、開放社群融於城市。社群即城市,社群需引入社群服務、教育、共享、人文、商業等不同業態。各有特色的社群可以讓城市更加豐富。

三、豐富的空間,宜人的尺度。聚落、縫隙、留白是社群裡最迷人的個性。我們應該鼓勵打破住宅千篇一律的兵營式佈局,允許多樣化的尺度和空間融合到社群中。

四、陽光權。陽光面前,人人平等。陽光是人居住的權利。

五、預留彈性發展空間。提倡長遠的可持續發展,需提供足夠空間供社群未來的更新和發展。

六、以個性理解社會性。社會由個人組成,因此社會本身就是多元、豐富、複雜的組成體。讓空間服務於人性就必須意識到個體的豐富。

七、空間綠化率。高密度社群中,空間綠化應被鼓勵、甚至被要求。

八、樸素美學。撕下身份標籤,讓居住迴歸生活。

中國的住宅,特別是社會住宅,不僅應該解決“居者有其屋”,更應該回答“理想的居住是什麼”這個問題。如何讓人們感到家的歸屬感?社群精神是什麼?人們之間如何平等的相處?公共空間的自由和管理?……這都是可以透過設計去回答的問題。

中國的住宅目前缺少創新的設計,而傳統的保障房公租房設計更是不斷加深了社會的撕裂。同時,中國的住宅,以其巨大的數量,塑造了我們的城市,和人們的生活。在歐美和日本的住房設計中,大量優秀的建築師參與其中,很多大師的代表作便是社會住宅。很顯然,我們需要更多的新設計去改變這種現狀。

中國最具有人文精神、最追求設計和個性的建築師們都應該投身於這場新住宅運動,共同彌合社會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挑戰和完善現有的規範和制度,去塑造理想中的居住模式。

最美公租房

讓人們看見了設計的善意

伴隨對居住未來的有益探索

相信生活會發生改變

居者有其屋

人人有尊嚴的理想

不再遙遠

文字/未至

版式/丙丁

資料/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中心

MAD建築事務所

編輯統籌/曉笠

讀取更多故事

請移步北京頭條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