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忽悠不動年輕人後,“鯊魚記賬”們犯了尷尬症

忽悠不動年輕人後,“鯊魚記賬”們犯了尷尬症

記賬類App從未有過風口。

今年是小李在北京工作的第四個年頭了,即使他嚴格控制支出,將每一筆花費都記錄了下來,並且,小李還學會了薅羊毛、攢優惠券、購買臨期食品,力求透過省錢來實現致富的“曲線救國”,到了月底、年底一看,並沒有明顯的“省錢致富”感。

在豆瓣有“摳門男性女性聯合會”就透過計劃記賬,從而剋制自己的支出,用來存錢的方式,引發超50萬人圍觀,他們不僅在自己的生活所用中“摳門”,也在透過逃避、拒絕社交等消費場景用於減少支出,這樣的人群處在摳門與精打細算的邊緣。

忽悠不動年輕人後,“鯊魚記賬”們犯了尷尬症

但據中央人民銀行最新發布的2021年《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分析報告》顯示,在總量超過14萬人的調研物件中,近兩年沒有儲蓄行為的受訪者為56。6%,並且年輕人的比例遠遠高於中年人。

這呈現出一個非常清晰的畫像,即超半數人屬於“月光”,並且年輕人佔據絕大部分,更不用談消費規劃和記賬了。

但記賬類APP卻依舊很多,一方面是打著“勤儉節約”的旗號,另一方面則是較為小眾的使用者群體,即那些擁有龐大消費能力的年輕人群,根本不會成為記賬類App的使用者。

尷尬的是,使用記賬類App的使用者,更難為記賬類App的“付費業務”買單。

聚焦小而美的記賬類App從一出生就在這種尷尬氣氛中艱難求生,解決了一定的痛點,但無法給自己帶來可觀的營收,支付寶、微信等平臺相繼推出記賬功能,記賬類App窘境將會進一步加大。

那麼,作為工具類的記賬類App既不可或缺又岌岌可危,還能有何出路?其未來突破將會在哪裡?

忽悠不動年輕人後,“鯊魚記賬”們犯了尷尬症

一、五花八門的記賬工具

記賬的需求來源於管理收支預算。

對大多數人來說,達到省錢的目的第一步,是透過記賬APP的記錄與分析來了解收支佔比,從而透過管控不必要的開支實現“節流”。

在微信、支付寶、美團等各平臺紛紛推出自己的支付之後,能夠將所有支出進行聚合,成了使用者的一大痛點,許多省錢App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在許多人的手機裡佔據了一席之地。

現在進行檢索,記賬類App數目眾多,五花八門。

最基礎的一類則是僅保留基礎記賬功能,介面相對清爽,使用簡單,類目完整,其中以鯊魚記賬為代表,軟體還設定圖表檢視等功能。

忽悠不動年輕人後,“鯊魚記賬”們犯了尷尬症

第二類則有偶像或者基本人設背景,玩家可以透過設定偶像名或者頭像,透過聊天的方式記錄收支,以叨叨為主要代表。其亮點則是以偶像形象為賣點,以聊天的方式進行記錄,用以記錄使用者持續使用或分享,使用者多為女性。

以Appstore下載資料來看,鯊魚記賬、叨叨、以及隨手記均有超百萬的評分,可見其使用者群體小有規模。

忽悠不動年輕人後,“鯊魚記賬”們犯了尷尬症

據易觀資料顯示,2020年一季度鯊魚記賬在行業內的活躍使用者規模約為109萬人,環比大幅下降20。1%,排在隨手記、卡牛信用管家、51信用卡管家、叨叨記賬、挖財記賬之後,處於行業第二梯隊。

記賬使用者的使用時長為154。7萬小時,排在行業第六位。

排名靠前的隨手記、挖財記賬已經開始獲得資本認可,隨手集團從記賬工具起家,目前旗下擁有隨手記、卡牛信用管家、隨管家等多款產品,先後獲得了來自金蝶集團徐少春、紅杉資本、復星銳正資本、原始碼資本、美國KKR的多輪融資。

但是,工具類APP很容易陷入到同質化的競爭當中。

一部分記賬APP在功能上並沒有本質的不同,甚至在UI設計上都很相似。而根據現實情況來看,使用記賬類APP的人通常為學生、白領、公務員和中小型企業主

所以,記賬APP的盈利模式一直被質疑。

忽悠不動年輕人後,“鯊魚記賬”們犯了尷尬症

二、狹窄的盈利模式難有未來

作為一款擁有基本使用者的軟體,獲得營收是需要持續關注的命題,當下的記賬App主要有以下三種盈利模式。

第一類是開放廣告,即在開屏頁或內建廣告,廣告主多為電商等關聯產品。

例如京東、拼多多就是記賬類App廣告的常客。但一旦廣告變多,使用者體驗就會下降,所以記賬App需要在廣告專案與使用者留存中做平衡

第二類則是服務收費。

大多記賬類APP會將一些服務進行打包收費,例如圖表分析、動態解讀、市場分析等作為會員服務。

但大多數記賬類App使用者往往會帶著“節儉”特徵,一旦某個App開始收費,就會選擇解除安裝,選擇下一個免費且廣告較少的繼續使用。

忽悠不動年輕人後,“鯊魚記賬”們犯了尷尬症

其三則是基於金錢的延伸推出理財課程、金融保險、經濟師等相關職業培訓、相關書籍或者相關專欄,以及第三方貸款服務。

這幾類屬於收益大但風險也高的業務,目前鯊魚記賬等App均有涉及。

從業務本身可以看到,記賬類App均具備看似可行的盈利模式和一定的盈利能力,但實際情況呢?

本質上選擇使用記賬類App的使用者,就帶著“省錢”、“節儉”、“理性”的標籤,而那些大部分強消費慾望以及經濟能力的使用者根本不會選擇在記賬類App花錢。

簡而言之,記賬類App的底層邏輯是輔助使用者省錢,而並不能刺激使用者花錢。

並且,金融輔助業務常依賴平臺背書,記賬類App並不具備令人信賴的資金儲備和資質認證,意向使用者也往往在選擇類似服務是偏向於大平臺。

忽悠不動年輕人後,“鯊魚記賬”們犯了尷尬症

在一則“鯊魚記賬VIP是否有必要”的經驗交流貼中,不少省錢達人表示不會花錢,如果要收費了換一個免費的用就好。

網友“淺嘗輒止”甚至表示,“這種小APP指不定哪天就倒閉了。”

而透過廣告投放來維持平臺開支的想法,是建立在降低使用者使用體驗基礎上的,也不可取。

記賬類App的營收依舊狹窄,例如,曾經風光一時的網易有錢就因難以盈利,最終在2021年4月1日暗淡退場。

忽悠不動年輕人後,“鯊魚記賬”們犯了尷尬症

三、巨頭下場,“小而美”或成偽命題

業務狹窄,體量較小的記賬類App常年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更不必說,支付平臺巨頭也開始開發出類記賬服務。

據《2020年移動支付使用者報告》顯示,日均使用移動支付的使用者佔全體使用者的3/4,使用者單筆支付金額在100元以下比例顯著提升至38。4%,500元以上支付比例較2019年降低20%,移動支付小額高頻特徵逐漸明顯。

忽悠不動年輕人後,“鯊魚記賬”們犯了尷尬症

另一個相關聯的資料則是支付寶、微信支付、銀聯支付已經基本滲透了國內所有移動支付使用者。

微信支付使用比例從2019年的87。3%增至92。7%,支付寶以91%的使用比例緊跟其後,即使是國家隊雲閃付,也有74。9%的使用比例,這意味著微信支付、支付寶、雲閃付基本上可以支撐移動支付使用者的所有收支。

於是,各大支付平臺陸續上線賬單服務,只要是最終使用本平臺支付,可自動分類與生成。

比起記賬類App的全程手動鏈路更短,在使用衍生服務時,可信度更強,並且支付平臺使用者範圍更寬,能夠非常容易的實現向下相容記賬App的使用者和功能。

除此之外,依靠上億級別的使用者池,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可以輕而易舉的引流孵化相關業務,拉新成本較低,轉化率也高於記賬App。

忽悠不動年輕人後,“鯊魚記賬”們犯了尷尬症

這些支付平臺提供支付工具的同時,還省卻繁雜的記錄,直接呈現出各項完整資料,有的甚至能提供識別圖片賬單、支出趨勢統計,賬單全面分析等功能。

勁敵環伺,如果找不到清晰的發展路徑和穩定的發展路徑,記賬App恐怕難有未來。

參考資料:

資料來源:天眼查

圖片來源:網路

參考文章:

一味研究:月光族開始反消費主義:58萬年輕人攢錢攢到“喪心病狂”

鋅刻度:記賬APP快“忽悠”不動年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