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再說說微軟為什麼會轉型成功

(1)軟體時代

軟體時代的微軟真的是大殺四方。

憑藉以下三家馬車組合、大殺四方:

1、客戶端開發語言:VB/PB(Sybase公司出品)/Delphi(Borland公司出品),(必須基於Windows客戶端才能執行)

2、客戶端作業系統:Windows

3、伺服器端資料庫:SQLServer(最初與Sybase合作開發)(必須基於Windows Server才能執行)

4、伺服器端作業系統:Windows Server

VB/SQLServer/Windows Server都是通用系統基礎設施軟體,標品。

我也挺讚歎微軟的產品使用者體驗,不用怎麼實施和培訓,安裝容易、使用操作容易。

(2)網際網路(Web技術)時代

1995年,正是微軟最火的時候,Windows95釋出、最經典的SQLServer6。0釋出、Windows NT成熟可用了,大殺器組合完畢。

但1995年也是微軟噩夢的開始,因為那一年,網際網路時代來了,資訊門戶雅虎成立、電子商務Amazon成立。

它們都有龐大的開發團隊,但是對不起,它們不是做IT賣IT,它們是給自己做IT,它們的商業模式是:羊毛出在狗身上。

不僅商業模式不一樣,而且使用的技術也都不一樣。因為這些網際網路公司面對的不是一個企業的員工使用者和客戶,而是全球的使用者,這連線數是海量的:

1、客戶端開發語言:HTML/CSS/JavaScript/XML,全是國際通用標準,不是類似VB/PB/Delphi這樣專屬公司的開發語言

2、伺服器端開發語言:Java、PHP、Python等,全是跨伺服器作業系統的,不用鎖定Windows Server

3、客戶端作業系統:應用不再基於桌面作業系統,而是基於瀏覽器容器,而瀏覽器可以跨各種作業系統

4、伺服器端中介軟體:跨作業系統的商業中介軟體,後來有了免費開源的跨作業系統的中介軟體

5、伺服器端資料庫:免費開源的跨作業系統的MySQL

6、伺服器端作業系統:免費開源的Linux

所以,蓋茨自任首席架構師,搞:C#開發語言+。NET平臺+什麼中介軟體+SQLServer資料庫+Windows Server,這套組合仍然對抗不了我上述那套免費、開源、跨作業系統的技術。在遭遇了Vista客戶端作業系統釋出失敗之後,2009年,這個移動網際網路爆發的起點之年,蓋茨退位。

(3)移動網際網路(App)時代

2009年,蓋茨的多年好戰友鮑爾默接棒,率領微軟迎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微軟重新研發了適用於智慧手機的作業系統。但商業模式變了。因為其他兩大競爭對手:Google的Android是免費開源的,蘋果的iOS是隨硬體免費釋出免費升級的。都不收錢。

微軟懵了,這怎麼掙錢?而Google和Apple都是再一次羊毛出在狗身上:Google有自己的網際網路廣告業務,Apple有自己的智慧手機硬體業務。

微軟有的是人才和現金流,那就兩條戰線同時出擊。在網際網路廣告方面,微軟在2009年也搞了bing搜尋;在智慧手機硬體方面,鮑爾默在2013年也收購了NOKIA。

有人說,微軟被蓋茨搞。NET戰略和Vista戰略拖時間了,鮑爾默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搞晚了,所以沒機會了。

我倒不這麼看。大家想啊:微信和小米都是2011年才推出的。鮑爾默在2013年收購智慧手機硬體,真的時間晚嗎?

但微軟的董事會認為晚了。好吧,那就算晚了吧。2013年,鮑爾默退位。

我想作為馬後炮再問一下大家:微軟該不該開展智慧硬體業務?微軟該不該在2013年開展智慧硬體業務?微軟該不該收購NOKIA?

針對這三個問題,大家的分別對應的三個答案是什麼?

(4)雲計算時代

2014年2月4日,薩提亞納德拉上臺。既然微軟董事會認為微軟搞移動網際網路搞晚了,或者說微軟就根本不適合搞移動網際網路,那薩提亞就選擇了搞雲計算。

畢竟,從SQLServer+Windows Server組合開始,微軟已經從Windows+Office to C商業模式,開始轉向to B商業模式。

微軟既然在to C的搜尋和to C的智慧手機業務方面不能佔到便宜,那麼在to B的雲計算領域一爭高下。

第一呢,在2014年,全球雲計算已經顯露出崢嶸。AWS雲計算增速飛快、營收起了規模、利潤也非常可觀。這是微軟的市場誘惑。

第二呢,我們也要承認,如果不是鮑爾默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打下基礎,喊出Smart Device First,恐怕微軟也沒有決心殺入雲計算這個市場。

為什麼這麼說呢?

就是因為鮑爾默推行Smart Device First這個戰略,所以微軟從一家純軟體公司,開始擁有一堆硬體業務。如:XBOX、Kinect、HoloLens、Surface、NOKIA。。。。

大家可能不知道這個玄妙。只有做過軟體的人才能體會到我所說的。因為一個軟體公司的:商業模式、財務成本利潤現金流結構、人才素質能力模型、組織結構、研發流程/銷售流程/服務流程、考核、激勵,和一家硬體公司是完全不一樣的。硬體有庫存、軟體沒有庫存。硬體有物理老化,軟體沒有物理老化。。。。對於一家從未有過庫存和庫存成本概念的軟體公司來說,決心搞硬體業務是需要下很大決心的。

但是,鮑爾默搞了,微軟上過這一課了,微軟有這個心理認知了。所以薩提亞搞雲計算,大力搞IDC資產、伺服器硬體資產、儲存硬體資產、CDN硬體資產。。。,微軟董事會才沒有反對。

而且,Azure IaaS這個業務,是微軟過去沒有的,這是微軟新增量出來的一塊新市場。所以薩提亞也不涉及到微軟內部的左右手互搏。你看IBM的硬體裝置業務就和IBM的公有云IaaS業務左右手互搏,所以IBM轉向公有云IaaS服務就緩慢甚至不怎麼成功。要知道,在一家大公司,內鬥內耗、內鬥殺死,是最常見的結果。

我想問一下中國軟體行業,你們對於自己開展硬體業務,做好認知和成本準備了嗎?

(5)再返回頭來說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薩提亞把Azure帶上軌道。咱們還有一塊業務剛才沒有講。那就是Office業務。

Office業務一直是微軟的現金牛業務。不管是鮑爾默喊的Smart Device First,還是薩提亞喊的Mobile First,Office業務一直按照自己的規劃往前走。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Office做了App版本。

其實Office業務要非常感謝Apple從2008年就一直建設的應用商店商業模式,讓廣大非歐美使用者們形成了購買軟體的認知與購買習慣。而且Office業務其實也得非常感謝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對支付寶&微信支付這些移動支付工具的推廣。

因為Office在中國一直是盜版大戶,Office在中國使用量很大,但營收很低。和Office一樣的難兄難弟是Adobe的PS。你看Adobe自從把輸入KEY序列號的軟體模式,改成線上使用者註冊、線上支付的軟體模式之後,Adobe的營收和股價,真是蹭蹭蹭的往上漲啊。

Office亦同。沒有Apple應用商店商業模式打下的消費認知與購買習慣,人們會繼續盜版。沒有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打下的普及,即使中國人想購買,也被支付這個複雜環節給堵住了。

所以,Office不僅改成應用商店裡的App版本,而且也和Adobe一樣,改成線上使用者註冊、線上支付商業模式。

盜版消滅了。Office的營收蹭蹭蹭的往上漲。

如果你的軟體產品也深受盜版收不到錢的痛苦,那趕快改成線上使用者註冊、線上支付的商業模式吧。至於是不是App版本或Web版本,至於是不是多租戶架構,至於是不是公有云安裝部署,還不用太糾結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