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濾鏡景點”的背後到底是誰的錯?

不可否認的是,網際網路時代,KOL、KOC也是品牌帶貨推廣的重要渠道,這導致微博、抖音、小紅書、知乎、B站上,博主們的安利、種草氾濫,甚至在新消費圈裡流傳著一個“公式”,“5000小紅書KOC測評+2000知乎問答+搞定李佳琦薇婭=一個新品牌”,儘管具體可操作性評價不一,但由此可以看出,廣告在人們現有生活的滲透程度。

每逢佳節都要旅行的網友們,今年國慶假期也在哭訴:永遠別相信網紅打卡景點。也有人出遊第一天,就抱怨“再也不信網上的旅遊攻略了,踩了一天雷”。

10月17日,生活方式平臺“小紅書”在其微信公號發文就網友關於“濾鏡景點”的吐槽發表宣告並道歉,承認部分使用者存在過度美化筆記的情況,今後將嘗試推出景區評分榜、踩坑榜等產品,便於使用者獲取更多元的資訊。

“濾鏡景點”的背後到底是誰的錯?

圖片源於網路

如果是普通網友,發出來分享自己的生活,用濾鏡美化一下也無可厚非。但

作為KOL、KOC釋出的圖文更需要為粉絲負責,他們要做到的是客觀地去分享,而不是迷失在流量裡,透過各種濾鏡來過度美化宣傳。

濾鏡下種草造假風波

不同於微博、抖音等KOL(關鍵意見領袖)眾多的平臺,小紅書以素人釋出內容為主,被稱為“真實生活分享社群”,而“素人”釋出的內容也被稱為“素人筆記”。因其擁有大量使用者,早在今年3月,就深陷“種草造假風波”。

據多家媒體報道,小紅書被曝因“種草”衍生出代寫產業鏈後,對平臺內容稽核進行整改,如果觸犯到違禁詞,文章便不被收錄或作違規處理。憑藉在影響使用者決策上的優勢,小紅書選擇深耕以品牌廣告為主的變現路徑,釋出0門檻入駐、百億流量扶持、KOC連線計劃等一系列品牌扶持政策,吸收更大更多的商家品牌進入生態。

新品牌想要成為下一個完美日記越來越難,因為流量紅利正在不可避免地逐漸消退。

而且隨著商業化程序的加速,小紅書對流量定價權的掌控逐步加強,中小品牌在小紅書的營銷面臨更高門檻和更多限制。

“濾鏡景點”的背後到底是誰的錯?

圖片源於網路

同時需要警惕的是,商業廣告和優質內容通常難以融合,隨之而來的合規風險也不容忽視。

正當此時,“種草”筆記後“拔草”筆記興起!!!

真假難辨的“種草筆記”正在困擾著不想花冤枉錢的年輕人。

龐大的“種草”需求也催生了眾多虛假“種草”筆記,“沒有體驗了,都是廣告”,大量使用者如此表示。

如今不少中小品牌方把小紅書當作品牌推廣的一個突破口,而這也成為助推小紅書衍生出了違法代寫產業鏈的一環。

不少“拔草”博主並沒有自己親身試用體驗產品,而以抄襲、洗稿他人的內容以此來吸引流量。此外,還有的“拔草”博主,看上去是在“拔草”,實際上是先“拔草”後“種草”等等套路宣傳的模式。

濾鏡過度美化到底是誰的錯?

但是有的網友認為,小紅書一沒給你提供濾鏡工具,二沒有給你提供修圖幫助。他只是給你提供了一個分享平臺,結果有人把過度濾鏡的東西發上來博眼球,最後就怪小紅書?這難道不是應該怪那些過度濾鏡的人嗎?你以為那些人換個平臺開發會有什麼不一樣嗎?

當然你可以怪說我們這個社會大環境不好,所以有些人生活所迫去行竊,所以有些人貪慕虛榮去行竊,同樣的道理,你套在小紅書上,我們這個網路環境不好,所以有些人圖虛榮博眼球,所以他們要去過度濾鏡,不管是對景點還是對臉,但這個貪慕虛榮博眼球的氛圍到底是誰造成的呢?是你是我,是每一片不那麼無辜的雪花。

“濾鏡景點”的背後到底是誰的錯?

圖片源於網路

真的搞出了個踩坑榜,又能怎麼樣呢?你到小紅書上隨便翻一翻,有的人買了個相機,由於自己不會用,而且說明書都不看,結果隨便按了兩張,發現和手機拍的沒什麼區別,大呼自己踩坑。有的人去飯店吃飯,去景點遊玩,自己提出了無理要求酒店或者餐館沒有迎合,馬上貼上踩坑的標籤,並表示強烈抵制不推薦。這種其實和過度濾鏡一樣,你可以理解為過度的反向濾鏡,搞出一個踩空板榜跟搞出一個優秀榜,性質其實是一樣的,有人會過度美化就會有人無腦黑。

所以你

要預防踩坑的唯一有效方法,是保持正常客觀且有邏輯的心態和眼光,同時多方收集資訊

,不要看到一個帖子馬上就腎上腺激增。網路使用者習慣性從單一渠道收集資訊,並且把原因簡單地歸為他所相信的某一個單獨原因。

你會看到網上非常多什麼同款pose同款濾鏡同款調色引數,卻忽略了每一張精美照片的背後,人家花了多大的力氣在那精修,人家花了多大的力氣在那練身材,人家花了多少錢整容,人家花了多大力氣處心積慮地請專業團隊布光………

大家認為過度美化的濾鏡是好是壞呢?支援不支援繼續使用濾鏡過度美化呢?歡迎下方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