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生態位:為什麼那麼多人因此頓悟了

這是思維有了模型的第34篇模型

文章轉載自|思維有了模型

作者|蘭陵王

生態位對了,做什麼都容易成功;

生態位錯了,做什麼都容易失敗。

在我所有的思維模型裡面有幾個思維模型極其的重要,它們揭示了生命的本質,生存的規律,比如熵增定律,還有一個就是今天的

“生態位”

生態位是生物學裡面一個極其重要的思維,它對我們人生的意義極大,其重要性甚至不輸“熵增定律”。這一點,我跟我另一個朋友有同樣的共識。

為什麼它這麼重要呢?

因為人也是生物,但凡生物就必然遵循一些基本的生存法則,比如錯位競爭。而生態位就是一門研究生存與競爭的學問。

所以,不論是動物也好,人也好,還是企業也好,都有自己的生態位,找到自己的生態位,才能在這個世界更好的生存下來。

PS:下面是昨天文章發出去之後,少部分讀懂了的讀者的一些感悟,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生態位:為什麼那麼多人因此頓悟了

▲其重要性不輸熵增定律

生態位:為什麼那麼多人因此頓悟了

▲與其第一,不如唯一

生態位:為什麼那麼多人因此頓悟了

▲公司生存與生物生存本質一樣

生態位:為什麼那麼多人因此頓悟了

▲站在更高的維度思考商業與個人的競爭策略

什麼是生態位?

它為什麼重要?

很多人花了大幾千,甚至大幾萬的錢,去學習職業規劃、學習品牌定位、學習企業戰略,最後好像什麼也沒學到,該迷茫還是迷茫。

因為市面上很多課程教的都是術層面的東西,沒有深及本質。用老子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

那麼職業規劃的道是什麼?定位的道是什麼?企業戰略的道是什麼?就是生物學所說的

生態位

什麼是生態位?

生態位是一個生物學思維,最初是由J。Grinnel提出,用於研究物種之間的競爭關係。後來逐漸被髮展完善,並開始延伸到商業領域。

意思是「

在生物群落或生態系統中,每一個物種都擁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即佔據一定的空間,發揮一定的功能

」。

怎麼理解這句話?其實這句話本身沒有什麼玄機,它只是第一原理 ,從它引申出來的東西,才是我們要去努力理解的東西。

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這很好理解,對吧?有的鳥吃昆蟲,有的鳥吃魚,有的鳥抓小雞。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會進化出如此紛繁複雜的生態系統?

我百度了一下,全世界大約有26000種魚,也就是說就魚而言,就有26000種生態位。最讓我感到奇葩的是,這個世界居然有種叫做食蟻獸的動物,就是這貨,長得賊大,舌頭賊長,看起來賊嚇人,結果只吃螞蟻。。。

生態位:為什麼那麼多人因此頓悟了

為什麼會進化出這樣的奇葩物種呢?

因為這個世界上的資源是有限的。

因為這個世界上的資源是有限的。

因為這個世界上的資源是有限的。

如果我們所有物種都是一樣的生態位,我們吃一樣的食物,住在同一個空間,能不能和睦共處呢?

能!前提是資源是無限的,食物無限,空間無限,這樣物種間就沒有競爭,如果是這樣,我們就能和睦共處。這種沒有競爭、沒有天敵的生態位,就叫做

原始生態位

什麼情況下有原始生態位呢?

就是我們常常說的

藍海市場

。雖然說資源不是無限的,但是基本上是完全夠用的,所以大家可以相安無事。

就像我們的祖先“魚”,一開始這個世界上只有魚,大家都生活在遠古海洋裡,由於資源豐富,所以物種間的競爭不激烈,大家都可以生活在同一片遠古海洋裡,享受著同樣的資源。

但是這種狀態不會一直維持下去,因為一旦資源充足,生物就會瘋狂繁衍,所以每個物種所分得的資源將會越來越少,直至達到一個閾值——部分生物靠現有資源已經很難生存。

這個時候,弱者就必須另謀出路——

去尋找新的生態位

於是我們的祖先開始從海洋來到了陸地,對於我們的祖先來說,陸地又是一個原始生態位,資源夠用,沒有競爭,沒有天敵。

但是這種狀態也不會維持太久,因為一旦資源無限,生物就會瘋狂繁衍,所以每個物種所分得的資源將會越來越少,直至達到一個閾值——部分生物靠現有的資源已經很難生存。

所以弱者又開始尋找新的生態位。

有的吃草,有的吃肉,有的會飛,有的行走……最後每個生物都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生態位,大家互相制約,形成了一種穩定的平衡態。

下面這個影片詮釋了一切。

▲《人類崛起》

好,我們現在來梳理一下,從人類的整個進化過程來看,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發?

一、原始生態位

在事物一開始的時候,由於資源豐富,市場容量很大,所以競爭不激烈,大家都可以活得很好。這就是我們常說

藍海市場

,第一批進入藍海市場的人也被我們叫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二、現實生態位

但是藍海不是永恆的,因為地球上的資源不是無限的,競爭者很快就會湧入進來。於是每個人能分得的資源開始越來越少,競爭開始變得越來越激烈,直至達到一個閾值——弱者無法靠現有的資源生存下去。

最後就會出現三種情況:

①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勝出:第一批吃螃蟹的創業者,一定要在巨頭進來之前,迅速做大,形成規模效應,這樣當你跟巨頭的生態位發生重疊的時候,就是他死你活。

這也是為什麼創業者需要拉投資、需要燒錢的原因,就是為了在巨頭進來之前,運用先發優勢,迅速做大,然後成為絕對的強者。

②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死亡:如果第一批吃螃蟹的創業者一直磨磨蹭蹭,沒有利用好先發優勢,導致巨頭進來的時候沒有人家強,最後只能是他活你死。

想一想某訊、某巴巴,它們利用雄厚的資本,以及超強的組織能力和技術優勢,殺“死”了多少創業者。

殘酷嗎?殘酷,這就是商業世界,跟動物世界一樣,弱肉強食,適者生存。

③藍海變紅海,弱者需要尋找新的原始生態位:最終不論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勝出,還是巨頭勝出,這片藍海都將變成紅海。如果你覺得你幹不過人家,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尋找新的原始生態位,在那裡成為第一。

不要在有巨頭存在的生態位裡拼第一,要去新的生態位成為唯一。這方面張一鳴和王興做得很棒,社交有騰訊,電商有阿里,沒關係,我們還有新的生態位,比如外賣、短影片。

正如管理大師德魯克所說的

「小企業的成功,依賴於它在一個小的生態位中的優先地位」

三、生態位重疊

造成上面這種激烈競爭現象的原因是:

資源有限

+

生態位重疊

資源有限並不能導致競爭,但是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如果有兩個物種的生態位發生了重疊,那麼必然就會出現一個結局

——

只有一個物種能活下來——更強的那個物種。

那麼弱者怎麼辦呢?

如果你想活下來,只有一條路可選——

放棄現有的生態位,去尋找新的原始生態位。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祖先不得不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從海洋來到陸地的原因。去新的生態位還有一線生機,留在現有的生態位就只有死路一條。

當資源有限時,沒有兩個物種能在相同的生態位共存。——生態學家 高斯

四、錯位競爭

這種透過尋找新的生態位,來避生態位重疊,從而避免激烈競爭的生存策略,就叫做錯位競爭。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所有的生物,奇葩如食蟻獸、蜂鳥,都是錯位競爭的結果。

想一想,淘寶都那麼強大了,為什麼京東還能做起來?淘寶和京東那麼強大了,為什麼拼多多還能做起來?淘寶、京東、拼多多那麼強大了,為什麼蘑菇街、一號店、唯品會、噹噹網還沒死?

因為雖然電商這個市場是有限的,但是淘寶、京東、拼多多、噹噹網,它們的生態位並沒有完全重疊,淘寶主打全品類,京東主打高品質,拼多多主打低端和團購,它們的生態位大部分是錯位的,這就避免了“你死我活”的結局。

正如《生態位現象》一書中所說的那樣:

在動物界,兇猛動物之間為了避免因爭奪食物而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它們尋找食物的時間必須是錯開的;市場競爭也是如此,如果兩個企業同時去爭奪同一個生態位,必定會造成“兩敗俱傷”。——《生態位現象》

也就是說,無論是動物還是企業,弱者要想生存就必須遵循一條原則:

儘量在不重疊的生態位或者少重疊的生態位中謀求發展。

其實企業界跟生物界是一樣的,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生態位。許多規模和實力都很弱小的中小型企業,也可以與那些龐然大物的巨型企業,在一個市場中共同生存和發展,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它們擁有不同的生態位。

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生存之道。

弱者要想在這個世界中生存下來,就必須把自己的生態位跟強者的生態位錯開,只有當你們的生態位

不發生重疊

或者

很少重疊

的時候,你們之間才不會產生激烈的競爭,如此,你才能在這個艱難的世界中活下來。

如何尋找生態位

前兩天朋友打電話過來,說自己雖然已經是名牌大學的研究生,但是依然覺得自己很菜、很迷茫,問我怎麼辦。

我給她的第一個建議是:

先找到自己的生態位

高考以後,你職業生涯的第一件事,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找到自己的生態位。只有找到了自己的生態位,你的努力、你的才華,才能被最大限度的發揮。

正如《生態位現象》一書中所說的:

對於一個企業家來說,選對了“生態位”,幹什麼都容易成功,選錯了“生態位”,幹什麼都容易失敗。

縱觀成千上萬企業的成功與失敗的案例,雖然原因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生態位”的選擇制約著最後結果。

同樣的資源,為什麼在這個企業能成功,在另一個企業不能成功?同樣的一個平臺,為什麼有的人能成功,有的人不能成功?同樣的一個人,為什麼前期能成功,後期不能成功?這些都是“生態位”在決定一切。

所以,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在all in之前,第一件事情,也是重要的事情,就是先找到自己的生態位。

選對了生態位,幹什麼都容易成功;選錯了生態位,幹什麼都容易失敗。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我們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態位呢?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經驗。生態位分為兩塊:

個人

的生態位

企業

的生態位

。兩者基本相似,略有差別。

一、個人的生態位

對於個體來說,找生態位的方法分為兩塊:

向內看

+

向外看

什麼是向內看?

蔡志忠有句話,非常精彩:

人生其實沒那麼難,第一個是量量自己口袋裡的

籌碼

,每個人的籌碼都不同;再來就是尋找自己的

天堂

。其實人生沒那麼難,賺錢也沒那麼難,你只要拿兩張A4紙,左邊寫你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右邊寫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選擇自己喜歡又擅長的,然後把它做到極致,一定會容易成功。

①先量自己的籌碼

什麼是籌碼?

籌碼就是你的能力圈。你最擅長做什麼?你有什麼資源?你有什麼天賦?你過去的經驗;你過去的沉澱……

②再找自己的天堂

什麼是天堂?

所謂天堂,就是你發自內心喜歡做的事。如果我們討厭一件事,即使我們再厲害,也很難把這件事做到極致。只有我們真正發自內心喜歡做一件事,我們才能把這件事做到極致。

籌碼+天堂,就完成了整個向內看的過程。

不過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因為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難回答的哲學問題,即,我是誰?來自哪裡?

大自然給每一個人都提供了一個適應其生長的特殊環境——生態位,且每一個生態位都具備一定的優勢,也就是說要發現自己的生態位,這也是哲學探究的最高目標——

認識自我

不過有一些心理測試可以幫到大家去做一個初步的認識自我。比如:

①MBTI測試:

https://www。16personalities。com/ch

②大五人格測試:自己找

③霍蘭德職業測評:自己找

④DiSC職業測試:自己找

⑤樂嘉性格色彩:自己找

⑥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自己找

其他還有很多,自己去網上找。我在大學的時候測過前面三種,大概對自己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還是挺有幫助的。

但是注意:一定不要把測試結果當做真理,它只是幫你瞭解自己的一個途徑。

什麼是向外看?

有三個重要的指標:

市場規模

+

變現能力+競爭對手

首先,你所選擇的領域市場規模一定不能太小,小到你無法生存;其次,這個東西好不好變現?最後,這個領域競爭激烈嗎?有沒有無法超越的巨人?

比如電商領域,市場規模很大,變現能力很強,但是阿里、京東、拼拼多都在裡面,你要想進去分一杯羹,那隻能是死得不能再死。

比如金融領域,市場規模很大,變現能力很強,但是金融領域人才輩出,競爭激烈,你進去也只能是做一個朝九晚五的打工人。

如果實在垂涎怎麼辦?就不能硬分一杯羹嗎?

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天賦,在裡面去切一小塊蛋糕,然後

深耕細作+與眾不同

,即保持錯位競爭。

比如蔡志忠,在畫畫領域中,存在如梵高、莫奈、達芬奇、徐悲鴻、齊白石等眾多巨人,他如何做呢?他找到的是漫畫領域,先跟頂尖巨人錯開生態位。但是漫畫領域也有很多巨人,怎麼辦呢?蔡志忠再錯開生態位,去畫中國的經典,比如《莊子說》、《老子說》等等。

因為漫畫+莊子,漫畫+老子,這是一個全新的生態位,裡面沒有巨人,所以蔡志忠當之無愧成為了畫莊子、老子的巨人。

這也是我尋找生態位的方式,我首先找到自己的籌碼和天堂“寫作”。但是寫什麼呢?那麼多巨人,我怎麼可能幹得過別人,必須錯開生態位。所以我選擇了思維模型,那個時候寫思維模型的人還不多,而我對思維模型的理解非常深刻,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應該能成為寫思維模型的第一人。

但是後來我發現,寫思維模型很難變現,而且寫思維模型的人也蠻多的,所以我必須再次迭代我的生態位,於是我找到了學習方法。

事實證明,這個生態位簡直絕了。需求巨大,容易變現,最重要的是沒有不可戰勝的巨人。

所以,我一做就做成了。

真的驗證了那句話

「選對了生態位,幹什麼都容易成功;選錯了生態位,幹什麼都容易失敗。」

二、企業的生態位

企業的生態位跟個人的生態位,道理是一樣的,不過略有差別。

對於個人來說,找生態位是先向內看,再向外看;對於企業來說,是先向外看,再向內看。

什麼是向外看?

主要也是從三個維度去分析:

市場規模

+

變現能力

+

競爭對手

對於個人來說,可能選擇一個狹窄的領域,也許足夠生存了;但是對於企業來說,如果所選擇的生態位市場規模太小,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員工都養不活,做著也沒前途。

另外,你所選擇的那個領域離錢近還是離錢遠?很多人創業是看到一個需求就開始吭哧吭哧的做,但是做了一兩年發現還沒找到盈利模式,這就很糟糕。

最後,你所選擇的那個領域競爭對手強不強?比如手機領域,雖然市場規模大、變現能力強,但是巨頭太多,如果你找不到新的生態位就一頭扎進去,一定是個死。

想一下,羅永浩那麼牛皮,講話一套一套的,但是還是做不起來,為什麼?

生態位跟人家重疊了,人家小米、華為、蘋果先入局,比他強太多,所以最後死的肯定是錘子,而不是蘋果、三星、華為、小米。

還有好多人,想滅掉騰訊的微信,瓜分阿里的電商,勸你早點打消這個念頭吧,你不是黃錚,找不到拼多多這樣的生態位。不如學學人家王興,去做外賣;學學人家張一鳴,去做短影片;學學人家羅胖,去做知識服務。

不要老是盯著馬雲和馬化騰,思考一下還有沒有什麼新的生態位?

這讓我想起中國小商販的一個普遍現象——

喜歡扎推競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卷。

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影片,劉強東講猶太人與中國人在經商思維上的差異:

說,一個猶太人去開個加油站,生意做火了,然後另一個猶太人過來就在旁邊開個餐廳,第三個猶太人過來就在旁邊開個洗車房……來了無數個猶太人,結果30年、50年之後,這兒變成了一個Town。

但是中國人做生意呢,你開一個加油站火了,立馬左邊一個,右邊一個,前邊一個,後邊一個。所以在中國創業,是全世界最慘烈的一個市場。

OK,什麼是向內看呢?

向內看企業跟個體略有不同,對於個體來說,我們有自己的性格、天賦、能力、經驗等等,而企業是一個集體,是一個可以流動的集體。如果我們不具備某些能力,招具備某項能力的人就是了,或者培訓就是了;也不存在喜不喜歡這個說法。

不過對於企業來說,依然也是有自己的能力圈的,它也不是什麼事都能做,這涉及到每個企業的組織能力和企業文化等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基因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基因,比如谷歌的基因是創新,你要讓它去賣可口可樂,它可能也不行;可口可樂的基因是銷售,你要讓它去做科技,它可能也會幹黃。

所以,不能光看市場肥不肥,有沒有競爭對手,還要看你的企業有沒有這個基因。

市場肥+好變現+無對手+有基因,如此才是一個戰無不勝的好戰略。

這就是我制定企業戰略的方法論之一,從生態位的角度,去思考企業的未來大戰略。但是很遺憾,企業在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時,往往喜歡從資金、產品、市場來尋找原因,很少有老闆是從生態位的角度來尋找原因的。

好了,我想講的也差不多了,最後用我很喜歡的一段話來作為結尾吧:

衡量企業成功的標準不是強大,而是生存,能生存就是最好的企業,偏離自己的生態位去跟強者競爭的企業,非死不可。

世界上的好企業都是百年不衰的企業,如美國的可口可樂公司、法國的人頭馬白蘭地公司,這些百年不衰的公司往往都是選對了自己的生態位。

它們既是強者又是適者,強者與適者的結合,是對自己“生態位”的高度發揮。

普通的人學習知識,厲害的人學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