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什麼我們很難出現像比爾蓋茨,喬布斯,埃隆馬斯克這樣的人?

這個跟人沒關係,我們有14億人口,什麼樣的人出不了?但問題在於,僅僅有人還不夠,你還得具備合適的土壤和生存環境。

很顯然,我們目前還不具備這樣的土壤和環境。

我記得以前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雷·達利奧說,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們更像是“嚴厲家長”。

那什麼是嚴厲的家長呢?這其實和今天的許多家長是一樣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逼著孩子學這學哪,孩子稍微要叛逆一點不肯學,家長就會說,我這是為了你好,你得聽我的。

孩子再大一點,家長又給孩子說,你得填報這個專業,這個專業好就業,這個專業我有人脈,你看,這種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孩子只會幹嘛?盲目跟從、缺乏創新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說得更宏大點,這種孩子以後是很難具備獨立創新的精神的。

前段時間我還看了一個調查,大意是在哈佛,一些研究人員經過調查發現,那些西方國家的學生更願意面對教授的提問給出針對性的回答,與教授針鋒相對。

相反的是,那些國內的留學生很少會主動跟教授進行互動,甚至很少在課堂上回答教授的問題。

從這裡,我們也很容易看出來,西方和東方之間的底層差異在哪裡。

為什麼我們很難出現像比爾蓋茨,喬布斯,埃隆馬斯克這樣的人?

很多人說我們其實也有非常多了不起的東西和創新,但細數下來,這些了不起的東西和創新更多的是坑“自己人”。

不僅坑“自己人”,這些東西也基本上是舶來品,是學習和模仿得來的。

舉一些例子:

阿里巴巴和亞馬遜都是電商領域的兩大巨頭。不用說,阿里之所以做電商是因為馬雲去到美國後看到網際網路的發展潛力,才決心回國做網際網路的。

很多人會說,那時候美國的網際網路的確更發達,這是學習不是模仿,這個理由也沒錯,但我們接著往下看。

電商行業擠兌線下實體店,這個就不用我多說了吧。有人說亞馬遜不也是這樣嗎?我要告訴你的是,還真不是這樣。

我們可以來做一個對比,阿里巴巴的全球總員工人數是

251462

人,這創造了25萬人的就業,很了不起;作為對比,亞馬遜的全球總員工人數是

130萬

人。

要說股價的話,不應該拿今天中概股普遍慘跌來對比。以去年來對比的話,我們會發現亞馬遜和阿里巴巴都是全球十大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一個是25萬人,一個是130萬人,說到公司的社會責任,孰優孰劣,一眼便知。

至於微軟、谷歌、蘋果的人數就不用再對比了,總而言之,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為什麼我們很難出現像比爾蓋茨,喬布斯,埃隆馬斯克這樣的人?

說完了公司,我們再來說說創始人。

其實這個也不能多說,原因也是一樣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我記得早前有一個真事是,比爾蓋茨和巴菲特邀請馬雲參加一個聚會,在聚會上比爾和巴菲特真誠邀請馬雲也捐出自己的全部財富,馬雲是怎麼回覆的呢?

他先問了一個問題:你們多大年紀了?

馬雲接著又說:我還年輕,我做慈善不是跟你們一樣把錢捐了就完事了。我做慈善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馬總說得很漂亮,也幾乎找不出任何瑕疵。有些人會覺得是不是馬雲捨不得,但我要說的是,如果你瞭解

郭美美

事件後,你也不會捐出全部身家。

這就是我在開頭所說的:土壤和環境不同。

還有一次,馬斯克和馬雲參加一個論壇,兩人談的一個話題是:

人工智慧是否會對人類造成威脅。

這兩人是有分歧的。馬雲認為人工智慧是不會對人類造成威脅的,而馬斯克的觀點是,如果不小心使用這項技術,是會對人類的滅亡造成威脅的。

這又暴露出了兩人的思維方式的不同。馬雲談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幫助中小企業,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而馬斯克是,幫助人類這個種族延續下去,致力於找到可清潔能源以及移民火星。

我們都說人要有終局思維,可馬斯克的終局思維是:

人類存亡和延續。

為什麼我們很難出現像比爾蓋茨,喬布斯,埃隆馬斯克這樣的人?

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和自己的妻子梅琳達·蓋茨搞了一個基金會,叫做蓋茨基金會,這我們都知道,但你知道這個基金會是幹嘛的嗎?

說得通俗一點,這個基金會是致力於消除人類飢餓和貧困的。

那你知道這個基金會幹了哪些實事嗎?

舉一些例子:

蓋茨基金投入4.5億美元,消除貧困地區的小兒麻痺

消滅瘧疾

在全球發起馬桶革命,並推出可商用的馬桶,尿液變成可飲用的清潔水、大便變成固體肥料

推動全球教育和醫療的進一步普及

一些學術成果,例如《稀缺》和《我們是如何陷入貧困和忙碌的》都是在蓋茨基金會的資助下完成的學術成果

當我們看到了比爾蓋茨和馬斯克所做的事情後我們會發現一個根本性的區別。他們不僅僅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把在商業上獲得的成功拿出來回饋全球,請注意是全球,而不單單是某一個國家。

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全球主義者吧。

當然了,我說那麼多,並不是借對比來打擊我們的企業家。我想說的其實是,我們的企業家中也有一些非常棒非常優秀的人。

為什麼我們很難出現像比爾蓋茨,喬布斯,埃隆馬斯克這樣的人?

例如,新東方的俞敏洪就曾經在《十三邀》中說了那麼一個理想:“我的理想其實是想辦一個像斯坦福那樣的大學,但我知道這不太可能。”

為什麼不可能?因為土壤和環境不允許。

當土壤和環境不允許的時候,身在土壤和環境中的人就會去適應環境,慢慢地,這些人就變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那樣。

這其實蠻悲觀的。有時候我甚至能夠莫名地理解這種無力感,尤其是當俞敏洪說出那句話的時候,我從他的眼睛裡看到的更多還是無奈、釋然。

沒什麼比賺錢更重要的事情了。因為除了賺錢,你幾乎不能幹別的,也別奢望你自己能夠幹別的。

當我們在恨鐵不成鋼的時候,我們更多的其實是在恨自己。恨自己為什麼要996、恨自己為什麼要那麼拼命、恨自己為什麼勤勞了一輩子還過不上理想中的生活。

有時候,一個人真的可以創造一個時代。

以上。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