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另闢蹊徑?北大教授碳基半導體取得突破,已與華為等廠商對接

2020 年 5 月 26 日,北京碳基積體電路研究院宣佈開發出全新的提純和自組裝方法,製備出高純度高密度的半導體陣列碳奈米管材料。該方法可以在四英寸基底上,製備出密度高達 120 / 微米、半導體純度超過 99。9999%、直徑分佈 1。45±0。23nm 的碳奈米管(以下簡稱“碳管”)平行陣列,並在此基礎上,

首次實現效能超越同等柵長的矽基 CMOS 技術的電晶體和電路

成果由北京大學電子學系彭練矛院士和張志勇教授團隊開發,並在《Science》雜誌發表。

另闢蹊徑?北大教授碳基半導體取得突破,已與華為等廠商對接

傳統的矽半導體受矽材料本身的限制,CMOS電晶體單元存在短溝道效應,柵長10nm已經達到極限。實際上從16nm製程開始,就已經開始使用FinFET的立體結構來規避短溝道效應。而如果使用碳奈米管材料,可以將電晶體柵長壓縮到5nm,這樣不僅可以使用平面結構對應5nm製程,也可以大幅提升FinFET立體結構的極限能力,延緩摩爾定律的失效進度。

另闢蹊徑?北大教授碳基半導體取得突破,已與華為等廠商對接

據瞭解,研發團隊已經與華為公司對接交流,未來不排除與華為聯合推動成果的產業化應用

當然,新的成果重點是材料方面的突破,極限效能遠超矽材料。但是涉及到先進製程工藝當年,仍然需要光刻機來製作精密的奈米級圖形。因此一方面新的材料的產業鏈技術遠未成熟,另一方面成熟的矽半導體技術還未達到極限,兩方面的原因導致這項新技術離產業化應用距離尚遠。

另闢蹊徑?北大教授碳基半導體取得突破,已與華為等廠商對接

但是任何一項新技術從誕生到實際應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矽半導體技術也是經過數十年發展才有如此成就。因為我們必須未雨綢繆重視新技術的積累和突破。

另闢蹊徑?北大教授碳基半導體取得突破,已與華為等廠商對接

實際上《Science》雜誌在同期還發表了另外一篇碳奈米管半導體的研究成果,

未來有望取代光刻技術形成奈米圖形

。北京大學孫偉教授和廈門大學朱志教授研究團隊發表了《DNA定向納米制備高效能碳奈米管場效應電晶體》的研究成果,以DNA模板法制備的平行CNT陣列作為模型系統,開發了一種先固定後沖洗(rinsing-after-fixing)的方法將基於CNT陣列的效應電晶體關鍵傳輸效能指標提高了10倍以上。在高效能電子和生物分子自組裝的介面上,這種方法可以使可伸縮的DNA生物模板來製作奈米級的電子圖形。

另闢蹊徑?北大教授碳基半導體取得突破,已與華為等廠商對接

在美國開始把中國視為首要威脅,並變本加厲限制中國科技發展的背景下,現代矽半導體技術發源於美國,在不封閉市場的前提下,我們很難跳脫美國技術限制。因此,我們更要另闢蹊徑,加大對未來半導體技術的研發和支援,力爭早日突破,更換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