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對話紫光雲:“晶片設計上雲”已成共識,雲計算有望助力國產EDA彎道超車

對話紫光雲:“晶片設計上雲”已成共識,雲計算有望助力國產EDA彎道超車

圖 | 紫光雲公司CTO辦公室主任鄧世友

紫光雲公司CTO辦公室主任鄧世友表示,晶片上雲的本質,就是用算力換時間,用雲端CAD工具解放生產力。

作者 | 來自鎂客星球的韓璐

整個晶片設計環節中,模擬驗證不僅複雜,還是最耗時的。不誇張地說,在部分晶片設計中,這一過程耗費時間的整體佔比更是高達

70%。

如果是一家資金充足、人員團隊上規模的IC公司,他們大可以採購伺服器自建算力中心,自建團隊運維CAD研發環境。反之,如果一家資金和團隊規模均有限,時間人力成本的消耗和響應速度快慢就成為了一道“攔路虎”。

而現實情況是,截至2020年底,國內共有2218家晶片設計企業,其中

高達87.9%都是人員規模不足100人的。在晶片效能迭代速度不斷加快的當下,他們可以怎麼做?

帶著這個問題,在6月10日

由鎂客網承辦的

IC設計開發者大會

上,我們對

紫光雲公司CTO辦公室主任鄧世友先生

進行了採訪。

對話紫光雲:“晶片設計上雲”已成共識,雲計算有望助力國產EDA彎道超車

一場時間與算力的博弈

晶片迭代速度加快的另一面,是摩爾定律被打破,這背後

不僅存在技術的進步,也有著市場需求的“倒逼”。

針對這一事實,有一個數據已經被多次拿出來討論,那就是OpenAI於3年前釋出的一份報告,裡面提到,從2012年到2018年,AI算力需求增長超過了30萬倍,平均每3。43個月就會翻一倍,這已經遠遠超過了摩爾定律。

反過來,正是市場對算力需求的急切需求,逼迫著晶片設計者們不斷提高效能、加快晶片迭代速度。顯然,摩爾定律中時間與算力之間的平衡已經被打破,企業需要找到一條新路徑,在保證效能穩定提升的前提下,進一步縮短時間成本。

而說到晶片設計,這其中有

五大核心要素,分別是IP、PDK、EDA、IT和CAD,

這對於晶片設計公司而言,從自主性角度出發,考慮到模擬驗證過程的耗時之長,

從IT處下手增加算力支援

算是一個見效最快的方法。

“我們發現,隨著晶片設計工藝製程越來越先進,規模越來越大,諸如紫光集團內部的紫光展銳、新華三半導體,對於算力的需求是非常龐大的,為了支撐新的晶片研發投片,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的伺服器、儲存等相關IT裝置。”鄧世友表示。

但同時他也表示,

晶片設計業務本身對於算力的需求都不是恆定變化的,而是呈現出

一條波動性很強的曲線,

尤其是投片前3個月,對算力的需求是“無限”的。

面對這種波動性很強的業務需求,IT團隊很難透過自購裝置來滿足。

若是買多了,可能會出現裝置閒置,若是買少了,可能算力又不能完全滿足,不管是哪一種,都是成本在無謂消耗。”

對話紫光雲:“晶片設計上雲”已成共識,雲計算有望助力國產EDA彎道超車

這麼一來,晶片設計企業在採購IT裝置的時候,既需要考慮到專案算力的需求,又要避免無謂的時間消耗,該如何做?

雲,或者說“讓晶片設計上雲”,似乎是當下的最優解。

鄧世友解釋:“雲,天然具備彈性特徵,能夠滿足算力需求的波動性,且是非常契合的。”

晶片上雲=用算力換時間

簡單來講,

“晶片上雲”的背後,就是用算力換時間。

雲服務的商業模式是按時長付費,這意味著在雲端用1臺伺服器運轉100小時的成本,和100臺伺服器運轉1小時的成本相差無幾,但這對於晶片設計的工作任務來講,效率提升的是100倍。

當然了,

上雲也並不意味著將本地裝置全部搬到雲上。

以紫光晶片云為例,鄧世友指出,“我們眼下主推

混合雲模式,

建議將本地裝置、資源作為一個常備算力進行儲備,再輔以雲上算力資源的彈性補充,兩者協同,才是一個最優的價效比方案。”

但是回到幫助企業縮短晶片設計週期這個問題,僅僅在雲端提供算力支援只是基礎服務。因為缺乏專職IT人員、CAD工程師等人才,致使一些企業即便拿到了雲端算力資源,也很難快速地搭建晶片設計環境。

針對這個問題,紫光晶片雲也交出了自己的成果。就在今年4月新發布的2。0版本中,

算力之外,紫光晶片雲開始注重起

晶片設計環境。

對話紫光雲:“晶片設計上雲”已成共識,雲計算有望助力國產EDA彎道超車

具體來看,紫光晶片雲提供的

U-Imp/U-Chip晶片設計工作流執行平臺,

將EDA工具、工藝技術檔案、叢集作業排程、專案管理和資料管理等模組整合在此平臺之上,IC研發工程師可以透過圖形化GUI介面,直觀快速的進行PPA(Performance, Power, Area/Cost)評估和完備嚴苛的物理實現過程控制。U-Imp/U-Chip支援多模組併發執行、自動化RTL-GDSOUT流程、自動化的Checklist檢查和QOR報告收集,大幅縮短IC設計專案實施中的Syn綜合/FV形式化驗證/ STA靜態時序分析/物理設計/Sign Off等流程時間,提高晶片設計效率、節約成本,併為晶片投片一次性成功進行流程上的保障。

此外,紫光晶片雲還融入了紫光集團旗下新華三半導體、紫光國芯等企業的晶片設計服務能力,也與EDA、IP、Foundry等生態合作伙伴對接,為IC企業提供

一站式的設計服務+雲服務打包Turnkey方案交付。

上雲之前,先聊聊這兩個問題

國內晶片上雲領域中,紫光是領先者。而從紫光晶片雲2。0版本來看,其更為強調的是一種“生態”,這也是當前晶片上雲的重點工作之一。

只是在這之前,

有兩個問題我們必須得提出來,一個是安全,另一個是頻寬與時延。

· 安全

眾所周知,晶片設計是一個高門檻行業,面對資料資訊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核心資產,晶片雲該如何做,才能讓客戶放心地在雲上部署晶片設計等工作?

目前在行業中,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直接對裝置作

物理隔斷,

另一類則是在虛擬層面進行

加密。

這兩種方式也是紫光晶片雲所採用的。鄧世友表示,物理隔斷方面,除了物理機房間的隔斷,在為客戶提供的晶片雲服務裝置,

與通用公有云資源池物理隔斷,同時與網際網路Internet物理隔離。

至於加密,這也是各型別雲服務廠商的“慣有手段”了。只不過鄧世友向鎂客網指出,將資料進行加密儲存雖然保證了安全性,但

傳統的加密會導致效能下降。

晶片上雲的本質是用算力換時間,但如果加密後,導致效能下降而使得算力大打折扣,最終延長晶片設計任務時間,這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圖 | 紫光晶片雲晶片模擬統一解決方案

針對這一點,紫光晶片雲選擇採用

CPU加密指令集加速等底層技術,

進而對啟用加密後的效能做出最佳化,“目前,我們已經做到在滿載執行的情況下,將

效能損失縮小至

10%以內。

此外,同樣是加密,鄧世友告訴鎂客網,紫光晶片雲還做了一個創新,所瞄準的是加密的核心——金鑰。

“一般雲廠商的做法,是將金鑰管理放在雲端,由雲服務端為客戶分發鑰匙,相當於配鑰匙的機器掌握在雲廠商手中,這樣一來,客戶肯定是不放心的。”他介紹到,“紫光的方案與之不同,是

將配鑰匙的機器打造成一個物理裝置,並且放置在使用者端,或他們自己的機房中,

由客戶自己管理、分發金鑰。”

· 頻寬與時延

提及雲服務,安全和頻寬基礎效能,也是客戶最先關心的兩個問題。

在雲服務上,頻寬小、時延長意味著卡頓,而一旦出現卡頓現象,留給晶片工程師的的體驗會大打折扣。

針對這一點,紫光晶片雲的做法是將雲節點建設在離使用者最近的地方,在晶片設計企業頗多的北京和上海部署兩個節點資源池,

將雲駐地化,

實現資料不出城,同城裸光纖網路接入。

“以上海為例,如若是上海本地的企業,我們可以做到

萬兆裸光纖

直接接入雲端,

時延控制在

5ms以內。

“晶片上雲”已成業內共識,也是“彎道超車”的機會

嚴格向前追溯,國內晶片上雲的開端始於2019年,但是更早的,在2017年,國外三大EDA巨頭(Synopsys、Cadence、Mentor),以及亞馬遜、微軟和谷歌三大雲服務廠商就開始部署相應方案,並相當成熟,也有了相關成果與案例。

“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現在,包括很多晶片設計企業、其他雲服務廠商在內,都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

EDA上雲是大勢所趨。

”鄧世友表示。

大家都認同了這一趨勢,且國外的案例也證明了這一模式的可行,隨著國內雲服務模式的不斷推廣,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嘗試在雲端進行晶片設計驗證。在助力國產晶片設計這條道路上,

雲、AI等技術的參與比重正不斷增加,且方法上也是各有特色。

比如

紫光雲,充分利用雲服務的特性,

滿足計算彈性、儲存彈性和訪問便捷性的同時,也透過接入第三方設計公司的能力,全方位地為晶片設計企業打造一個完整的晶片設計環境,從算力、CAD工具等關鍵環節出發,達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對話紫光雲:“晶片設計上雲”已成共識,雲計算有望助力國產EDA彎道超車

另外,我們還看到一些企業也在嘗試搭建平臺,只不過這類平臺旨在

利用AI技術,來幫助晶片設計企業最佳化IC設計,力求在最優模式下設計出效能最優的晶片。

而眾所周知,在晶片設計環節,國產晶片最為“卡脖子”的環節在於EDA軟體。資料統計,2020年的國內EDA市場中,三大巨頭就佔去了85%,國產廠商市場份額雖在近兩年內有所增長,但也僅有14%。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發問,

隨著雲計算、AI等技術以一種創新方式參與到EDA等關鍵領域中,能夠助力國產EDA等實現“彎道超車”嗎?

當鎂客網問及此,

鄧世友認可道,雲計算、AI在各行業的滲透率越來越高,對於EDA也不例外。“雲計算與AI帶給EDA軟體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輔助與加速,同時也是商業模式上的創新與變革。”

他進一步表示,雖然在全流程上,國產EDA軟體依舊與三大巨頭存在不少差距,但在不少EDA點工具上,國內卻也是存在不少優秀產品的。

而以雲服務對國產EDA的助力為例,

“基於雲平臺,可以融合國內多家優秀的EDA點工具,組合成全流程EDA,實現優勢互補,

進而推廣給晶片企業。只有讓更多的晶片企業用起國產EDA工具,才能幫助國產EDA工具實現迭代最佳化,達到更好的良性發展。”

與此同時,鄧世友也指出,

EDA工具雲化,一方面可以降低晶片企業使用正版EDA工具的門檻,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軟體授權問題。

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近年來,已經有不少三巨頭的高管選擇離職創業,同時國內的利好政策以及國產化需求,也在推動EDA行業走向突破。這一點上,國產EDA軟體國內市佔率從5%到14%的增長事實就是一個有力證明。

而如同國產EDA軟體的發展與突破,在其他關鍵領域如IP等,隨著智慧晶片的出現也正產生有別於傳統IP的新需求。

可以確定,雲計算、AI等前沿技術的深度參與,給國產晶片“卡脖子”的現狀撕開了一個小口,帶來了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