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國藥谷“蝶變記”:從阡陌農田到“全球醫藥樞紐”

中國藥谷“蝶變記”:從阡陌農田到“全球醫藥樞紐”

會上,總投資312億元、24個重大產業(平臺)專案簽約,包括弈瑞光電總部專案、翰森總部及產業化專案等張江集團 供圖

中新網上海10月13日電 (鄭瑩瑩 李姝徵 鬱玫)1992年,當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以下簡稱:園區)剛剛成立的時候,不要說世界,就連許多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也並不清楚張江具體位於哪裡。

近30年後,張江成為上海科技發展最活躍的地方,也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藥谷”:集聚1400餘家生物醫藥創新主體,全球醫藥10強中7家入駐;全球醫藥20強在此設立9家開放式創新中心;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中近三分之一將研發佈局在此。

1994年至2002年出任羅氏(中國)和上海羅氏製藥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威廉·凱樂曾如此回憶:那是個寒冷有霧的2月,他和當時的羅氏全球副董事長站在龍東大道的選址上。那時,龍東大道還不叫龍東大道。一眼望去,滿眼的稻田和老農舍,唯有隱隱可見的施工道路,似乎在預示著這裡即將拉開的滄海鉅變。

1992年,張江高科技園區成立,張江集團的前身——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公司成立。1993年底,園區的第一條交通幹線——龍東大道通車。

1994年,第一家入園的外資企業——羅氏製藥簽約。2003年,當威廉·凱樂從羅氏中國總經理這一職位退休時,羅氏製藥中國公司已實現了年銷售收入3億美元,並在中國建立了6家合資企業和一家獨資公司。

本月11日至14日在上海舉行的2021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活動上,羅氏製藥中國總裁邊欣說,“有些(外資藥企)可能會有‘撤離’的動作,但羅氏最近這幾年一直在‘加碼’。我們之所以在上海建研發中心,目的在於跟本土的科學原創發現、臨床資源進行融合,真正形成‘在中國,為世界服務’的夢想。”

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濤在12日的“2021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首屆張江生命科學國際創新峰會”上說,張江經過將近30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全國一流、追趕世界”的生物醫藥創新生態,“我們一直希望把張江的生態培育成一個‘熱帶雨林’,裡面有大樹,也有小草,能夠形成一個相互支援、相互協同的生態體系。

他在受訪中坦言,張江一開始的時候,也沒有什麼企業、也沒有什麼大科技裝置,隨著開發的程序,特別是政府的大力推動,張江集聚了一大批基礎研究平臺,也集聚了一大批高等院校。同時隨著跨國公司的逐步加盟,以及本土研發的快速發展,張江現在初步形成一種“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

張江既“全球輸入”,也“輸出全球”。根據張江集團聯合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等研究編制的2021年張江生物醫藥創新指數,2020年,張江的跨境對外許可交易數為13項,佔全國27%、佔全球3%,但其交易金額高達461億元(人民幣,下同),佔全國80%、佔全球8%。與此同時,張江的跨境許可引進交易仍然保持了以往的勢頭,交易數為28項,佔全國27%;交易金額達178億元,佔全國45%。在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所長石謙看來,這說明有更多的原創成果出現在了張江,其價值在全球得到了認可、接續和延伸,張江已然是全球生物醫藥創新鏈、產業鏈和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上海市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主任徐欣介紹,張江誕生了全國15%創新藥和10%創新醫療器械,創造了諸多中國首個乃至全球第一。下一步,浦東將聚焦張江,加快佈局建設大科學平臺、大設施叢集,組織參與大科學計劃,為提升新靶點、新機制等策源能力,做真正意義上的原創藥提供戰略支撐。同時,浦東將深入推進大企業開放式創新中心計劃,著力營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推進藥械審評監管科學化、智慧財產權環境國際化等,致力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快建設新的一批三甲醫院,為臨床研究提供有力保障。

越來越多的生物醫藥企業也來到張江尋找機會,誠如紐福斯(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營運長張昕在受訪中所言:“選擇張江,是因為這裡與國際接軌,可以接觸先進的科研院校還有早期專案,這裡是有機會的。”

即將邁入“三十而立之年”,張江也在“思考”著未來規劃。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凱榮在受訪時說,張江的發展還是要有速度,“你要去追趕國際發展,要縮短差距,那麼在發展速度上一定要快,要突破一些瓶頸。”

今年的首屆張江生命科學國際創新峰會上,張江釋出了細胞和基因產業園以及AI(人工智慧)新藥研發聯盟等,為前沿發展謀“速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