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大明首輔劉吉

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

一生跌宕坎坷的明英宗朱祁鎮駕崩了。

朱祁鎮的一生有很多身份。

他曾是少年天子,是紫禁城的新主人,受萬民愛戴,得百官敬仰。

他曾是氣宇軒昂的年輕人,率大明威武之師御駕親征,希望可以重現父輩乃至祖輩的輝煌。

他也曾在戰爭失利中落入敵人之手,遠離故土,嚐盡塞外的風沙苦寒。

他更在政治交鋒中被自己的弟弟(即明代宗)軟禁在紫禁城幽深的角落裡,徹底淪為政治的囚徒。

最後,他又顛覆一切,重新奪回了屬於自己的皇位。

家國,戰爭,愛恨。

生離,死別,情仇。

朱祁鎮經歷的太多了。

雖然我們本篇文章的主人公並不是他,但仍然不妨礙我為他留下一句言簡意賅的評語:

他是一個充滿悲劇式的人物,但所有的悲劇,卻又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而現在,他的人生終於走到了盡頭。

1464年2月23日,朱祁鎮龍馭上賓,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大明迎來了他的新主人——朱祁鎮的兒子,明憲宗朱見深。

新皇帝登基伊始,第一件事兒,就是要替自己的父親編撰一本自傳(即《英宗實錄》)。

這很好理解,本朝要修前朝的歷史,本代的皇帝當然也要負責記敘上一代皇帝的生平。

一來有史可傳,二來兒子替老子修書,又十分彰顯誠孝。

皇帝說修書,但皇帝當然不會自己筆耕不輟,埋頭修改,因為皇帝素來都是隻提想法,而由文武百官負責實施。

修書歸誰管呢?

首當其衝就是翰林院。

在翰林供職的,無論學士、編撰、編修,還是侍講,都是經科舉考試精挑細選出來的人才。

別說修書,就是讓他們寫兩本出來,也不在話下。

但給皇帝修書,和修繕其它文化類書的書籍,又大有不同。

光有文化不行,你還得跟皇帝接觸過。

翰林院裡的文人雅士們雖然很多,但基本上都是最近兩年科考錄取過來的年輕人。

這幫小年輕或許文采斐然,但畢竟歲數太小,對前朝英宗皇帝的事蹟大都不瞭解,所以實在很難下筆。

那麼也是就是說,想要替先皇修書,必須找當年時常侍奉先皇的人。

於是,我們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劉吉的機會來了。

劉吉,字祐之,北直隸博野人,英宗正統十三年進士,先入翰林院,後任經筵官,專門負責給皇帝上文化課。

早上給皇帝講天文,中午給皇帝講地理,晚上給皇帝講哲學。

根據作者翻閱明代史料得出的統計,我認為,劉吉同志和皇帝相處的時間有可能比皇帝和任何一位妃子相處的時間都要長。

而這種和先皇有過大量相處經歷的人,很顯然,是編修先皇自傳的不二人選。

那此時的劉吉同志在幹嘛呢?

情況不是很好,劉吉喪母,此時正在家裡丁憂。

丁憂制度由來已久,唐宋重孝,本朝更重,但凡官員雙親父母去世,必要辭職回鄉,守孝三年,以表至誠至孝之心。

劉吉丁憂,三年才剛過一年,但明憲宗朱見深很顯然等不了三年,立刻召其回京,當場就封了禮部左侍郎。

朋友們,左侍郎,這可是正三品,禮部的二把手。

大明朝的很多士子,半生科考,半生做官,又擺資歷又拉關係,好不容易才混了個翰林侍讀,不過是從五品,而劉吉一步登了半邊天,升職速度可以說是坐了火箭了。

按說像劉吉同志這種除了擺弄點經史子集再無長物的大臣,能當上左侍郎,已經算是人生開掛,十分撿漏了。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憲宗皇帝朱見深居然格外器重劉吉,沒事兒就給劉吉升職加薪。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升禮部尚書。

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升文淵閣大學士。

成化十八年,劉吉的父親病故,按規矩劉吉又應該辭去所有職務,回鄉守孝。

按理說,丁憂制度是大明王朝板上釘釘的規矩,很少有人能違規僭越,後世如張居正那樣權傾朝野的宰輔,遇到父喪,也得老老實實的辭職回家。

但這事兒在劉吉的身上卻變成了意外。

父親一死,劉吉立刻跟皇帝上疏,表示父親病故,自己傷心過度,實在沒有心情繼續工作了,懇請皇帝放我三年假,讓我回老家調整調整心態再說吧。

這套說辭合情合理,十分符合規章制度,但卻被憲宗皇帝一口否決了。

皇帝表示,國事繁忙,凡事多依靠愛卿,假就別休了,傷心我可以理解,我也不能讓你白乾,這麼著吧,我給你升個職,就權當做鼓勵你了。

於是,我們的劉吉同志不僅沒有回鄉丁憂,反而升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入主內閣,成為了大明政壇金字塔尖上的人物。

這實在是一件十分難以想象的事兒。

因為不管怎麼看,劉吉都是一個十分平凡的人。

他的確很有文化,但文化水平也就是稍微優於常人,遠遠達不到像大明第一才子解縉那樣的水平。

他確實資歷很深,是先帝十分信任的朝臣,但真要論起資歷,他跟大明“三楊”那樣的人物又根本沒法兒比。

而這樣一位平平無奇,資質平庸的人,能混到如此之高的地位,其實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

成化年間的大明官員們,有可能是整個明王朝中最平庸的一批。

不是劉吉不行,而是大家都不行。

六部中的六位尚書,吏部尹旻、禮部周洪謨,兵部張鵬、刑部張鎣、工部劉昭、戶部殷謙被世人成為“泥塑六尚書”,而內閣中的三位閣老,劉吉、劉珝、萬安則被稱為“紙糊三閣老”。

這班朝廷大員們,政績平平,工作能力平平,業務水平更是平平,他們從來不會覺得在當前的位置上要考慮國家的發展,要幹出業績,要做出實事,對這幫人而言,只要官位穩固,按資歷晉升,自己又何須殫精竭慮的替皇帝工作?

混著不就行了?

朝廷裡的要員們平庸如此,下級官員們上行下效,結果整個大明王朝的官員們都開始不思進取。

他們當官不是為了施展理想和抱負,更不是為了匡扶天下,為國為民。

對個人而言,做官的目的,就是為了做官。

為了做官而做官,為了升職而升職。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

這一年,憲宗皇帝朱見深駕崩了。

如果說朱見深是一個資質十分平庸的皇帝的話,那麼新上臺的皇帝明孝宗朱佑樘則和他的父親完全相反,他是一個十分勵精圖治的帝王。

皇帝前腳登基,後腳就開除了一大批沒有真才實學,站著官位不下蛋的官員們,內閣中的萬安,劉珝也被皇帝免職,但劉吉卻十分幸運的得以繼續為皇帝工作。

原因倒也很簡單,因為劉吉有他自己的為官之道。

那就是劉吉本人精於濫竽充數。

由於內閣中只剩下劉吉一人,所以他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內閣首輔,但皇帝又擔心他自己一個人忙不過來,於是又補充了兩位要員進入內閣,幫助劉吉工作。

這兩位一位叫徐溥,一位叫劉健。

徐劉二人可不是那種在官場裡混日子的人,他們十分能幹,一入內閣,立刻開始幫新皇帝排憂解難,把治國安邦之策源源不斷的輸送到皇帝身邊。

劉吉急了。

新同事如此能表現,自己身為首輔,什麼玩意也拿不出來,老臉往哪兒放?

長此以往,新皇帝知道自己沒有真才實學,還不得讓自己下臺?

但劉吉是個十分雞賊的人。

內閣中的工作制度是,徐劉二人是內閣學士,寫完摺子,要先送到首輔劉吉的手中,由劉吉審閱,審閱完畢,沒有問題才能送到皇帝的案上。

也就是說,徐劉二人的政見和上疏,都必須先在劉吉的手裡過一遍。

而利用這個過一遍的機會,劉吉往往在每份奏摺上都寫上自己的名字,以表示自己雖然不上摺子,但徐劉兩位老弟的摺子,我每次都是有份參與的,我也出過力。

說實話,這種行為有點不要臉。

說得好聽是分別人一杯羹,說得不好聽,那不就是自己沒成就,硬蹭別人的嗎?

但皇帝不是傻子,至少孝宗皇帝不是。

你濫竽充數皇帝尚且能容忍你,但你如今掩耳盜鈴,皇帝實在是忍不了了。

帝初傾心聽信,後眷頗衰。而吉終無去志。——《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

透過這段歷史記載,我們可以看到,皇帝一開始對劉吉還能多有容忍,但到後來逐漸開始冷落劉吉,到最後更是話裡話外的表示,老劉啊,你這歲數也挺大了,我看你也幹不動了,不如主動退位讓賢,我也好辦,你也保留顏面。

但劉吉同志不聞不問,硬是在工作崗位上賴著不走了。

沒辦法,孝宗皇帝只能主動開人。

老劉啊老劉,大明官場已經養你了半輩子了,現在該是你離開的時候了。

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皇帝親命劉吉告老還鄉,這位大明首輔戀戀不捨,但最終還是離開了紫禁城。

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劉吉病逝,時年六十七歲。

這位插科打諢,一生碌碌無為的文臣終於謝幕。

而此時的大明,孝宗皇帝銳意圖治,一個新的時代,即將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