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論“導師崇高感”和“師孃優美感”上核心期刊,乃學術之恥 | 新京報快評

令無數研究生求上不得的核心期刊,竟用了30多個版面來發一篇馬屁文章,實在讓人失望至極。

論“導師崇高感”和“師孃優美感”上核心期刊,乃學術之恥 | 新京報快評

▲文章部分截圖。(點選可看放大版)

文 | 思凝

一夜之間,一篇2013年發表在學術期刊《冰川凍土》上的論文風靡網路。這篇文章名為《生態經濟學整合框架的理論與實踐》,洋洋灑灑數萬字,佔據了期刊的30多頁。網際網路不會埋沒“天才”,這篇文章隱匿7年後,被人挖掘出來,橫空出世、一鳴驚人,被譽為2020年第一篇神論文。

看這標題,你可能會想,這題目挺正經的啊。要說是“神論文”,無非就是複製貼上、抄抄寫寫;不然就是水平太差、貽笑大方。Too young too naive,這篇文章重新定義了“奇葩論文”,其宗旨立意、謀篇佈局、一字一句,無不讓人拍案叫絕。

不信您先看看導語部分——“如何建立理想的生態經濟整合框架,首先需要理解形而上之理,這就需要我們有創新的思維方式”“這裡首先探討了美和道的問題,然後以導師和師孃的事例為例,闡述了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孃的優美感;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帶普適性的人的發展之路。”

是的,這篇試圖建立“生態經濟學整合框架”的文章,其理論和實踐基礎完全來自於對“導師崇高感”和“師孃優美感”的感悟和體認。它的創新性,體現在衝破了世人對學術期刊的固有偏見,開創了一種新的研究正規化,即在“拍導師馬屁”過程中,生髮出一種學術理論。

文章尤其真誠而深入地研究了“導師的崇高感”,特此摘抄一段,以饗讀者:

“導師提倡十年鑄一劍,他的見識像天路一樣高原而深邃,只冷卻路基一招就輕鬆破解了凍土的難題;導師提倡江海納百川,他的胸懷就像大海一樣寬廣而平靜,讓全國研究水土的英豪匯聚到黑河谷底。導師倡行長空揮彩筆,他的精神就像時空一樣玄妙而永恆,將我們帶上了這人生真正的舞臺,望著以大為重要特徵的導師,宛如一座連綿的青山,在我面前巍巍聳立直入雲霄,導師憑高俯視世界,靜觀世間一切事物的形象,表現出一種高貴的單純、肅穆的偉大,如果這都不心生崇高感,那就只能歸入麻木,缺乏五行的行列。”

看到這段,別說是朝夕相處的師生,連我這個局外人,都不免心生憧憬。這哪裡是導師,分明是天師下凡、普渡眾生。這溜鬚拍馬的深度和高度,和珅看了恐怕都要自愧不如。

而在“師孃的優美感”部分中,則又是另一番風景。“師孃美,其風姿綽約,雅緻宜人,當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宛如丁香花開隨風飄,優美感四溢,師孃現在儘管年齡已大,但風韻依然高絕,形象更顯雍容華貴。”

具體美在哪呢?論文作者略舉二三事,點明瞭師孃“優美感”的標準。

論“導師崇高感”和“師孃優美感”上核心期刊,乃學術之恥 | 新京報快評

▲文章部分截圖。

第一,“女子無才便是德”。論文稱,中國人講平安是福,講安居樂業,要達到這兩點,首先就是一個安字,安就是女的在房子裡面安分守己,如果女人不安分守己,很容易造成牝雞司晨的結果。

第二,“給導師做飯是一種義務”。為了證明這點,論文作者還不惜搬出了康德老人家,指出“一種出於義務的行動”應該完全排除愛好的影響,義務就是必須做一個尊重規律的活動。這種客觀規律,就是師孃和導師的合理分工。

看來作者不僅是“馬屁高手”,還是“女德衛士”,甚至流露出了一絲PUA的影子。只是這從封建故紙堆裡撿起來的“殘舊三觀”放到網上,恐怕又要引來女權主義者的狂轟亂炸,難怪段子裡說,“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除非有的雪,確實該崩。”

在文章最後,這位作者恐怕覺得這三五萬字還不足以表達自己對導師、師孃的高山仰止之情,又用自己的“有限才華”為導師、師孃作了長詩一首,摘抄一兩句,再饗讀者——“綠水伴青山,好事常成雙,佳慶雙喜日,桃李開心時,先贈詩一首,供導師下酒,再拿雲一片,師孃當圍裙。”

論“導師崇高感”和“師孃優美感”上核心期刊,乃學術之恥 | 新京報快評

▲文章部分截圖。

相信大多數人和我感覺差不多,看到這些文字基本上都是汗毛豎立、雞皮疙瘩掉一地的狀態。不過俗話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這個世界本參差多型,有人愚笨,有人機巧;有人剛正不阿,也有人卑躬屈膝,出現這樣一篇馬屁文章,本不足為奇。更何況,或許這真的是作者本人發自肺腑的“心裡話”。

但這篇“雄文”出現在一個正規的學術期刊之內,這一期刊還屬於CSCD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令無數研究生求上不得的核心期刊,竟用了30多個版面來發一篇馬屁文章,實在讓人失望。

更令人生疑的是,作者單位就是該期刊的主管單位,而文章的男主角——那個令人高山仰止的導師就是這本期刊的主編。這是怎樣一種架構呢?自己學生寫了一篇吹捧自己的馬屁文,刊發在自己主管的雜誌上——也不知是“肥水不流外人田”還是“近水樓臺先得月”。

如今,這樣一篇文章在知網上被查閱、被“引用”、被網友群嘲,不啻為學術之恥,相關方面顯然不能埋起頭來做鴕鳥,而應該啟動調查,對文章的稽核、刊發過程進行回溯。翟天臨事件之後,教育部屢次強調對學術不端“零容忍”,如果說抄襲是最表層的“不端”,那麼這種披著學術外套、佔用學術資源搞導師崇拜的現象,恐怕是更深層次的“不端”。

倘若這樣一篇極盡諂媚地描述“導師崇高感”和“師孃優美感”的文章,能夠繼續作為核心期刊標準而存在,那麼對那些為了發表論文而焦慮、脫髮的研究生來說,簡直是個黑色幽默。

□思凝(媒體人)

編輯:孟然 校對: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