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媽媽,請你更自私一些,不要再把剩飯菜放冰箱裡,好嗎

晚上回家開啟冰箱,看到裡面的東西頓時火冒三丈,立馬拿起手機撥了一個電話出去。電話接通的時候,耳畔傳來歡快的聲音。豈料,越是聽著這歡快的聲音,我越是怒火中燒。我不由得用嚴厲的詞語說道:“你不是說你把菜和排骨都拿走了嗎?冰箱裡這是什麼?”話筒中傳來的聲音依舊是愉悅的:“那是留給你的啊!”

雖然心中早已知曉答案,但是,當親耳聽到這個答案的時候,還是怒不可遏。我的言辭越發地激烈起來:“跟你說過很多遍了,不用留給我,我這邊想吃什麼就會自己買。你們把自己照顧好就可以了。平時都不捨得買個肉吃,好不容易買了一次,還留給我。留給我也不說一聲,如果我沒有看到,那不就臭了,最後還是扔掉浪費了!”

媽媽,請你更自私一些,不要再把剩飯菜放冰箱裡,好嗎

我的怒火終於透過聲波傳到了話筒的對面,因為對面的聲音不再歡快,而是變得悶悶的。不過狡辯聲依舊:“你不用擔心我們呀,我們想吃什麼就買了。”

我終於體會到,當父母

發現

孩子做錯事情要糾正的時候,卻是越說火起越大的原因了。如果孩子不懂,但是有認真聽父母講道理,那麼父母的火氣就慢慢消了,心裡會在想:孩子還小,跟他慢慢講道理就懂了。

如果碰上執拗犟脾氣的孩子,父母怎麼講道理都說不通,孩子覺得自己很有道理,父母覺得這驢孩子欠收拾,火氣可不是越來越大了嘛?

媽媽,請你更自私一些,不要再把剩飯菜放冰箱裡,好嗎

其實,反過來也一樣:遇上不聽話的父母,身為子女也很頭疼。

聽著話筒那邊聲音由歡愉轉為低沉,其實我的內心也很受傷。媽媽也是一片好意把好吃的留給我。我這麼劈頭蓋臉的一通訓斥,肯定也讓她傷心了。可是為什麼他就不明白我的心意呢?

我曾經不止一次地對媽媽說:想吃什麼自己買就好了,不用不捨得花錢,現在我都能掙錢了。如果太貴,那就少買點,一下子買太多,你也吃不了多少,如果喜歡吃的話,可以再繼續買。

每次媽媽都答應得很痛快,說“好好好”,然後再向我炫耀她買了什麼自己想吃的!其實,我知道有時候是真的,有時候是假的,因為她非常不捨的給自己花錢。

媽媽,請你更自私一些,不要再把剩飯菜放冰箱裡,好嗎

分隔兩地的家人都習慣了報喜不報憂,主要是不想家裡人為自己擔心。想用各種

證據

來證明:你看,沒有你在身邊,我也可以把自己照顧得很好。

照顧好自己,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維持簡單的溫飽,另一種則是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有充盈的精神生活。

用一句話概括,前者是“老有所養”,後者是“老有所樂”。

我希望媽媽能夠照顧好自己,能夠讓自己過得快樂,過得開心,能夠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圈子,而不是每天都把我當做他的目標。

是的,媽媽就是那種自己可以不吃不喝,也要讓自己的孩子達成心願的人!

媽媽,請你更自私一些,不要再把剩飯菜放冰箱裡,好嗎

我知道這樣的自我犧牲精神的媽媽在中國還有很多,但是

我更希望她能自私一些,更注重自己的感受,更在乎自己的需要,更愛自己多一些!

有時候我非常羨慕那些瀟灑的媽媽:她們愛孩子,但是也不忘記愛自己。她們對孩子的愛是一種信任,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處理好自己的生活,能夠自己去面對生活的波折和起伏。同時他們也會用同樣的愛去對待自己,不辜負自己來世上走一遭。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我覺得用來描述我和媽媽的關係非常的貼切

:不要用強制的愛

綁架

理由!

媽媽,請你更自私一些,不要再把剩飯菜放冰箱裡,好嗎

“強制的愛綁架自由”就是說父母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去愛護孩子,而孩子也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去迴應父母的愛,結果他們都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用自己的理解的愛去對待對方,最後自然是互相痛苦,互相折磨。

愛原本是一件快樂幸福的事情,可是當遭遇到強制的愛時,愛就不再是一件快樂幸福的事情,而是變成了痛苦的折磨。當愛變成了痛苦的折磨,那麼也就失去了愛的自由。

媽媽,請你更自私一些,不要再把剩飯菜放冰箱裡,好嗎

對於媽媽來說,無論孩子多大年齡了,依舊是自己眼中那個需要保護的小孩子模樣。媽媽一邊盼望著自己的孩子能夠成家立業獨當一面,一邊又始終用舊時的眼光去看護自己的孩子。結果當孩子真的如他所願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大人時,媽媽心中的失落又有誰知道呢?

大概對媽媽來說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不再需要自己的庇護了。於是他只能抓住每一次為孩子服務的機會最大份額的分享自己的愛。

殊不知,當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他們最希望媽媽做的事情就是愛護自己,愛自己!

所以我希望下一次媽媽再也不要把剩飯留在冰箱裡了。既然我們彼此牽掛著對方,那麼就讓我們吃一桌新鮮的飯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