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古代詩詞中是什麼水平?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古代詩詞中是什麼水平?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詩是在古代詩詞中是什麼水平?首先這兩句是王勃《滕王閣序》中間的句子,是駢文句子。而嚴格說起來駢文的修辭方式其實是對偶,還不能稱之為對仗。為什麼呢?因為雖然上下兩句都是七個字,能稱之為七言句子,但是在平仄上是不相對的,而且本身在節奏感上也不對,所以這兩句不能稱之為詩。關鍵是本身就不是詩。那麼你說在古詩詞中是什麼水平?什麼是詩?詩是韻文。詩的三大特徵是抑揚頓挫、有節奏感和押韻。我們把這兩句的上下文拿來一起分析: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可以看到,除了抑揚頓挫之外,節奏感的重複性和押韻都是完全達不到詩歌要求的。確實,這兩句寫景非常漂亮,意象營造也成功,要不然也無法成為千古名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古代詩詞中是什麼水平?

至於說王勃這兩句模仿自南北朝庾信的作品“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青旗一色”,這是必然的,因為文化的傳承本來就是這麼回事,學就學了,只要用得更好,就是本事。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明顯景色更加開闊,意象奔流,萬古流芳。不過庾信的《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同樣是賦,也不是詩。皇帝幸於華林之園,千乘雷動,萬騎雲屯,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與春旗一色。乃命群臣,陳大射之禮,騶虞九節,狸首七章。可以很清楚看出,這也是就是兩句對偶,再無其他作為詩句的特色和理由。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古代詩詞中是什麼水平?

後世有很多人引用王勃的典故,寫成詩詞。比如宋代趙公豫的《滕王閣懷古和新會馬持國韻》:……寄身天地原寬閒,我獨伊何逢險隘。落霞孤鶩景偏幽,秋水長天恬不怪。信知造物有化工,能參妙義方無疥。……這是一首不遵守平仄格律並且押仄聲韻的古風,我們明顯可以看到“隘”、“怪”、“疥”同屬平水韻“十卦”部,所以是押韻的。同時“落霞—孤鶩—景偏幽”,“秋水—長天—恬不怪”的節奏感也明顯更強,而且和上聯、下聯同頻,這樣才是詩句的正確組成結構,讀起來既高低有致,又有張馳節奏。當然,在意境上與王勃原句比起來,並沒有突破,所以泯然眾人。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古代詩詞中是什麼水平?

但這就是詩的正確開啟方式。而原句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的音節要讀成“落霞—與—孤鶩—齊飛”,本身就太過悠長,缺乏音律變化,將句子拉得很長,這種節奏是七言詩的大忌。詩是有自身規則和特點的,不能因為是古文句子,又寫得特別好就認為是古詩詞。這兩句不是詩,而趙公豫這兩句雖然是詩,卻明顯趕不上王勃原句。所以題主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