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梵高:愛情是人生的鹽,借它體味世間的情趣。

文| 江徐

愛情是人生的鹽,藉助它,人們才體味出世間的情趣。

這是美國作家歐文·斯通著作《渴望生活·梵高傳》中的一句話,給我很深印象。

它本身也像一粒鹽,落在某一頁,滋味擴散至整本書的字裡行間,也成為梵高傳奇人生的一條暗線。

這位藝術天才,對生活的渴望,其實是對工作和創作的渴望。還有對愛情的孜孜渴求。

相比舉世聞名的藝術作品,梵高的情感故事鮮為人知。短短一生,經歷4段愛情,每一段,帶給他不同色彩的喜樂痛苦。

這些痛苦,轉化為創作的沃土,讓他在悲慘境遇下畫出絢爛花姿。

這些愛情本身,同樣讓人回味。

1。

痛苦,可以是愛情意味深長的饋贈

第一段愛情,是他的初戀。

那時梵高二十來歲,在倫敦一家美術公司上班,擔任銷售員。在同事眼裡,他勤快、努力、與人隨和,是很不錯的小夥。

以前並不這樣的。他從小性格孤僻,不太合群。這種改變的力量來自愛情——

他愛上了房東的女兒烏蘇拉,一個年輕漂亮、又愛笑的姑娘。她和母親在家裡辦了幼兒園,整天和孩子打交道。梵高滿心迷戀,稱她為娃娃們的天使。

每天,烏蘇拉喊梵高起床,然後一起享用早餐。春天,他倆結伴去園子檢視發芽的花草。他贈她名家題字的畫作,幫忙掛上幼兒園牆壁。兩個年輕人相處融洽。

生活美好,佳人可親,愛情之芽也在他心田萌發。

烏蘇拉那麼熱情、友善、接受自己的美意,讓梵高不能不認為,她也愛他。

青春期的男女,對自己能有什麼認知?對未來又有什麼準確計劃呢?

那時的梵高只是想,如果每天醒來,有陽光和烏蘇拉陪伴身旁,三餐四季,就心滿意足了。

當他鼓足勇氣表白,迴應他的,卻是驚愕的質疑、冷漠的嘲諷,以及一個料想不到的事實——烏蘇拉早已訂婚。

就這樣,

初戀還沒開始,就戛然而止。

梵高:愛情是人生的鹽,借它體味世間的情趣。

猝不及防的失戀,將梵高打回鬱鬱寡歡的原形。

對方已明確拒絕,他卻鍥而不捨,一再試圖說服烏蘇拉,讓她明白自己的心意。

家人都看出來,這姑娘與梵高不般配,勸他放棄,他卻陷於執念,朝思暮想,輾轉反側,不可自拔。

直到親眼看著烏蘇拉披上嫁衣,與別人走進教堂,梵高心絃斷裂,幻想破滅。

他不明白,一廂情願的愛戀,是何等盲目魯莽,讓他心心念念不願放下的女子,是何等空虛淺薄。

他也不明白,愛,可以是一個人的默默付出;愛戀,卻是兩個人的你情我願。

面對一個不愛自己也不願接受自己愛意的人,放手離開,送出祝福,才是體面的姿勢。

誰也不想品嚐痛苦,可痛苦就一定是壞事嗎?作家慶山說:“痛苦是有力量的。”

第一次愛情的慘敗,讓梵高對別人的痛苦變得敏感,他漸漸認識到藝術中的真實和深刻。

從後來看,愛而不得的痛苦,是命運對梵高藝術人生意味深長的饋贈。

2。

成熟的愛情,既要給予,也要索取

第二段愛情,是他與表姐之間的故事。

第一次見面時,梵高還沒走出失戀的陰影,而他的表姐凱婚姻幸福,夫妻恩愛。

凱來自中產階級,擁有良好的文化涵養。兩人能夠聊藝術,聊讀書,不管梵高說什麼,她都能理解。

初初相識,不過蜻蜓點水。

再次重逢時,凱成了寡婦。丈夫的去世讓她如花枯萎,哀痛卻給她的美麗容顏添入深沉。這種變化,落入梵高眼中。

梵高每天去田野寫生,在他邀請下,凱帶著自己的小兒子一同前往。她的陪伴,讓他感到愉快,創作信心倍增。凱真心讚美他的畫作,對他的職業選擇給出建議。野餐時,凱細心照料著表弟和兒子。

美食誘人,時光溫柔。對愛的渴望重新在梵高心中甦醒。

他意識到,沒有愛情的生活不完整。他需要愛情的甘露潤養創作的靈感。

他相信,只要凱和自己在一起,一切都會好起來,生活一定會幸福。因為,凱是優雅美麗且善解人意的女人,因為他那麼愛她。

梵高:愛情是人生的鹽,借它體味世間的情趣。

當他充滿激情地吐露衷腸,換來的,卻是對方的驚恐與反感,還有斬釘截鐵的否定。

遇見愛,不易,遇見理解,更難。人世間可遇不可求的理解,往往只是區域性,而非全部。

梵高面對愛情時的那份炙熱與無所顧忌,凱沒法理解。雙方父母將梵高嘴裡的愛情視為亂倫,更是將他罵作草率、下流、不可理喻的傢伙。

執念讓梵高不願輕易放棄,他上門,試圖說服凱的父親,甚至用自殘的方式脅迫對方成全自己。換來的是什麼呢?

一聲“瘋子”、一份友情的破裂。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 “

不成熟的愛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成熟的愛是: 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梵高真愛凱嗎?

愛一個人,應該考慮和尊重的,難道不是對方的感受嗎?

我感覺他是需要她,所以愛她,因為他意識到凱對自己藝術創作的幫助。

3。

不會珍惜,愛情轉瞬即逝

第三段愛情,同樣有點特別。

她叫茜恩,一個不再年輕的妓女,良好的體型與憂鬱的神情落在畫家眼中,卻很動人。她講話坦誠,不帶評判,訴說卑微身世時,從不怨天尤人。

情慾獲得滿足後對創作力的滋潤,讓梵高心懷感激。

茜恩主動上門看望梵高,耐心傾聽,聊著日常。她為梵高洗衣、縫補、打掃,免費做他的模特。

這個身份低賤的女人,讓梵高第一次感受家的溫馨。

都是塵世可憐人,既

有緣相遇,何不互相取暖,驅逐孤單?

茜恩留了下來。

她需要的只是一張床、一頓飯。

梵高生病發燒,茜恩悉心照顧,回去拿來食物喂他。

茜恩做那個時懷上了孩子,胎位不正。

他拿出生活費給她動手術,自己忍飢挨餓。

當朋友對梵高找“那樣一個女人”極力反對時,他作出更讓人驚愕的決定:與茜恩結婚。

被凱扼殺的愛情,在茜恩幫助下復活。拋開世俗偏見,梵高愛這個女人。

而且,他想體驗家庭生活的憂喜,以便畫出關於相關主體的作品。

梵高:愛情是人生的鹽,借它體味世間的情趣。

兩人有過恬靜時光,這讓梵高對藝術前途充滿信心。他告訴支援自己的弟弟:

“假如一個人愛著一個普通而平凡的人並且為她所愛,那麼,儘管在生活中存在陰暗的一面,他也還是幸福的。

幸福轉瞬即逝,茜恩忘了自己的初心,欲求越來越多,抱怨越來越大,她無意做賢妻良母,甚至不願再做梵高的模特。這讓梵高債臺高築,健康也大受影響。

到後來,她的溫柔體貼蕩然無存,回到以前的粗魯和墮落。

梵高已不愛她,但依然表示不離不棄。而她,卻不願和梵高同甘共苦。

梵高主動承擔那個並非他的嬰兒的費用,因為他不想茜恩重操舊業,因為曾經愛過。

這讓我我想到張愛玲,明明胡蘭成負心了自己,她提出分手時,依然為他著想。她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有些愛情就是這樣——有人受傷害,依然仁至義盡;有人受恩賜,覺得理所應當。

“珍惜

二字,人人會講,實踐者卻寥寥。

4。

要緊的是愛,而不是被愛

愛情與事業的挫敗讓梵高身心交瘁,他要回到母親身旁去療傷。

他的第四段愛情,就發生在故鄉荷蘭。

每天,梵高步行去郊野,描繪田園風光。有一個女人,偷偷跟蹤他好些天。當梵高揮筆繪畫,她痴痴凝望著畫板上逐漸呈現的色彩。

她叫瑪高特,梵高的鄰居,父親去世時留下的遺產足以讓她和家人衣食無憂。母親帶著五個女兒,深居簡出,從不社交。

沒有愛情,沒有自由,這樣的生活讓瑪高特嚐盡空虛。她暗下決定,如果到40歲還沒愛上誰,就自殺。

所幸命運眷顧,39歲時遇上了梵高,又愛上這個富有才華的男人。

受傷次數多的人,不敢再輕易去愛,因為不想再被傷害。

瑪高特對此很清楚,也不介意,她告訴梵高:“要緊的是愛,而不是被愛。”

她用毫無保留的愛意,一點點將他內心融化。

瑪高特每天陪梵高外出寫生,她打來豐盛的午飯,從不干擾他,只在恰當時候說話。她不漂亮,卻很聰慧。

張愛玲說:“女人對男人的愛,總帶點崇拜。”

瑪高特能領會梵高畫裡的激情,支援他對藝術的追求,從不提出世俗化的建議。

從她這裡,梵高獲得真摯的同情,還有崇拜。

梵高:愛情是人生的鹽,借它體味世間的情趣。

時光流逝,瑪高特對梵高的愛意日益加深。

40歲生日那天,她送給梵高一件禮物——一本精美且昂貴的書籍。之前閒聊時,梵高提及過,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之所以自己

生日要送別人禮物,是因為她覺得,梵高給了自己第二次生命。

真愛一個人,自會用心,也會感恩。

這份難得的綿綿情意,讓兩人忘卻各自寂寥悽慘的歲月。

結婚的打算一經公佈,就遭反對,壓力主要來自瑪高特這一面。她來自一個虛榮又傲慢的原始家庭,母親和姐姐們不同意她嫁給梵高。

瑪高特憎恨她們,卻沒有勇氣離開她們,按照自己意願去生活。

結婚的希望被破滅,她選擇了自殺。

這個勇敢又懦弱的女人,是唯一真正愛過梵高的女人。

這次愛情的挫敗,讓梵高遭到旁人譴責,再次品嚐痛苦的滋味。

梵高曾感慨,他在愛情上從來不走運。我不知道這種不走運,到底是幸,還是不幸。

說不幸,因為愛情讓他一次次品嚐痛苦;說幸,同樣因為愛情賜予他諸多痛苦,讓他練就一顆敏感的心。

詩人余光中說:

“梵高作畫用的是心,一顆赤裸裸、熱騰騰而又元氣淋漓的心!”

幸與不幸,都讓這位天才,在夏花欲燃、星河滾燙的人生中,嚐盡愛情之鹽與世間情趣。